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裡有幸去了西安,在諸多名勝古迹中,我最喜愛的莫過于著名的大雁塔了。關于大雁塔的傳說,特别有意思。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建于唐朝初期,剛開始的時候是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來,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資料上标着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好精确的數字啊。
“大雁塔”之名是因為唐玄奘得來的。沒錯哦,就是那個西天取經的唐玄奘。他在西行的路上,進入了沙漠腹地的時候,饑渴難耐,還一不小心打翻自己的水壺。危急關頭,一群大雁帶着唐玄奘來到一片綠洲,他才活了下來。
回國後,為了感謝這群大雁,也為了給經書的存放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唐玄奘請求李世民建下了大雁塔。而那時的大雁塔,因為建築在大慈恩寺,是以也叫慈恩塔。
唐朝有一個習俗,那就是進士及第後要在大雁塔下題名留詩。著名的大詩人孟郊屢試屢敗,終于中舉後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狂詩。
這詩着實很“狂”,把書生中舉之後的豪情表現得淋漓盡緻。
幾年後,另一位詩人也考中了進士,在大雁塔下題名時,他本來是想着規規矩矩去題的,可一看到孟老爺子的詩,整個人都不好了:“孟老爺子的詩這麼狂,看來我也不應落于人後!”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隻見他一把拿過酒壺,就是一通豪飲,飲幹酒後提筆就寫“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你孟老爺子不是狂嗎?哼,我比你還要狂!在你們之間,我可是最年輕的。這位年少有為的詩人便是白居易。
有關大雁塔的傳說衆多,和唐朝詩人關聯的肯定不止孟郊和白居易。唉,要是時間允許的話,我還真想一整天蹲在那裡,細細揣摩昨天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