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近代史上東北曾經有一段時間處于張作霖的統治當中,在“皇姑屯”事件之後,東北的軍政大權就落到了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手中。
由于張學良是臨危受命,而且比較年輕,這就引起了當時奉系軍閥當中一些元老的不滿,好在有自己的叔叔張作相幫忙主持。
可在這些元老當中有一個叫楊宇霆的人處處與張學良唱反調,在張學良的安排之下,他的部下假借談公事槍殺了楊宇霆。

“野心家”楊宇霆
其實楊宇霆的野心早在張作霖時期便展現了,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經常才高傲物,在當時的奉系軍閥當中,每個将領都會管理着一個部隊。
而這個楊宇霆便深得張作霖的厚望,可是他并不滿足,他為了擴充自己部隊的實力竟然偷偷A錢了300多萬元的軍費,這個數目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筆巨款。
這麼一大筆存款不翼而飛,引起了張作霖的注意。最終經過調查查到了楊宇霆的頭上,在事情敗露之後,張作霖十分生氣把他喊了過來,并當衆剝了他的所有軍權。
可是沒有過幾個月,張作霖就發現自己在很多地方都離不開楊宇霆,出于無奈,他隻好重新将楊宇霆請了回來。
覺得張作霖離不開自己之後,楊宇霆變得更嚣張跋扈,而他也知道之是以有今天的成就,也都是張作霖給自己帶來的。
于是在張作霖當“東北王”期間,楊宇霆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處理奉軍内部當中的沖突,并且幫張作霖鏟除了很多心懷鬼胎的人,是以楊宇霆不論是在軍中還是在政場上,都是德高望重,功勳滿滿。
在張作霖去世之後,張學良登上了“東北王”的寶座,可是年輕的張學良在處理政務以及軍事這方面還十分欠缺,需要自己的叔叔張作相來幫忙扶持。
而此時楊宇霆的勢力在奉系軍閥當中可謂是如日中天,固若金湯。
楊宇霆常常沒有把張學良放在眼裡,他認為張學良是初來乍到什麼都不懂。更讓張學良感到氣憤的是,楊宇霆竟然把自己亦師亦友的好友郭松齡殺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使張學良動了殺心。
槍殺楊宇霆
雖然張學良已經動了殺心,但是想殺這麼一位元老級别的人物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除了考慮到他在奉系軍閥當中的勢力,而且還要考慮到輿論方面和人心方面的問題,如果因為殺了他導緻内部混亂,這可就太不值當了。
左右徘徊的張學良選擇了投硬币的方式選擇殺不殺他,如果是正面朝上就殺了他,如果是背面那就放了他。
其實張學良心中已經有了決定,那就是不殺他,可無奈投了一次硬币是正面,不信邪的張學良又投了兩次都是正面,既然天意是如此,張學良隻好下令槍殺他。
當時張學良正好和楊宇霆在“中東路中蘇合辦鐵路”問題上面起了沖突,他們二人對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想法不一,因為要批這個條文,楊宇霆就必須要張學良簽字。
是以他就接二連三地找張學良強迫他簽字,可每每都被張學良給委婉拒絕,張學良認為應該集體商議從長計議,可是楊宇霆并不給張學良面子,态度極其強硬。
最終忍無可忍的張學良将自己的警務處處長叫到了客廳當中,讓他想個辦法處理掉楊宇霆。 警務處處長在接到這個指令之後心中也是一驚,最終經過二人的商議,将此次槍殺地點定為老虎廳。
下午張學良派人假借簽公文把楊宇霆騙了過來,就這樣楊宇霆和常蔭槐大搖大擺地來到了老虎廳,可就在此時,門外的士兵突然沖了進來将他們槍殺。
愧疚的張學良
楊宇霆和常蔭槐死了之後,張學良感覺自己并沒有出了心中這口惡氣,也沒有感到放松,反而異常緊張了起來。
他不知道自己做的究竟是否是對的,畢竟楊宇霆是跟着自己父親一起打天下的元勳,自己現在把他給槍殺了,這樣的做法會不會讓奉系的元老們心寒?
在自己槍殺了楊宇霆之後,為了彌補自己内心深處的愧疚,張學良常常補償他的家人,尋求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在這次事件之後,令張學良擔心的事情也來了,很多張作霖的老部下對張學良的行為都十分不滿,雖然楊宇霆平常嚣張跋扈,但是他罪不至死。
晚年的張學良回憶起這件事情後,他表示自己十分後悔,當初正是因為“迷信”那幾次硬币才殺了他。
張學良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就“不得不信”,雖然有些後悔,但是張學良發現在殺了他之後,無論辦什麼事情都友善了許多,或許這真的是“天意”。
小結:
有一個成語叫功高震主,所有統治者都非常忌諱自己的手下處處牽制着自己,被逼無奈之下張學良選擇了槍殺楊宇霆,最終血濺老虎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