爸爸說他們小時候的年味兒是穿新衣戴新帽;是裝在口袋裡的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媽媽說年味兒是蒸籠上的饅頭和一鍋鍋白白嫩嫩的豆腐。
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家家戶戶都準備甜甜糯糯的食物,如年糕、湯圓,送竈神爺“上天言好事”,然後開始購買年貨、蒸饅頭、做包子,然後就是炸丸子,各種美食讓人眼花缭亂,到處都是滿滿的儀式感。超市裡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人們大包小包地往回拎;大路上車水馬龍,忙碌了一年的人們滿懷喜悅地從四面八方奔進最溫暖的港灣——家。
貼春聯,包餃子,看春晚……對于我來說,這些就是年味兒。其實,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讓我們了解傳統文化、民俗的好機會。
年三十一大早,媽媽就叫我起床貼春聯。據老人講,今年“打春”就在除夕夜下午,是以要在“打春”之前把春聯貼好。看到爸爸把“福”字倒着貼,我不明就裡大聲提醒“福倒了”,爸爸笑着說:“到了就對了。”原來爸爸是故意倒着貼,寓意“福到了”。接着我們備好酒菜,隆重地迎接竈神回來。“三十下界保平安”,竈神爺在這一年當中會好好照看整個家。
到了晚上才是過年的重頭戲,媽媽準備了一桌特别豐盛的“年夜飯”。餐桌上有一條大魚,奶奶提醒說這條魚不能吃隻能看。因為“魚”和“餘”同音,餐桌上有魚,就代表“年年有餘”的意思。吃完了年夜飯,是我們小朋友最開心的時候。不僅可以拿到鼓鼓的紅包,還可以盡情地放小鞭炮,更重要的是不受大人的限制,想多晚睡就多晚睡,因為這叫“守歲”。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人們送走了舊的一年,迎來了嶄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