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有村民在岷江邊上撿到了很多五十兩的大銀錠,還有某些犯罪嫌疑人在逃離途中經過岷江時撿到過一百兩的大金錠。就在這時候,一個傳聞蔓延開來。有人說岷江中埋藏着一個巨大的寶藏。

他是明朝末年著名的農民領袖張獻忠留下的。張獻忠曾在四川登基稱帝,建立了大西政權,他征戰多年,收繳掠奪了非常多價值連城的寶藏,他們全都被張獻忠埋在了岷江中。這種說法究竟是不是真的?
岷江地下又到底埋藏了多少寶藏?探索地下世界的塵封之謎,揭開曆史的層層迷霧,科普古今的奇聞。本期九州秘史錄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2019年底,國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組建聯合考古隊進駐江口鎮,經過仔細的勘探,最終将發掘起點定在岷江江口段。考古隊進駐江口鎮的第三天,考古隊員在駐地北邊的山間密林發現了一尊石虎立在岩石上,崖壁上更是刻畫着一條石龍。
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隻石虎和石龍所對應的方向,正好就是朝向明江江口處。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石龍石虎南邊不遠處的草木間還隐藏着一幅石刻,上面刻畫着石龍對石虎,金銀翠山屬中華寶藏,興民族照千古。
而石龍和石虎也恰好對着考古隊确定的發掘起點,這真的隻是巧合嗎?雖然确定了發掘位置,但還沒有等開始進行,就面臨了一個大難題,寶藏埋在水下枯水季的岷江,雖然說水量還不到雨季的一半。
但是江面依然寬闊,水流還是十分湍急,并且能見度非常低,平常的水下考古在這裡是沒辦法做到的。考古隊最終決定圍堰築堤,灘塗考古,也就是圍出2萬平方米的滴液,再用20台大馬力抽水機将裡面的水抽幹。
如此大膽的方案在考古界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江民将抽幹後,江底河床上的鵝卵石堆積了有足足三米厚,是以2萬平方米的作業面積不可能做到非常細緻的發掘,需要規劃出一些重點區域。
考古隊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在地下尋找寶藏可能藏身的地點,清理出來的所有的泥沙都需要通過清洗機過濾一遍,避免其中細小的文物被忽略過去。如此規模的考古,在國際國内來說都稱得上是破天荒的裝置。
但僅僅是根據村民揀到的銀錠為線索,考古隊就發動如此大規模的考古作業,是否有些沖動?岷江水底究竟有沒有寶藏?又到底藏了多少寶藏?在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存放着村民從江底撿到的金冊、金币和銀币,專家估計,所有的文物市值已經超過三個億。
在當地有一艘流傳了300年的民謠,裡面說到藏身岷江的财寶多的可以買盡成都府。這樣看來,這兩句詞可能并不是虛構的,而這些寶藏就是明朝末年,農民軍首領張獻忠所留下的。
2003年3月,世界年鑒公布中國寶藏之謎,西夏王陵寶藏、樓蘭王寶藏、李自成寶藏、張獻忠寶藏和太平天國石達開寶藏。而在這其中,藏寶最多,被人尋找也最多的也就是張獻忠的寶藏。根據世界年鑒估算,張獻忠藏寶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
這批稀世珍寶,在300年的時光中一直被人垂涎三尺。但是,将财寶藏在岷江的人真的是這位史籍記載的張獻忠嗎?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在當時轉戰各方。可這些巨額的軍費開支到底從何而來,唯有搶掠。
一開始,張獻忠搶掠的對象多為明朝的藩王和官吏,就比如這塊兒警察局收繳來的精測上,就提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和榮王的義字輩長子。很明顯,今次是張獻忠從明朝藩王那裡搶來的,伴随着戰事的加減,張獻忠所過之處,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一律不曾放過。
比如這些成堆的銀耳環,被張獻忠搶來以後,會将其熔化,制成維系大西國運轉的銀地。轉戰期間,張獻忠究竟囤積了多少财寶?民間的說法是足夠買進偌大的成都府。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明朝官方自然是不能容忍,随即名将楊展入川打敗了張獻忠。
沒辦法,張獻忠隻能放棄成都。逃亡之後,楊展在岷江。埋伏将張獻忠運送寶物的船隊全殲,可既然楊展擊沉了船隊,楊展應該是親眼目睹了運送寶物的大船沉沒,可為何對這些巨額财寶無動于衷呢?
這或許隻有楊展自己知道。圍堰駐地是史上最大的灘塗考古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着,發掘區域内的水已經被抽幹。令考古人員沒想到的是,在清理泥沙的時候,驚喜也接踵而至,金冊、金镯、金錠陸續出土,僅僅這一枚金币市值就幾百萬。
發掘區域被拉起繩子規劃為探方泥土。被清理出去後,一個個價值連城的聚寶盆重見天日。文物現身于探方的哪個區域,都會被嚴格地記錄下來搶金奪銀的張獻忠無意中幫了當代學者一個大忙。這些金銀廁位學者探察明朝的冊封制度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将岷江江口段比喻成金庫一點兒都不過分,從其中出土的大金釘、小金釘,各類黃金制品數不勝數。難以想象張獻忠在當時到底掠奪了多少寶物據為己有。溝槽就好像是一個個金貴,其中埋藏的寶物已經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數量實在太過龐大,樣式也各種各樣。
在300年前,這些東西各有其主,但始終沒逃過張獻忠的掠奪。2017年3月,雨季馬上就要來了,考古人員加快了發掘速度,就在這時,他們突然發現一塊木構件,從進水的程度來看,這段木頭沉在江底已經很長時間了,可為什麼一塊原木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都沒有被沖走?
原來這一塊原木室内空的,裡面碼放着非常多清晰可見的銀鏡,一共有大概20個。整地張獻忠命人将木杆分為兩半,将中間掏空,用來存放銀鏡,這種器物叫做木鞘。原木内部被修整為和銀錠的湖面相吻合的形狀,可以盡可能的多的存放銀釘。
一個木鞘最多可放置20枚銀錠,散落在溝槽裡的銀錠原本都應該是裝在木鞘裡的,大部分木鞘損毀和銀錠分離開,被溪流給沖走了。這樣的藏寶溝草已經說不清是第幾個專家對警察局收繳來的1000多件文物,以當下價值估價超過了三個億。
那麼這些從水底發掘出來的3萬多件寶物價值得有多麼恐怖呢?或許這些寶物對于張獻忠的寶藏來說算不得什麼,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考古人員終于揭開了令世人遐想了300多年的張獻忠寶藏的神秘面紗。
這座岷江寶庫,究竟還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