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茂扮太子》影響的絕不隻是一部電影的得失

《李茂扮太子》影響的絕不隻是一部電影的得失
文 | 躍幕,作者 | 青山

口碑“滑跪”。

在上映前,《李茂扮太子》還是有着不小的期待。原因在于主打“喜劇”類型,讓其在整個檔期裡有着一定的優勢。在整個市場低迷表現下。“喜劇終歸來說是香的”。

然後上映後,電影的口碑大失所望。盡管電影的排片比“反升”,但随着口碑開分之後電影的上座率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就是目前整個電影市場的形勢,一旦電影的口碑評價表現低迷,在市場的作用就會迅速加大。

去年,整個電影市場的觀影人次相比2019年“消退”了超5億人次,這其中自然有疫情所帶來的長期影響,但是觀衆觀影選擇也是肉眼可見的“謹慎”。這其中自然關乎于電影的品質,也關乎于觀影成本。

但對于《李茂扮太子》來說,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票房得失。這部電影的主演班底再度讓開心麻花被拉出來“背鍋”,“僞開心麻花喜劇”數次在市場口碑堪憂實際上讓這個喜劇品牌造成了一定的市場消耗。其次,古裝喜劇本就在大銀幕上式微,而随着《李茂扮太子》的再度失利,古裝喜劇是否就此“作别”大銀幕也是一個更實際的問題。

01 開心麻花“再背鍋”

“僞開心馬花系”。

《李茂扮太子》影響的絕不隻是一部電影的得失

2015年,《夏洛特煩惱》在國慶檔異軍突起,讓開心麻花成為了“國民度”最高的喜劇品牌。在喜劇當打的年代,開心麻花擁有了極高的市場美譽,而緊随其後的《羞羞的鐵拳》、《驢得水》都讓開心麻花在觀衆中的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但讓開心麻花這一品牌出現拐點的在2018年,同樣選擇在國慶檔上映的《李茶的姑媽》口碑遭遇了巨大滑坡,雖然最終票房仍收獲了6.04億,但是對市場的收割已經不複當年。這是開心麻花“正牌喜劇”所遭遇的最大口碑危機,但真正讓開心麻花口碑被消耗的恰恰是“僞開心麻花系”。

因為開心麻花綜藝、話劇、電影多栖發展,但是主創班底卻相對固定。尤其是一些在話劇上比較成功的IP,主創班底基本上沿用到了電影上,而叫得上名号的演員實際上也比較固定。是以,但凡開心麻花演員密度較高的喜劇,都被觀衆誤認為是”開心麻花喜劇”。

去年的賀歲檔,常遠執導的處女作《溫暖的寶寶》拿下了8.64億票房,但是口碑已經明顯兩極。而今年三月份,拉出“沈騰”進行營銷的《日不落酒店》口碑徹底崩塌,最終票房也僅為2000萬出頭。

盡管,“僞開心麻花系”喜劇不能代表開心麻花的水準,但是高度相似的主演陣容和母題大體類似的主題,都讓開心麻花數次“背鍋”。《李茂扮太子》的主演陣容裡有馬麗、常遠、艾倫等麻花“熟臉”,也有魏翔、王成思這樣的麻花“配角”,是以被觀衆天然的劃分為“麻花喜劇”。

但實際上這部電影和開心麻花沒有絲毫聯系,在出品方和聯合出品方當中都找不到開心麻花的蹤迹。但是對于普通觀衆來說,并不會過于“考究”資本聯系,更多的還是通過類型+主創來辨認,開心麻花當初憑借着國民度獲得市場紅利,如今雖然依舊可以吸睛但不得不說口碑形成了巨大的消耗。

如今,業内普遍可以通過“含騰量”來辨識,但是對于普通觀衆來說,開心麻花演員+喜劇但直接沖擊力依舊是有效的。然而多部喜劇在市場折戟,對于正牌“麻花喜劇”來說顯然也是一種潛在的危機。

一方面,觀衆對喜劇存在着明顯的剛需,但是口碑的作用力逐漸和類型剛需相持平。另一方面,開心麻花喜劇有着一貫的創作規律,大體上都是小人物的溫情喜劇模式。觀衆對于喜劇類型創新,顯然會對開心麻花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接下來的春節檔,盡管《超能一家人》已經官宣撤檔,但是馬麗和魏翔主演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依然在列,而沈騰和馬麗主演的《獨行月球》也有望在今年上映。很顯然,開心麻花依然需要觀衆的信任度,但是如何在正牌麻花喜劇和僞麻花喜劇之間做區分,守住自己的口碑信賴會是開心麻花很大的一個課題所在。

02 古裝喜劇徹底沒戲了嗎?

投資回報比嚴重堪憂是最大的問題。

古裝片這幾年在電影市場的走勢越來越差,早就成為了定局。很大的原因在于在現實主義共鳴和情感共情方面,古裝片顯然有天然的劣勢,這一點很難被彌補。另外,古裝片制作成本并不低,但票房嚴重拖累投資回報比必然也會讓高品質的古裝片數量減少。

2019年的春節檔,成龍主演的《神探蒲松齡》上映,雖然有成功功夫喜劇打底,但這部古裝奇幻喜劇還是表現堪憂,最終累計票房1.6億,但當年春節檔票房冠軍《流浪地球》累計綜合票房達到了46.86億,位列全年票房的亞軍。

而在9月份,由肖戰和李沁主演的《誅仙I》累計票房4.05億,但同樣口碑表現不佳。不過相比成龍的功夫喜劇,《誅仙I》算是在流量明星+古裝奇幻上做出新的類型嘗試,然後從結果來看并不如意。

到了2020年,真正意義上的古裝片就剩下了《赤狐書生》。雖然這部電影在營銷上可圈可點,但是最終的票房成績也落點在2億以内。陳立農和李現兩大流量小生都無法“護盤”。

相比古裝奇幻大片,古裝喜劇算是同類型裡成本效益相對較高的分支。也因為自身疊加類型的優勢,更容易吸引普通觀衆入場。但是直到《李茂扮太子》的票房失利,古裝喜劇是否還能撐得住已經變得非常微妙。

從《李茂扮太子》幕後制作來看,電影的故事依舊是“小人物溫情喜劇”的路數,隻不過時空轉化到了古代,本質上和開心麻花此前的現實主義喜劇沒有太大差别。而從笑料來說,電影還是依附于演員的“包袱”,但相比成熟的喜劇創作,《李茂扮太子》的主創曾公開表示很多“包袱”都是在現場二度創作而成。

是以,電影裡所謂的一些笑料就停留在了“嘴皮子喜劇”,而這種所謂的“包袱”顯然已經無法滿足觀衆。因為開心麻花早就成為了國内喜劇的最大分支,無論是綜藝節目還是話劇曝光度都大大提升,而在銀幕上開心麻花演員主演的古裝喜劇依舊是“綜藝感”或者說“網絡電影感”十足的廉價喜劇,自然無法讓觀衆滿意。

但這并不意味着喜劇沒有市場,古裝喜劇在劇集和綜藝上都能夠看到一定的剛需性,甚至有破圈的作品出現。例如《贅婿》就在今年成功破圈,而前不久《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裡《先生請出山》魔性舞步成為被效仿的對象。

但從這些作品能夠看出笑料上的成熟是關鍵所在,而《李茂扮天子》很大的問題在于缺乏成熟的笑點。如果沒有口碑作支撐,想要讓觀衆花費一定的觀影成本觀看一部古裝喜劇如今已經越來越難了。

而從更大的方面來說,市場回報嚴重低迷也會讓古裝喜劇的投資回報比持續走低。這兩年,古裝喜劇本就成為了“稀缺物”,而“拍一部砸一部”的市場回報可能會讓古裝喜劇前景更具堪憂。

03 國産片需要“新類型”

觀衆需要“新鮮感”。

“新類型、新題材、新人才”這是2019年整個電影市場的關鍵詞,原因在于不少由青年導演執導的作品湧入市場成為頭部大片,但影片類型按照往常市場規律可能并不賣座。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中國機長》、《瘋狂的外星人》,國産片票房前五名中有四部都與這四部電影累計票房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類型大片”,但這四部影片票房總和占據了全年大盤的近四分之一。

《哪吒之魔童降世》算是國漫之光,但在《大聖歸來》之後國漫已經數年卡在了5億的“生死線”上;《流浪地球》重新定義了國産科幻,也讓2019年成為了“國産科幻元年”;《中國機長》則是主旋律和災難片進行結合的新嘗試;《瘋狂的外星人》則是喜劇和科幻的融合。

但是“掃盲式”的類型紅利畢竟是極為短暫的,還是要回歸到品質這一生命線上。例如2019年,《上海堡壘》就被認為是把《流浪地球》打開的“科幻大門”關上的“閉門作品”。而兩年過去了,市場也再未出現合格的國産科幻。

但是對于觀衆來說,除了“新類型”的沖擊之外,新鮮感依然是觀影的驅動力。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頭部化效應越來越強,這對于觀衆來說選擇就非常單一。

首先,2021年全年票房472.58億,但是國産片的票房占比達到了将近85%。其中,華語片票房前五名的票房總和就達到了大盤的四成。由于頭部過大,導緻2021年缺失了15-30億體量的國産大片,而且破億影片數量占比極低為11%,嚴重低于2019年和2020年。同樣整個市場的尾端又過長,票房低于一千萬的影片數量在2021年達到了71%。

市場嚴重的兩級分化必然會讓更多的影片主打“安全牌”,是以市場回報到制作端的信号便是類型和題材上的“拘束”。情感濃度、現實主義共情系數以及主演陣容的辨識度成為了國産片的三大要素,再加上這兩年主旋律影片的市場釋放,就讓觀衆的選擇變得單一。

但是面對“消退”的5億觀影人次,如果觀衆的觀影選擇持續單一與此同時觀影成本不斷提升,那麼市場的回彈就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