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發型不是電視中的“陰陽頭”

如今不少古裝電視劇,都是以清朝為主題,很多女生也誕生了穿越回清朝的想法,和那些帥氣的阿哥們有一番交集,清宮劇的最大特色,莫過于他們的"陰陽頭"了。

這種發型并非很多人能夠接受得了的,然而清朝發型真的是這樣子嗎?

清朝發型不是電視中的“陰陽頭”

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滿族人憑借着自己的幾十萬人成功入關建立了清朝,為了能夠更好的統治國家,滿族人采取了很多的手段,他們推崇儒家思想,剃發易服。

想要在文化還有習俗上邊改變和影響漢族人,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

1644年清兵入關,當即頒布了"剃發令",規定無論官還是民,十日之内要剃頭,不從者斬。

清朝發型不是電視中的“陰陽頭”

從前的古人信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無論男女都要蓄發,文人們峨冠博帶的造型也顯得格外風流倜傥。這道指令一下漢族人有多難以接受,可想而知。

"留人不留發,留發不留人。"滿人和漢人各自擁有兩套文化體系,在對于頭發這件事兒上,有着不同的了解。

清初時期以剃發為治國之策,自遼東地區廣大漢族群眾的反抗至清入關後的無數次反剃發鬥争,成千上萬的漢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而此時的蓄發部位已悄然無聲地逐漸由腦後移到了頭頂,但仍可稱金錢鼠尾式。

清代中葉,經過清初大屠殺以後,發式約自嘉慶初年起有所變化。頭頂着發的部位雖沒有變,但面積已遠不止于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四或五個金錢大,相當于一掌心的面積,蓄發數量明顯增加。胡須亦從隻留上唇左右幾根變成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

清代後期,即嘉慶以後男子的發式逐漸演變為将頂發四周邊緣隻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發、分三绺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發辮。

清代末期,在覺悟了的知識青年和學生掀起的革命鬥争中,把剪辮子作為一項重要内容。從清末開始,到滿清滅亡之時,剪辮子成了全國範圍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的革命運動。

清朝發型不是電視中的“陰陽頭”

後期蓄發面積逐漸擴大,由一枚銅錢逐漸演變到手掌大小再到整個後腦部位,辮子粗細随着發量變多而相應增加,形象化的比喻,就是由鼠尾變成豬尾再進化到牛尾巴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