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作者:漫山秋楓

2011年,中國東部長江入海口附近的一處發達地區,被國際自然醫學會授予“長壽之鄉”的榮譽稱号。人們開始将目光投向了這片曆史悠久,出于長三角核心地帶的地方。這就是位于江蘇省南通市的如臯。

在如臯,七十太平常、八十小弟弟、九十不稀奇。2021年最新統計,如臯全市百歲以上老人達525位,長壽老人占比高出聯合國長壽之鄉标準的兩倍多。早在1991年,國際自然醫學會評選出了五大長壽之鄉。除了中國的巴馬和新疆南疆以外,還有原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五大長壽之鄉有着共同的環境特點,都處于偏僻山區,經濟也相對滞後。但與五大長壽之鄉迥然不同,世界第六大長壽之鄉如臯位于長江中下遊,是全球唯一地處經濟發達地區、平原地區的世界長壽鄉,成為世人樂享長壽健康的主要目的地城市。

如臯長壽老人與其他長壽之鄉的老人相比,生活更美滿,身體更健康,精神更愉悅,更享受晚年的幸福。在如臯百歲以上老人中,很少有殘疾和心理障礙現象。有的老人至今仍堅持讀書看報,有的老人還能爬樹上牆,有的老人仍能做針線活,有的還在亞洲老年田徑賽場上奪得佳績……。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我所認識的兩位百歲老人,一位是我在省人大工作的一位同鄉的嶽母,今年101歲,耳不聾眼不花,去年國慶節回如臯,她坐了兩三個小時汽車,晚上一起吃飯她一點不感到累,吃完飯又看我們打牌到十一多鐘,仍精神抖擻。第二天上南通,老人也一路陪吃陪玩,沒有半點疲憊。還有一位是本村的一位老人,人稱“陳二木匠”,今年104歲了,老伴走了幾年,兒子兒媳都在城裡上班,平時就他一人在老屋裡生活。木匠活早不做了,自己家的兩畝多地卻仍然不丢,挑糞、澆水、收割,他一點也不閑着。陳二木匠96歲時,和鄰村一個60多歲的寡婦好上了,他三天兩頭要騎自行車看望他的相好,還幫女方做農活,忙家務。今年清明節我回鄉時,親眼見到這位老人爬在樹上用鋸子号樹條(整理樹枝)。村民鄰居告訴我,别看陳二木匠年紀這麼大了,但一年到頭沒看他生病住過醫院。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朋友們都在追問,是什麼造就了如臯這種獨特的長壽現象呢?如臯到底有着什麼樣的長壽奧秘呢?古往今來,人們探秘長壽之道、尋求養生之方從未停止,尤其在全國去掉貧困的今天,滿足健康生活需要,追求生命健康長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人們對健康長壽的關注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為此,多少科研團隊、多少專家學者來到如臯大地,想找到長壽的鑰匙,想挖掘養生的寶藏,最後大家得到共識:如臯形成今天的長壽現象,是多因一果,既有人文的,又有地理的、自然的因素,歸根結底是,如臯人特有的地緣和生活方式造就了長壽現象。

有三大核心元素融入在如臯人的生活中。

第一大核心元素是“水土”。都說一萬水土養一方人,上帝造人,上帝也賜給了如臯人長生的水土。如臯,古語意為去水邊的高地。早在5000多年前,在黃海、東海與長江的交彙處,就孕育了一座面積約為800平方公裡的沙洲小島,形成了今天如臯的這片肥沃土壤。後來,随着古淮河的不斷改道,在東方大地上再未見這樣奇特景象。如臯,是長江中下遊唯一四水彙合而成的沃土。如臯因水而生、依水而興,是長江三角洲最早見諸史冊的古邑。西漢漁鹽之利,東晉墾殖造田,明代紡織桑蠶,清代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在康乾盛世享有“金如臯”美譽,民國時期堪稱“中華第一大縣”。長江是如臯長壽的原因之一。長江挾帶了上遊彙集而來的諸多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并在此沉積。據如臯地區飲用水源調查資料表明,如臯飲用水源達标率為98.5%。所有化學名額一直保持Ⅰ—Ⅱ級标準内,人體所需的鐵、錳、鋅、硼、硒等微量元素豐富。據研究表明,錳、硼、硒等元素在人體内有抗癌、抗衰老的作用。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再說如臯的土。如臯地處長江入海口地區,是由長江沖擊而成的平原。是以,如臯土壤主要來源為長江沖積物,使如臯土壤母質的礦物構成豐富,為土壤元素組成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而富含多樣元素的土壤,生産出來的糧食和蔬菜水果,都包含多種有益于人健康的成分。加之如臯地處北緯32°00′—32°30′,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适于人體機能發揮。

水、土和氣候,孕育出一片生命的樂土。如臯,是上天造就的一方福地,是萬裡長江的寵兒。千百年來,如臯人在此繁衍生息,長壽的因子也在如臯人的代際遺傳中漸漸形成基因優勢。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第二大核心元素是“習俗”。 如臯人的長壽不僅得益于如臯優渥的自然環境,更得益于如臯人千古相傳的生活秘訣,這些秘訣滲透于方方面面,以至于成為習以為常的百姓日子。

在飲食習俗上,如臯人崇尚“淡、鮮、雜、野”。如臯人一天的生活是從早晨一碗清淡的玉米糁兒粥開始的。如臯人有句口頭禅:“常喝玉米粥,能夠活一百,玉米糁、米打底,健康長壽九十幾”。清晨喝粥,可以調節脾胃,補充夜間人體損失的水分,便于消化。在如臯人的食譜中,有着數十種粥品。有些如臯人甚至養成了“二粥一飯”的清淡飲食習慣。在清淡的飲食之中,如臯人也崇尚“鮮”。如臯土地肥沃,河汊縱橫的地理地貌,為如臯人提供了豐富的食材。一年四季都不缺乏食材的如臯人将“鮮”作為飲食基本标準之一。當地人也稱之為“出水鮮”。新宰的肉類,剛捕撈的魚蝦,剛采摘的菜蔬,所有的菜品都以“新鮮”為最佳。除了“鮮”之外,“雜”也是如臯人飲食習慣之一。 所謂“雜”,就是粗糧、細糧混着吃,葷菜、素菜合理搭配。甚至田間野地生長的野菜也被列入如臯人的食單。如臯人相信,吃得越雜,越有利于人體陰陽平衡和髒腑協調。這也與傳統中醫“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理念不謀而合。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在起居習俗上,如臯許多老人都有睡“子午覺”的習慣。如臯長壽研究所曾對本地100多位百歲老人進行過睡眠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人不失眠。如臯老人的睡眠習慣很傳統,都是早睡早起,中午小憩,保證每天睡覺時間不低于8小時。靜養的方式,除了睡眠之外,如臯老人還常常以靜坐、閉目養神和“慢散步”來養生。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是健康的根本,如臯人在現代生活中,依然因循自然,自然也以“長壽”饋贈如臯人。

如臯人有養花種草、蟠紮盆景的習俗。如臯的老百姓,家前屋後都栽着樹種着花草,不僅美化淨化了環境,更陶冶了情操。如派盆景是中國盆景七大流派之一,以其獨特造型享譽海内外,成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重要場所最得體、最莊重的鮮活藝術品。如派盆景始于宋朝,興于明清,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世界盆景界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全國首個盆景類地理标志,蟠紮技藝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臯也成為中國花木協會盆景分會的永久所在地。如臯現有花木盆景面積超20萬畝,花木盆景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花木盆景生産出口基地,花木盆景産業已成為如臯對外的一塊金字招牌,被稱為如臯人的“綠色銀行”。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第三大核心因素是“文化”。如臯是全國有名的教育之鄉,千百年來,如臯人崇尚教育,注重禮義。過去再窮,也要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讀過書的孩子知書達理,溫文爾雅。如臯人在生活中始終堅守“知足常樂”的思想,事事看得開,想得透。在如臯的核心區,有近1平方公裡的古街區,這裡很好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風貌,在這片街區中有座迎春橋,上面镌刻着一副對聯,“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這副對聯已有300多年的曆史,表達了如臯人民美好的心願,更是如臯人良好心态的見證。講究和氣生财,崇文尚理在這裡蔚然成風,社會和諧在如臯得到了生動的诠釋,已成為如臯人的一種自覺追求。如臯街頭上,很少見到象有些外地人吵架罵街的情景,這大概與如臯人儒氣、溫和的性格有關。

如臯自古以來尊師重道,尊老愛幼,尊朋厚友,人與人之間崇尚禮貌友善,這種融入血液的豁達大度,展現在如臯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日常行為細節之中。為人處事不失信、友善待人不惡語、有序排隊不争搶、禮讓行人不搶行……《市民文明公約》已然成為每一個如臯人的行為指南。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顯著差別,就是人與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緣地域的限制,建構起一個“陌生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親善、互助、友愛變得尤為珍貴。淳樸的如臯人,這點表現得淋漓盡緻。

如臯人的孝道也是出了名的。有句民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少家庭裡,老人們都跟子女們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五代同堂的家庭非常普遍。在共同生活當中,後輩對長輩悉心照顧,使得老人能夠享受天倫之樂。這也成為如臯地區老年人長壽的原因之一。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除了家庭成員對老人的孝敬和照顧之外,如臯地區敬老愛老的風氣也代代相傳。不僅是親人和鄰裡對老人照顧有加,甚至連如臯政府和社會,也有着重視老人的傳統。逢年過節,各級政府的上司都會親自登門,看望百歲老人。百歲老人過壽,都會為老人舉辦壽宴。尊老敬老,使老人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這是如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延續和繼承。對于老人來說,生活好,飲食好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存在,他們所期望的其實是在人世間,依然能夠感受到至親的關愛和重視,這是他們生活最大的滿足,也是他們長壽生命的意義所在。

走進長壽之鄉一一如臯

長壽,是人類千百年來延續并傳承的生命信仰,是中國人追求生命境界的美好願景。如臯的長壽現象,是環境、生活方式和文化共同造就的奇觀。如臯至今還留存着百歲橋、百歲巷等關于長壽的遺迹。它們見證着這個地方關于長壽的神奇和魅力。在長壽的背後,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神。解密如臯長壽文化,也是給天下人提供通往長壽目标的豐富啟示。

如臯如歌,常來常壽。走進長壽之鄉如臯,興許你也會延年益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