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熏 香”文化由來已久,古人使用的這種香爐,你絕對想不到!

中國“熏 香”文化由來已久,古人使用的這種香爐,你絕對想不到!

祀先供聖

從古至今,中國熏香文化由來已久。從先秦時期邀天集靈,祀先供聖,到兩宋時期,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熏香更多被賦予了精神寄托和文化底蘊。而香爐發展曆史在《周禮》中這樣記載:“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這說明薰香源自古人薰煙以趨滅蚊蟲,并消除穢氣,以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到了戰國時期,中國人在室内焚香最先用一般的銅炭爐,直到漢代,由于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響,才出現專門為焚香而設計的香具,如博山爐、金鴨等。

中國“熏 香”文化由來已久,古人使用的這種香爐,你絕對想不到!

龜鶴博山爐,山西朔縣出土

博山,即漢代仙家所指的仙山,亦即《列子·湯問》中歸墟五山(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峤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萊 )。其實地在蓬萊以西的山東魯中,淄博市博山區境内,博山區全境盡山,無平坦之地。此爐取博山之名,即寓爐蓋似群山之外觀。據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爐身類似較深的豆形,爐蓋鑄出錯落有緻的山巒,因山巒形勢雕镂出煙孔,奇珍異獸奔走山間,金絲和金片錯出優美舒緩的雲紋,制作精美、工藝精湛,代表了西漢時期青銅博山爐的最高水準。後出于保持清潔的需要,或是象征“海上仙山”中“海”的需要,出現了承盤。當爐中焚香,飄出袅袅香煙,缭繞爐體,有如仙氣缭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博山爐盛行于神仙之說,流行的兩漢及魏晉時期。

中國“熏 香”文化由來已久,古人使用的這種香爐,你絕對想不到!

到了兩宋時期,随着熏香文化不斷發展,香席不再是貴族之間鬥富的場景,而是文人在文房中鼻觀參悟,感悟人生的媒介。然而文人熏香所使用的香爐在造型、裝飾、工藝等方面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及至明清,動物形香爐特别是禽類造型香爐在造型工藝上都達到極其精巧的程度。如蘇東坡在《寒食夜》中寫下了“沉麝不燒金鴨冷,淡雲籠月照梨花”。此處“金鴨”正是唐宋時十分流行的鴨形熏爐。

中國“熏 香”文化由來已久,古人使用的這種香爐,你絕對想不到!

漢 代 銅 雁 爐

鴨,其形象樸實可愛,性格溫和内斂,是最早被狩獵、養殖的禽類之一,為人們提供了果腹來源,自古就是豐收、收獲的形象代表。另外,因“鴨”與“甲”諧音,在封建社會崇尚科舉的時代,鴨形更是被賦予了“中舉”、“高中”的美好寓意。包含鴨形的傳統圖案,能夠在曆史長河中延續至今,必定有其美好的寓意,其或表達了美好的祝福,或展現了向上的教化,或展現了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鴨形器最早在商代青銅器中出現,之後随着鴨在人們生活中重要性的凸顯,手工藝品中留有越來越多的鴨的形象。早在漢代,就多有禽類造型的香爐——雁爐。“而南北朝以後鴨在生活中變得日益重要,香鴨便取代雁爐而成為香爐中的重要詞彙。

中國“熏 香”文化由來已久,古人使用的這種香爐,你絕對想不到!

香鴨又稱金鴨、金凫等,與雁形香爐差異有兩點:一為足下多了底座,多數雁爐無底座;二為頭部造型特點:雁形香爐頭部多了幾根特意刻畫出的羽毛。造型特點都比較寫實,遵循的比例與實物較為接近,沒有明顯的變形誇張,使人一眼就可以認出其形象。而香鴨通常有兩種打開方式:一是在鴨腹中線将其一分為二,上半部分揭起,下半部分置香;二則更為巧妙,就是在鴨翅部分與身體的連接配接處将其與爐身分離,翅身作為爐蓋。需置香時取下鴨翅即可打開香爐,合上時連接配接部分隐藏起來,看不到連接配接線,渾然一體。既是香爐,就必須有進氣與出氣口才能使用。明代的鴨形香爐多數在底座設進氣口,将鴨口制成打開狀,用以出氣。

中國“熏 香”文化由來已久,古人使用的這種香爐,你絕對想不到!

無獨有偶,古人用香除了淨化室内空氣之外,還對于改善自身體味和日常防蟲的追求也有所展現。 漢時期的女性在婚姻上有比較大的自主權,也可以參加一系列社會活動,特别是貴族女性大多受到較為良好的文化教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情操,對于美有着了解和追求。尤其是嫔妃們為了吸引帝王的注意,增強自身的魅力,追求香氣馥郁持久,自體出香。沐浴熏香來獲得肌膚中自然散發的香氣成為上層社會婦女的一種風尚。最後一種用香來熏衣熏被。古人的服裝質地與今人不同,絲質、麻質等較多,易遭蟲蛀,是以熏衣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生香使自身清爽,亦是防蟲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