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到清朝亡國立憲也沒有成功,若立憲成功了,大清是否會多活幾年?

清朝末期,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了一場,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産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最終,這次改革,使得日本成為了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更使其逐漸跻身于世界強國之列。

到清朝亡國立憲也沒有成功,若立憲成功了,大清是否會多活幾年?

自此,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也讓國人有了學習的對象及動機,于是,群眾紛紛呼籲:要對舊制度進行改革。這其中,呼聲最高的改革就是“立憲”,後人,将這些主張推行改革的大臣也稱為“立憲派”。在當時的環境下,“立憲派”的臣民有很多,不單單包括留洋的學生及新式學堂的學生,還包括當地的士紳、富甲。

光緒二十七年,當慈禧老佛爺帶着光緒帝還在西安避難之時,改革就已經悄悄的開始了。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應該是改革應付外國事務的部門,這個部門後來被改名為“外務部”。由于,國内的義和團運動,西方人急切需要清政府建立一個對接部門來處理西方人的需求,外務部就是在這種壓力下成立起來的。

可是,之後的改革停滞不前,最大的變化就是改變官員制度,或者宣貫一下當年戊戌變法的内容。有了這股學習變法的浪潮,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異常興奮,立即鼓吹變革,在社會上制造輿論,讓大家都參與到這場變革中來。在全民都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朝廷單單改一下官員制度已經不能讓大家滿意了,所有,必須大力推動改革。

到清朝亡國立憲也沒有成功,若立憲成功了,大清是否會多活幾年?

立憲派人士要求:改革要徹底,必須完全跟西方接壤。

1904年,日本和俄國在我們境内打仗,這次是日本赢了,赢得很是徹底。在現在看來,這是中國的恥辱,竟然有其它國家為了中國的土地而在中國本土打仗,中國卻無動于衷。但是,在當時,很多人願意去給日本人做密探,或者給俄國人做密探,一些運氣差的密探,就被砍頭了,甚至,後來還被拍成紀錄片。

那時候,魯迅正好在日本留學,看到了國人甘願為日本人犧牲的情形,憤怒的放棄了醫學,轉而從事文學創作。另一部分國人還是以看熱鬧的心情看待這次日俄大戰,尤其是日本獲勝後,那些渴望變革的人都異常興奮。在這次戰争之前,保守的人覺得俄國會打赢,而支援變革的人希望日本能夠打赢。現在,日本打赢了,在立憲派看來,這是一種激勵。

到清朝亡國立憲也沒有成功,若立憲成功了,大清是否會多活幾年?

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是亞洲人首次打破歐洲人的神話,也讓他們知道:隻要國家進行變革,自己則遲早可以像日本一樣戰勝這些侵略國。這次戰争給很多國人帶來了希望,至于戰争的性質,他們就不那麼關心了。當然,這次的事件也驚動到深居皇宮的西太後。自從日俄戰罷,簽訂調解合約後,皇宮内外就沒有以前那麼安靜了,蠢蠢欲動的大臣越來越多。

宮廷外的張謇和湯壽潛開始鼓動百姓,要求朝廷盡快立憲。宮廷内也不得安甯,很多達官貴人都坐不住了,總想做些什麼。朝廷上袁世凱和瞿鴻禨是互相敵對的,總是互相攻擊,但是,在立憲問題上,他們卻出奇得一緻,要求大清應該建立新的憲法了。甚至,平常名聲不好、受到太後器重的慶親王,也站出來要求要改革。

不但如此,地方總督張之洞和周馥也表現出對立憲的熱情,地方大員的奏折,一封封得遞到西太後的面前,就堆在她的桌面上。經曆過逃難的西太後,似乎也變得開明了起來,現在,整天和西方的公使夫人混在一起,可能還是有些看不慣,但是,太後還是得忍着,有時候,高興了還會給這些夫人一些賞賜。

到清朝亡國立憲也沒有成功,若立憲成功了,大清是否會多活幾年?

西方的文化傳播到中國,太後老太太還是比較擔心的,她擔心皇族的地位會不保,擔心國家局勢會動蕩。現在,大家要求的立憲,到底是能夠發展清政府的實力呢,還是會動搖清政府的地位?老太太自己的心裡也沒有底。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現在了老太太的面前,他就是從日本學成歸來的曹汝霖。後來,此人在五四運動中是賣國求榮的漢奸,但是,現在他還不是。

那個時候,曹汝霖的地位還很一般,但是,他懂得日本,是少數知道日本的專家之一。曹汝霖被定義為著名賣國賊的淵源之一,可以追溯到1905年。這年的11月17日,中日兩國全權大使奕劻、小村壽太郎等在北京就東三省條約事宜展開談判,袁世凱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與其中,而“日本通”曹汝霖,是作為袁世凱助手身份出現的。是以,後來被指責賣國。

西太後特旨召見了曹汝霖,在此之前,曹汝霖得到了袁世凱的提示,知道西太後的詢問,肯定與日本的立憲運動有關。果然,西太後開門見山,一上來就詢問關于日本變革的情況,包括:日本何時完成立憲、立憲之前到過哪些國家進行考察、究竟以哪個國家的憲法作為借鑒的基礎、議會上下的兩院是什麼情況、議員是如何選舉的等等問題。

到清朝亡國立憲也沒有成功,若立憲成功了,大清是否會多活幾年?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西太後在召見曹汝霖之前,在西方立憲這一塊也補習了一下,她也想弄懂這到底是些什麼東西,怎麼就比中國的制度要優越呢?

除此之外,西太後還特别想知道,日本開議會時,不同黨派會不會互相攻擊。之後,曹汝霖針對太後特别關心的問題回答道:開會總是免不了争吵,但是,一旦形成決議,兩黨肯定會團結一緻,為共同的目标而奮鬥。就像這次日俄戰争,在戰争前,日本内部有不同的聲音,但是,到了天皇決定應戰的那一刻,大家都會齊心協力,為日本能夠打赢戰争而出謀劃策。

聽到這裡,西太後回了一句:“中國人壞就壞在不能團結一緻。”曹汝霖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話語還沒有消除老太後對立憲運動的顧忌,于是,連忙說道:“如果朝廷有了國會,一旦大家能夠坐下來開會,肯定會團結的。”老太後詢問原因,曹汝霖回答道:“團結是需要中心的,而憲法就是這個中心。”

對此,老太太還是有些不解,曹汝霖又說道:“議員是人民選出來的,是人民的代表;内閣總理大臣是皇上欽命的,擁有行政權。兩個中心都是為憲法做事,如果,兩個中心沒有辦法統一,内閣總理大臣可以解散議會,重新選舉議員。隻要選擇了合适的議員,是可以達到和諧共處,君臣一心的。”西太後聽了這番話,陷入了沉思之中。

到清朝亡國立憲也沒有成功,若立憲成功了,大清是否會多活幾年?

曹汝霖的道理,不知道能不能說服西太後。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清廷的改革明顯加快了,立憲的步伐也加快了。1905年,朝廷派出五位大臣出去考察關于立憲的事情。第二年,清政府宣布立憲,由各省選出代表組成咨議局,中央的資政院也組建起來了。1908年,朝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确認了立憲時間。1916年,國會成立。

當然,在此期間也有諸多诤谏者,試圖以對抗中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忠貞,比如:内閣學士文海,文海在一紙奏折中指出立憲有六大錯:

第一,五大臣以考察政治之名始,卻以建議立憲終,屬于偷梁換柱;

第二,立憲者建議裁撤軍機大臣,設定内閣總理,有回歸日本立憲前藩鎮割據之嫌;

第三,中國法制紛繁詳盡,立憲者動辄評議,屬于劍走偏鋒;

第四,中國與西洋各國風土人情各異,不能照搬法度;

第五,變法求速成,違背了立法宜緩不宜急的客觀規律;

第六,預備立憲一起,原先已有起色之籌饷、練兵之舉全部廢弛,造成浪費。

西太後過世後,繼承人開始拒絕變革,要把權利重新掌握在自己手裡。于是,在1911年組成的皇族内閣中,幾乎是清一色的滿族人,沒有人數衆多的漢族人身影。皇族的這個動作讓大家寒心,于是,革命無情的開始了,皇族被趕下了台,小皇帝還沒懂事,就從皇位上跌下來了。

到清朝亡國立憲也沒有成功,若立憲成功了,大清是否會多活幾年?

其實,清朝末期的皇族,大多屬于保守派。清朝的立憲運動是向日本學習的,顯得十分保守,大部分權利還是掌握在滿人手裡,隻有少部分權利分給了實力強勁的漢人。是以,當初決定朝廷開展立憲運動的西太後,是知道需要提高漢人的地位,讓他們有更多的行政權的。

可是,老太後的後人卻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是固執得墨守陳規,抓住自己的權利不放,拒絕改革。由于,權利沒有分散,皇族還是掌握大部分的權利,這次的運動也是一場“假立憲”運動。皇族的報應很快到來了,短短幾個月,他們就被擁有廣大群衆基礎的改革派給推翻了。

為此,清政府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參考資料:

【《清史稿》、《明治維新》、《立憲運動》、《欽定憲法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