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宣德帝:在位10年締造仁宣之治,36歲逝去為大明埋下隐患

皇帝長壽嗎?這個問題似乎不難回答,畢竟皇帝坐擁一國資源,餓了有山珍海味,病了有絕世良醫,壽命長一點是理所當然,比如宋高宗趙構、清朝乾隆帝的壽命均超過80歲。然而事實卻是大部分皇帝并不長壽,比如明朝16位皇帝的平均壽命就隻有42歲,其中就包括締造“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享年36。

大明宣德帝:在位10年締造仁宣之治,36歲逝去為大明埋下隐患

皇太孫朱瞻基

朱瞻基的出生頗具神秘色彩,據說當時燕王朱棣在朱瞻基出生那晚夢見朱元璋交給他一枚大圭并且還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傳之子孫,永世其昌”。要知道大圭在古代代表着權力,隻有皇帝才有資格使用,當朱棣還在咂摸這個夢所代表的含義時,朱瞻基就出生了,這讓朱棣大喜,認為好孫兒朱瞻基出生正好印證了自己夢中父親所說的話。

大明宣德帝:在位10年締造仁宣之治,36歲逝去為大明埋下隐患

那麼朱棣如何才能将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造反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于是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不管過程怎麼樣,結果朱棣真的登上了皇位。

衆所周知,朱高熾由于身體原因不能騎馬打仗,這使得馬上打天下的朱棣對他十分不滿,甚至有了改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不過漢王朱高煦行事浪蕩魯莽不似明君,這讓朱棣遲遲下不了立儲決心。與父親朱高熾身體羸弱和叔叔朱高煦行事魯莽不同,朱瞻基身上似乎集結了兩人的優點,仁厚且英武,這也為朱高熾上位加分不少。

大明宣德帝:在位10年締造仁宣之治,36歲逝去為大明埋下隐患

後來朱棣立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為太子,然後又将朱瞻基立為皇太孫。按理來說,皇帝立儲一般隻考慮自己繼承人的問題,不會越俎代庖幫兒子選繼承人,但朱棣偏偏就這樣做了,此舉足以看出朱棣對于乖孫朱瞻基的偏愛。

據《明史·宣宗》記載:“九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

朱棣為了培養朱瞻基可以說是不留餘力,無論是出門旅遊還是打仗都要帶着朱瞻基,不僅如此,朱棣還請來當世大儒胡廣負責傳授他文化課。由此可見,朱棣不僅想讓朱棣學會如何打仗,還想讓他多讀書,意在将朱瞻基打造成一個文武全才。

在位10年,締造仁宣之治

朱棣、朱高熾相繼逝去之後,朱瞻基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不過他接手的可是一個“爛攤子”,當時明朝安南之亂尚未平定,龐大的戰事支出讓朝廷财政日益捉襟見肘,國内各藩王蠢蠢欲動,時刻威脅着皇權。

登基之後,朱瞻基先是拿藩王“開刀”,親自率領大軍平定親叔叔漢王朱高煦叛亂,為了剪除各地藩王軍事實力,以擴充衛所的名義抽調王府護衛。除此之外,他還制定更為嚴格的藩王行為規範,藩王稍加違反便處以重罰,使得藩王地位一落千丈,進而讓皇權更加穩固。

大明宣德帝:在位10年締造仁宣之治,36歲逝去為大明埋下隐患

在朝政方面,朱瞻基賦予内閣更大權力,同時建立司禮監聯合輔政制度,一方面提高皇帝與六部之間的溝通效率,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大臣們手中的權力。朱瞻基深知地方貪腐監管不易,于是他設定巡撫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員貪腐的查處,由于各地巡撫不受有司管轄,直接對皇帝負責,使得巡撫在後來成為當地實際最高長官。這一制度有效整治了大明官員的貪腐之風,讓宣德一朝吏治清明。

在民事方面,朱瞻基繼承了父親朱高熾愛民、安民的仁政,為了表達對農業生産的重視,推廣墾荒政策,甚至還親自下田犁地,也曾派重臣到江南地區解決賦稅問題,取得成效後立即推行全國減稅,使得農民切實受益。不僅如此,朱高熾生前有意遷都南京,而朱瞻基認為此時大明更需要休養生息,不宜大動土木,于是擱置了遷都計劃。

大明宣德帝:在位10年締造仁宣之治,36歲逝去為大明埋下隐患

在軍事方面,朱瞻基實行較為溫和的邊境防守政策。一方面與安南議和,每年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加大對蒙古的防範,不再主動出擊,這一政策使得大明邊境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局勢,為大明争取了寶貴的發展時間。

《明史》:“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闾閻樂業,歲不能災。”

朱瞻基雖然僅僅在位10年,但他做出的功績絲毫不弱于先祖朱元璋和朱棣,締造了對大明有重要意義的“仁宣之治”,使得大明前期社會穩定、吏治清明,經濟也得到進一步恢複與發展,朱瞻基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明君。

英年早逝,為大明埋下隐患

宣宗在登基之初,在内宮中設立部門專門教授宦官讀書識字,之後又建立了司禮監,任命太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司禮監輔政制度的确減少了皇帝的任務量,有效限制了閣臣權力,但他寵信宦官也為後來宦官幹政留下了隐患,畢竟他自己是英明之主,能夠控制住這些宦官,但是後世之君卻無此能力,甚至在大明後期,宦官成為朝堂實際掌控者。

《明史·宣宗》記載:“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視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華殿。”

公元1435年,年紀36歲的明宣宗朱瞻基突然病重辭世,讓皇太子朱祁鎮基稱帝,由于死得太過于突然,朱瞻基沒來得及培養朱祁鎮,關于内閣和宦官的改革還沒徹底完成。

大臣們對新天子寄予厚望,但沒想到明英宗卻親近宦官,在瓦剌入侵邊境時更是聽從太監王振讒言,在準備不充分之下領兵親征,結果導緻“土木堡之變”發生,使得大明20多萬精銳悉數為國捐軀,帶去的武将也幾乎全部戰死沙場,本人被俘後還貪生怕死,做了瓦剌人的帶路人,成為曆史上有名的“叫門天子”。

大明宣德帝:在位10年締造仁宣之治,36歲逝去為大明埋下隐患

總體來看,朱瞻基稱得上一代明君,朱高熾在位10個月,朱瞻基在位10年,在“仁宣之治”中誰的作用更大顯而易見,在兵事、朝政、民事方面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如果他能多活10年,或許能革除宦官弊政或者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大明天子,那麼大明或許能更上一層樓。

參考資料:《明史·宣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