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親小傳

我的父親是一名出生于河南偏遠小鎮的孩子,由于當時農村生活條件艱苦,父親每天隻能吃一些粗糧、蕃薯葉之類的食物,甚至有時還吃不飽,穿着更是捉襟見肘。

每逢重要節日的夥食改善,總是讓父親回味無窮,即便是極其簡單的改善。

至于父親是怎麼走出農村,後來考上大學,這都與他小時候的刻苦學習息息相關。

在上國小時,父親經常坐在破舊的小木凳上沉浸在書本之中。小鳥嘤嘤成韻,小木凳“嘎嘎”的響聲似乎都不能使這個小男孩停止腦中的思考。

隻有傳來奶奶喊他吃飯的催促聲,他才會将他的屁股不情願地移開那木凳。吃過飯後,父親也不會閑着,當家門口的孩子們都在嬉笑玩耍時,隻有父親在專心緻志地讀書。那時的他也沒有定下什麼遠大目标,隻是想對得起父母、老師和自己而努力學習。

夜晚來臨,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那時沒有燈的農村就在溫馨的月光下變得溫暖而祥和。每天伴随着第一聲刺破黎明的雞鳴聲,父親便會毫不含糊地穿上衣服,提着煤油燈,匆匆走出家門,走在通往學校的崎岖鄉間小路上。

到了秋夏之交,還會遇到高聳入雲的玉米地,父親在裡面匆匆穿行,玉米杆互相的摩擦聲總是使父親有點膽怯。比父親身高高出兩倍的玉米杆就像一面牆,阻擋着父親的去路,仿佛在低聲地說“嘿,小朋友,害不害怕呀?你還是回家吧,這裡太吓人了”。可父親卻将這種聲音化作前進的力量,更大膽地前行。

父親到學校後,沒有老師、同學,隻有父親一人守着學校,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

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堅持,終于讓他出類拔萃,成為了村裡第一個考上縣重點高中和大學的人。

父親在國中時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和樂于助人,一直擔任班長。

班裡午休時,不時傳來此起彼伏的呼噜聲,唯獨父親在紙上寫寫畫畫并發出“沙沙”的聲響,有時口中還默念着學過的知識。

父親在讀國中的時候,終于明白了不僅要為親人、老師、自己而學習,還要為國家的強盛而學習。從此父親學習的動力如星星之火變為熊熊烈火。

在局部片區的一次會考中,在其他同學還在焦頭爛額、苦思冥想之際,有一個人已經放下紙筆,悠然自得地檢查試卷。監考老師走進他,連連稱贊并啧啧地說“這是個人才,以後必成大器”,父親的名字在監考老師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進入縣重點高中後,首次的摸底考試卻讓父親當頭一棒!迎接他的不是雨露陽光,而是陰郁黑暗,考試成績居然倒數!在幾天難以入睡的夜裡,他思前想後,最後深知自己不應踱步不前,做為男子漢要站起來再挺起胸。

自此以後,父親學習更加努力了,晚睡早起,當别人還在夢鄉裡,他已在背誦着一個個英語單詞和課文;當别人在吃飯說話時,他卻在邊吃飯邊看着自己那本已經被翻得掉色、泛黃的筆記本;别人在上課走神時,他在仔細地聆聽和記筆記……

經過幾載春秋的始終奔跑,父親的學習成績跻身進到了班級前列。

父親學習成績的蛻變,讓班上的同學和老師感到驚異。他的默默付出終于有了回報,高中畢業後父親順利考上了河南醫學院臨床醫學系,這對于一個農村孩子,一步步走到今天,即是幸運,也是努力所鑄就的。大學期間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先,連續五年獲得三好學生,畢業時獲得“特别優秀畢業生”榮譽。

大學畢業後,父親主動選擇了當時無人問津的放射專業,之後父親又讀碩士、攻博士和國内外研修,學習一直沒有停歇。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由于工作表現突出,父親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38歲那年當選為河南省放射學會主任委員(最年輕的全國省級學會主任委員)。

從他放在家裡的名片上獲知,我的父親先後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醫師獎、河南省優秀專家、優秀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河南省傑出專業技術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榮譽稱号。

2017年當選為中華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放射醫師協會副會長,2018年又當選為河南省首屆“中原名醫”,是他一直引領着河南省放射學專業的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

在我的眼中和心裡父親是一個“巨人”,一生都在不停地奮鬥、突破、超越和奔跑,絲毫沒有減速的迹象。他這種執着的精神将永遠地影響着我,讓我沿着他的足迹不斷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