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林

本身要去影院看賈科長的這部電影,結果時間略遲,到影院要看時,電影已經下了檔期。後來朋友發來,手機上才看的。
賈科長這個電影是一個記錄電影,是時代的一個群像講述,有很多嘗試,比如把電影分成一個個小結,比如影片的名字到最後才講出。
賈科長早期的電影也不錯,他是中國整個社會變遷的一個記錄者,這就是中國人的煙火和日常,他記錄下了時代的曆史。今天我們再看《小武》,她就是九十年代社會的曆史風貌。
我最近在讀柳青的創業史,也是看了《柳青》的電影後才讀的。開頭的五十年代,鄉村設互助組,大家為吃飽肚子奮鬥,但貧窮像抽不盡的一縷絲,青黃不接,感覺永遠抽不到盡頭。一直到中國共産黨成立的100年,全社會脫貧攻堅,我們才扯斷這根絲。
柳青用他的筆記錄了那段曆史。以前覺得柳青的作品是屬于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已經留在了社會主義。其實把時間拉長,我們重新反思那段曆史,發現那是一部史詩作品。他記錄了那段特殊的曆史。沒有一種思想道德的情操能高過那個時代。
今天我們反思,一個新的中國建立後,要建立一個不同以往的社會,人民該如何當家作主?
勞苦大衆分到田地後,又很快一部分人因生産資料不足,又走上了重新賣地的情況,中農向富農靠近,貧農又向佃農滑向...社會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如何解決這一個個的困難?
是以社會實踐的每一次的嘗試探索,都是為了後來發展尋找到更好的方向。
用更長的曆史看待解放初期這一段社會的嘗試發展,是時代的選擇,這些嘗試也是後來改革開放的基石。把曆史拉長,我們才能對這個社會改造認識不斷的變得深刻!
賈平凹、餘華、梁鴻的幾個篇章叙述記錄,是電影中的幾個重要章節。他們背後是曆史的宏大叙事和一個個家庭。每個人講述的其實是一個時間節點,從馬烽女兒講述的五十年代,到賈平凹講述的六七十年代,到餘華講述的八十年代,梁鴻講述的九十兩千年代,到梁鴻的兒子講述的今天,把社會進行切面,映射延綿出的卻是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每一個普通人的人生經曆,他們都被時代攜裹,他們經曆過相似的經曆。這也是賈科長慣用的以小見大的手法。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生存在這片土地的所有人在這種被社會攜裹擠壓的曆史時代裡摸索探索尋找生存和生活空間的一種奮發。
不論是來自曆史的,社會的,家庭的,還是個人的,每個人都被時代裹挾擰巴着,那些歡笑背後,或許是一顆倔強的心,一串串屈辱抗争的淚水。每一個平靜的面容背後,或許有着各自不同的憂傷。
一直遊到海水很藍,其實是個隐喻,就是每一個生存者在那個時代裡的人,想掙脫束縛,渴望尋找到一個廣闊的能突破這種擠壓的空間,對這個國家來說,是這樣,對每個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來說,是這樣。
後來的改革,就是掙脫束縛的一種試驗!
時代的車輪在不斷飛馳,飛的太快,來
不及思索,囫囵吞棗中,時間已經飛矢。畫面裡出現了很多老人,他們的年輪,記錄的是時間,更是對曆史的镌刻。
畫面的運用鏡頭,點睛之筆非常精彩,那一對喜鵲畫龍點睛!
到收獲的那個鏡頭,反而讓人沒有激起昂揚,人生在經曆思考之後,才發現真正到結尾的時候,一切都過去了...真實的生命,真實的曆史,不是結局和結尾,而是一路上酸甜苦辣的點點滴滴...這才是一個人真實的人生。
賈科長是鏡頭語言運用的高手,他在不經意的細節裡,點刻生活的真相。
流動的中國變遷曆史在賈科長的手裡,成了一個個場景畫面和鏡頭,曆史被凝固,時間被記錄。
作家作為一個創作人群,他們創造人物,就是用文學語言把大衆心裡感受,變成作品中人物,成為普通人的感受,讀者的共鳴,就是作者說出了讀者想表達的,這大衆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這部電影節奏緊湊,記錄的是真實生活,這在一個繁華泡沫夢幻的時代裡是震撼的,是對現實的一種直面。
當鏡頭不斷拉長,這種記錄和叙事,就像土地上立起的一把鐮刀,遠遠望去,刀和把越來越像一個映像,成為記叙生活和曆史的一面旗幟。在越來越遠的時間裡,雖然越來越老,但曆史價值會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