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馬島宗氏家族的欺瞞外交影響下,豐臣秀吉決定借道北韓攻打大明

對馬島宗氏家族的欺瞞外交影響下,豐臣秀吉決定借道北韓攻打大明

日本的對馬島緊鄰北韓,位于北韓、日本兩國之間的北韓海峽中間,與北韓有很多貿易往來。對馬島與北韓的關系十分微妙:北韓看待對馬島,俨然當成自己的屬國一般;對馬島的島主在與北韓的外交往來中,也經常在書信中自稱“臣”。

而豐臣秀吉也用同樣的目光看待北韓,在他看來,北韓隻不過是對馬島的屬國。基于這樣的錯誤認知,豐臣秀吉指令對馬島的宗義調、宗義智父子去和北韓交涉,要求北韓國王渡海到日本,前往京都(日本稱為“上洛”),向日本表示臣服;如若不從,他就渡海攻打北韓,對北韓加以“誅伐”。(《宗家文書》)

宗氏家族一方面不得不遵從關白豐臣秀吉的指令,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深知北韓是不可能輕易向日本表示臣服的。他們不想使用強硬的外交手段破壞和北韓之間的經貿關系,因為這是他們的重要經濟來源,攸關其生死。于是,宗氏就想玩弄手段,欲向北韓傳遞假消息,将豐臣秀吉要求北韓國王渡海向日本臣服的意思,曲解成日本新立國王,想要同北韓建立外交關系,希望北韓能派出通信使到日本。等到北韓通信使渡海赴日,他們再向豐臣秀吉傳遞假消息,報告是北韓派出的臣服使者來了,試圖以此蒙混過關。

萬曆十五年九月,宗氏家族派遣家臣橘康廣攜帶一封僞造的國書出使北韓,與北韓進行交涉。在這封“國書”中,宗氏假以豐臣秀吉的口氣,向北韓聲稱“天下歸朕一握”,要求北韓派出通信使赴日。而北韓對日本的國情也有誤解,當時在位的北韓國王是宣祖昭敬大王李昖(yán),他以為豐臣秀吉是弑殺了其君主後成為日本國王的。基于這一錯誤了解,李昖隻願接待日本來使,而不願與其建立外交關系。北韓君臣經過商議後,推說水路辨識不清,拒絕向日本派出通信使。交涉失敗的橘康廣回到對馬島,将情況報告給了宗氏父子。收到消息的豐臣秀吉大怒,下令将橘康廣處死,又将他的族人全部殺死。(《懲毖錄》)

之後,豐臣秀吉急于使北韓臣服的欲望突然停滞下來。直到近兩年以後的萬曆十七年(日本天正十七年,1589年)三月二十八日,豐臣秀吉才在寫給宗義智的信中,再一次對宗氏的外交成果表達了強烈不滿,要求北韓國王在當年夏天速速至日本京都谒見,否則他将使家臣小西行長(同時也是宗義智的嶽父)、加藤清正率領築紫國之兵讨伐北韓。宗義智擔心一旦出兵征伐北韓,會影響到對馬島與北韓的經貿往來,于是向豐臣秀吉請示,他先渡海到北韓,去勸說北韓國王渡海來日,讓加藤清正、小西行長暫緩出兵。豐臣秀吉同意了宗義智的這一請求,于是宗義智招來博多聖福寺的僧人景轍玄蘇、宗氏一族的家老柳川調信,以及博多的島井宗室等25名商人,組成對馬島外交團隊,渡海前往北韓進行交涉。(《北韓陣記》)

六月,宗義智一行抵達北韓,北韓國王安排吏曹正郎李德馨為宣慰使,負責迎接他們,把他們帶到了北韓的首都王京(今南韓首爾)。宗義智向北韓再次提出了派遣通信使赴日的要求,北韓君臣經過商議後,決定先看看日本的誠意。數年之前,倭寇在“乷(shā)背同”等北韓奸民的帶路下,侵略北韓全羅道的竹島,殺死了邊将李大源。這些北韓奸民流亡日本,未能被北韓捕獲,北韓朝廷對此深以為恨。當宗義智提出向日本派遣通信使的要求以後,北韓朝廷便要求日本交還北韓奸民,并釋放被俘虜的北韓人口,以此試探日本的誠意。

為了促使通信使來日,宗義智答應了北韓朝廷的要求,他派遣柳川調信回到對馬島,捕獲十幾個居住在日本的北韓奸民,送回北韓。除此之外,宗氏還抓捕了先前入侵北韓的倭寇頭目“緊時要羅”“三甫要羅”“望古時羅”,一并送交北韓處置;又送還了先前被倭寇俘獲到日本的116名北韓人,以表誠意。北韓國王李昖感到很有面子,他先是下令處死北韓奸民,之後賜給宗義智一匹内廄的好馬,并親自在别殿設宴招待宗義智一行人。同年十一月,李昖認為日本既已表示出誠意,便決定派遣三名使者渡海赴日,分别為正使黃允吉、副使金誠一、書狀官許筬。(《懲毖錄》《漢陰文稿》《亂中雜錄》《北韓陣記》)事情敲定下來後,宗義智等人的使命終于完成,但他們向豐臣秀吉彙報時,卻詭稱北韓将派遣使節渡海,向日本表示臣服。

萬曆十八年(日本天正十八年,1590年)三月六日,宗義智帶領北韓通信使渡海赴日。當時的交通條件并不便利,經過4個月的艱難跋涉,直到七月二十一日,一行人才到達日本京都,等候谒見豐臣秀吉。通信使一行人到達日本時,豐臣秀吉出兵20餘萬人,擊敗了割據關東的大名北條氏。而東北的伊達氏等大名,也順應時勢向秀吉表示了臣服。至此,經過豐臣秀吉的東征西伐,終于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統一了日本三島。

萬曆十八年九月一日,豐臣秀吉從關東歸陣,回到京都。兩個月後的十一月七日,北韓通信使一行人在京都的聚樂第谒見豐臣秀吉,奉上北韓國書。豐臣秀吉認為北韓使者是來表示臣服的,是以态度非常傲慢,接待北韓使者的儀式十分潦草,連宴席專用的器具都沒有準備,隻用濁酒和大餅招待對方。

宴會結束後,北韓使者告退,一行人到達和泉的堺港等待豐臣秀吉答複北韓國王的國書。豐臣秀吉由于宗氏的僞報,認為北韓此次來京都,是來向日本低頭臣服的,他可以理所當然地号令北韓了。是以,豐臣秀吉在答複北韓的國書中,強調自己是太陽之子,有一統天下的天命,同時表示他有意征服大明,在日本、北韓、大明三國留下芳名,并要求北韓作為日本征讨大明的急先鋒。十一月中旬,豐臣秀吉的這封國書送交到了在堺港待命的北韓使者處。

豐臣秀吉在答書中,露骨地寫下“易吾朝風俗于(大明)四百州”,侵吞大明的野心昭然若揭。

萬曆十九年(日本天正十九年,1591年)一月二十八日,在景轍玄蘇、柳川調信的護送下,北韓通信使從對馬島渡海回到北韓釜山浦。但等北韓通信使回國之後,宗氏一族就不再對豐臣秀吉的本意進行掩飾。宗氏緻信北韓,提出日本借道北韓南邊進犯大明,并要求北韓作為日軍的向導,與日軍一起行動。而當時的大明,是北韓的宗主國。因為這一層關系,面對日本提出的要求,北韓表示拒絕,認為日本雖然是“友邦”,但大明是“君父”,北韓身為“堂堂禮義之邦”絕對不可能做出如此不忠不義之事。(《北韓通交大紀》)

八月五日,豐臣秀吉的愛兒鶴松夭折,這給秀吉帶來了很大的心理打擊。為擺脫失落的情緒,讓自己從悲傷中盡快走出來,豐臣秀吉加快了對外侵略的步伐。第二天,他招來相國寺的僧人西笑承兌,表明了自己要征讨大明的意志,計劃次年三月出兵。(《鹿苑日錄》)

同時,豐臣秀吉又讓西笑承兌和另外一名僧人惟杏永哲起草文書,要求明白告知明朝,日本将要對其用兵。豐臣秀吉的屬下們都勸說豐臣秀吉在紙上寫好話,以麻痹明朝,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但豐臣秀吉認為這種手段非常下作,與砍斷正在睡覺之人的頭顱沒有什麼差別,他堅持将出兵大明的意圖寫明白,讓明朝事先做好警備,堂堂正正地與其一決勝負。(《看羊錄》)

九月二十四日,豐臣秀吉下達了出兵北韓、進攻大明的軍令:“北韓既遣使歸服,師至,勿擄掠。若或改圖,豈敢抗前行?至于漢土,文弱成習,不能當我武必矣。加藤清正、小西行長、黑田長政等以九州之兵為先鋒,毛利輝元與同族及四國将士為次隊,其餘逐次航海。而本州使尾張中納言、會津少将留守,以護帝都,建伽藍。夫龍虎之将,熊罴之士,飚擊而進,電掣而過,戰勝攻取,前歌後舞,四百餘州,可措顧而定矣。然事有次序,先從北韓進兵,建行營于名護屋。大斾親臨,指揮軍事,以垂無前之偉績于萬世,豈不快哉?(《舊記雜錄後編》)”

這份軍令表明,豐臣秀吉的主要目标是征讨大明,并沒有下死指令攻打北韓,隻是讓日軍經由北韓入侵大明,并讓日軍登陸北韓以後不要進行擄掠。豐臣秀吉之是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多少還是受惑于對馬島宗氏此前搞出的外交僞報,認為北韓已經遣使表示臣服,是以仍給北韓留了一定餘地。但同時,豐臣秀吉也采取了靈活手段應對突發情況,他表示如果北韓不轉變為臣屬日本的立場,那就先打北韓,再從北韓進兵攻打大明。

萬曆二十年(日本天正二十年,1592年)一月五日,經過一番戰前總動員,豐臣秀吉将大部分兵力集結在肥前的名護屋,開始部署征明日軍。

本文摘自《萬曆北韓戰争全史》

對馬島宗氏家族的欺瞞外交影響下,豐臣秀吉決定借道北韓攻打大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