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即位後,便開始在骊山營建陵墓。統一中國後,建陵工程規模擴大,骊山的勞工長期保持在70餘萬人,前後延續30餘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于趙國舊地沙丘駕崩。九月,秦二世葬秦始皇于骊山。但直至秦亡時,陵園尚未全部竣工。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體形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開創的陵園制度也對曆代帝王陵園建築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陵園占地面積212.95萬平方米,呈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有裡外四層,陵區内有外城、内城、封土三層。墳丘位于内城南部,為平頂的四方錐形台體,三層階梯狀,夯土築造。帝陵封土裡面有九層宮殿,每三層一組,暗合始皇帝九五之尊,登上九層高台俯瞰他的帝國。墳丘下為放置棺椁和随葬品的地宮,是陵園建築最主要的部分,尚未經考古發掘。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掘地極深,穿過三重泉水,“下銅而緻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據考古測試,在墳丘中心1.2萬平方米範圍内有一強汞異常區,驗證了文獻中關于水銀的記載。墳丘東西北三邊都發現墓道。在西墓道過洞中發現了彩繪銅車兩乘。墳丘北側有規模宏大的建築群遺址,專家推測是寝殿所在地。其北有大面積建築遺址,應為便殿。内垣牆的東西南三面牆外都有沿牆邊建築的廊房遺址。内城西側出土刻有“麗山食官”等陶文的飲食器,推測此處為陵園的食官居處。陵南側的大水溝前有防洪堤遺迹。
秦始皇陵墳丘
等到封土封閉完固,又在墓上栽起樹木,漫山遍野都是蒼松翠柏。據記載當年項羽率軍入關,來到骊山時,隻見蒼松籠殿宇,古柏映樓台。項羽親自督師,讓英布指揮30萬大軍開挖秦始皇陵。
随葬的銅車馬
不過項羽沒有找到秦始皇帝陵封土和下面的地宮,隻盜掉了一部分俑坑,項羽一怒之下,下令火燒秦始皇陵,最後導緻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壞最大的一次劫難。項羽東撤後,關東的盜賊紛紛湧入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不過秦始皇帝陵的封土和地宮至今猶在。
秦始皇帝陵有600多座陪葬墓和陪葬坑,墳丘西北角有一座“甲”字形陪葬墓,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秦始皇之子公子高的墓。内城東區有一批陪葬墓,獨立成區。内外城之間也有陪葬墓。内城北部是後宮墓區,裡面有一百多個陪葬坑。後宮墓的主人不在棺材中,通道裡散落着殘缺不全的骨骸,有的甚至身首異處,但沒有金銀财寶,疑似秦二世所為。
秦始皇陵園内外城遺址平面示意圖
陵園外城東邊有一組十七座墓,呈南北走向。墓主人多數身首異處,四肢分離,骨骼淩亂,甚至有一個頭部插着一支折斷的箭頭。這是秦二世所殺的秦始皇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
珍禽異獸坑中出土的彩繪銅鶴
迄今在陵園内外地下發現各類陪葬坑180餘座。内城中墳丘的四周有16座。外城中内城西側有珍禽異獸坑、馬廄坑、跽坐俑坑、葬儀坑;内城東側有石甲胄坑和百戲俑坑等。外城之外,有馬廄坑、動物坑和模拟軍陣送葬的兵馬俑坑。在外城以外的西北面,還發現石料加工場遺址。 這些陪葬坑文化内涵豐富,較大程度地再現了皇帝生前的生活方式。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