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你們想說什麼,我先來:AMD 才是永遠滴神!
不知不覺間 CES2022 已經拉開了大幕,每年的科技圈 “ 春晚 ” 總能吸引到一大批愛好者們關注。隻是這兩年因為不可抗力,聲勢顯得沒有以前那麼足,就像我差點都忘了這回事。
好在第一天就夠精彩,硬體界的 “ 禦三家 ” 不僅全員到齊,而且我甚至懷疑它們之間可能交換過人設劇本:
牙膏廠不擠牙膏了,往年是黃老闆預判 AMD 的刀法,今年變成 AMD 表示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并且你先往後稍稍”。。。
AMD:我才是真巨頭;
Intel:我不服;
NIVIDA:啊??? ▼
咱這就看看禦三家都做了些什麼好事。
AMD 在 CES2022 展會上釋出了移動版銳龍 6000 系列處理器、新的Radeon RX 6000S 系列獨立顯示卡、緩存暴漲的 R7-5800X3D 處理器等。
要我說 AMD 這是在兩大巨頭的夾擊下受氣受夠了,一上來直接狂扔大招。。。
全新銳龍 6000 系列處理器使用台積電的 6nm 工藝,包括 2 款 U 系列的低壓版( 15W 到 28W )和 8 款 H 系列的标壓版( 35W+ )。而它們的重點在于兩部分,一個是RDNA 2 架構的核顯;另一個是“ Zen 3+ ” 架構 CPU。
你見過帶光追,然後還能 1080P 中畫質跑 3A 遊戲 60 幀的內建顯示卡嗎?!說實話在這之前我也沒見過。。。
但 6000 系列處理器抛棄了祖傳的 Vage 架構,換上AMD 史上最強的核顯架構之後,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
作為第一款支援光線追蹤的內建顯示卡,按照釋出會上的官方資料看他的各項性能直接翻倍。。。頻率從上一代的 2.0GHz 提升到 2.4GHz,同時還支援 FSR 技術。
AMD 還在現場展示了「 孤島驚魂6 」在開啟 FSR 的狀态下, 1080P 中畫質能達到 59 幀。
也就是說,從下一代裝載了 AMD 6000 系列處理器的輕薄本開始,玩 3A 遊戲不再是一個笑話,而且能代替 MX 系列獨顯并開始改變人們對核顯性能的認知。
其實我們提起核顯,都認為它不如獨立顯示卡的性能優秀,不僅僅打遊戲還有設計創作也需要獨顯。大家眼中四五千塊錢的筆記本除了辦公之外好像沒多大用處,總是低人一等,不過現在核顯可以站起來了!
啧啧啧,看看網上筆記本這售價,這年頭隻要沾上獨顯就沒個便宜的。
不過所有事情都有兩面性,這張內建顯示卡雖然支援光追,但我覺得想趕上隔壁 RTX 系列的效果還差點意思。
它的光追可以說是象征意義,而實際意義論起來也隻是毫不猶豫碾壓 Intel 的核顯全家、暴打 MX450 系列的水準罷了。
另外,對于選擇核顯輕薄本的同學們來說,想要真正體會到 RDNA 2 的好處,我的建議是最好選擇 R7 / R9 這兩個版本。
因為原本主打成本效益的 R5 系列,被蘇媽下狠手砍了一刀。。。目前看來并不是非常劃算。
我們還能看到一個改變是前代的 Zen 3 變成了 Zen 3+ ,相較于核顯部分,在 CPU 這邊隻能說是小改,遠不及上一代革新提升巨大。如果放在一起看,倒也能說 AMD 終于出現了一款綜合全面的 APU。。。
去年 CPU + 今年 GPU = 完全體 APU,沒啥毛病。
按照 AMD 的資料,R7 6800U 相比前代 APU 的算力而言多核性能提升 28%;單核性能提升 11%;生産力表現提升了 28%。
考慮到 28W 和 15W 不同功耗的差異,你了解成擠牙膏也未嘗不可,或者是給下半年的 Zen 4 處理器蓄勢?在我看來這大機率是一個過渡性産品,比較明顯的部分就是提頻和降低功耗。
不過 AMD 釋出會說的能續航 24 小時這件事你看看就好,千萬别當真。
總的來說,移動版銳龍 6000 系列處理器的最大劣勢在于隻支援LPDDR5 / DDR5,這就意味着和同級支援 DDR4 的輕薄本相比較,它的價格可能會比預想的更高一些。
在桌面級顯示卡方面,蘇媽的大招扔在了入門級遊戲顯示卡的群體裡。比如這款很可能是“ 千元甜品級 ”的 6nm 制程 Radeon RX 6500 XT 顯示卡。
或許有人會噴 4GB 顯存有啥好的?兄弟們,至少不用擔心礦工會用這種卡去挖礦啊。
雖然目前還沒有中國大陸的售價公布,但隻要黃牛們沒有節外生枝,這或許是你為數不多能原價拿到手裡比英偉達 GTX 1650 更強一些( 1080P 遊戲性能提升幅度最高達到 59% )的新顯示卡了。。。
看起來,隻有 AMD 想明白了如何讓顯示卡真的回到玩家手裡。
另外,2021 年就已經被 AMD 展示的 「 3D V-Cache 」技術首次在銳龍處理器 R7-5800X3D 上登場。
蘇媽開場就很笃定地抛出了這是「 世界上最好的遊戲CPU 」的說法,這款處理器不僅僅是自家産品的疊代,分明是奔着英特爾的臉上直接扔了一發閃光彈。
在配備同等 RTX3080 顯示卡的情況下,它比自家的 R9-5900X 平均提升 15%,最高 36% ;比英特爾家的 i9-12900K( 配DDR5 )最高提升17%。
這款新産品是在原本 R7-5800X 的基礎上,除了在 32 MB 的緩存上額外堆疊 64MB 的緩存,使得三級緩存暴漲到 96 MB、頻率下降到 3.4~4.5GHz 之外,其它部分基本完全一緻。
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改動,但從目前的資料提升上看,你直接說這是一次全新的疊代我都信。
在 AMD 釋出會的最後,蘇媽的 「 王子戰法 」 終于迎來了最後的一發大型元氣彈:2022 年下半年釋出采用台積電 5nm 工藝的全新 Zen 4 架構 CPU。
雖然現場隻進行了一段 1080P 分辨率下的《 光環無限 》 遊戲展示,可我卻記住了一句話:
所有 Zen 4 核心都以 5GHz 的頻率在運作。
根據過往的爆料,全核 5GHz 頻率已經成真,而且至少也應該是 8 核以上的處理器。
那麼 Zen 4 和前代相比,可能實作超過 40% 的整體性能增長。。。還會遠嗎?
何況現在距離 Zen 4 釋出還有半年多時間,AMD 完全有時間繼續打磨,這怎麼能叫人不期待。
而英特爾這邊呢?
蘇媽這邊剛說完一句世界上最好的遊戲CPU,英特爾的釋出會馬上就回了一句:“有史以來最快的移動處理器”。
雖然 AMD 已經被英特爾的 12 代處理器羞辱了一段時間,但這幾年的發奮圖強也讓英特爾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壓力大到連牙膏都不擠了。。。
英特爾在 CES2022 上一反常态,一口氣釋出了幾十款桌面、移動 CPU,把整個 12 代處理器的産品線補齊。
比如以移動版酷睿 i9-12900HK 為首的一幫英特爾新勢力,用比前輩酷睿 i9-11980HK 快 28% 的遊戲速度宣告了自己的存在。
從目前來看,12 代酷睿采用的是和蘋果有些類似的 “性能核心 ”和 “ 效率核心 ” 混合架構。在多核性能的表現上主要通過效率核心拉升,而單核性能則是通過性能核心來表現。
而且英特爾的野心很大,酷睿 i9-12900HK 不僅宣稱在遊戲方面超越了 AMD 目前最強的 Ryzen 5900HX 處理器,還捎帶着錘了一下蘋果的 M1 Max。
要不怎麼說這次的 CES2022 直接是正面打擂台呢?這波分明是反擊 AMD 的移動端市場。
正如我先前所說,Zen 3 已經敗了而 Zen 3+ 更像是個過渡産品,在 Zen 4 沒有正式亮相之前,可能還真的沒辦法頂住英特爾的攻勢。。。前提是 Intel 有能力解決功耗的問題。
AMD 蓄勢待發,Intel 強勢出擊。。。有來有回你來我往,這樣的硬體圈子才叫精彩嘛。
除了針對遊戲本的 H 系列之外,英特爾同樣推出了面向輕薄本的第 12 代酷睿處理器 P 系列與主打低壓超便攜裝置的 U 系列兩條産品線。
P 系列産品線最高規格,和 H 系列的标準版差不多,都擁有 6 個性能核心和 8 個效率核心,不過頻率有一個明顯降低,顯然專門針對輕薄性能本進行設計。
另外這兩個系列的輕薄本都提供了 96EU Xe核顯,如果沒有 AMD 6000 系列的話可能還看上去不錯,不過現在嘛。。。我已經完全不看好 Intel 家的核顯産品了。
如果要選擇輕薄核顯筆記本的話,為什麼不看看 2022 年的 AMD 呢?AMD , YES!
和另外兩家的正面交鋒不同,NIVIDA 這次擺出了一副 “你們打你們的,我歲月靜好” 的模樣。
别看 AMD 和 Intel 你來我往,可到了 NIVIDA 這邊就像見不得人似的,好像發了些新産品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其實在 CES2022 上,英偉達也釋出了包括遊戲本和設計本在内的 160 多款筆記本電腦、 NIVIDA Studio 平台、新款顯示卡以及全新的光線追蹤技術等産品。
是以相比于另外兩家,他們的心思并沒有完全放在硬體上,這才看上去讓人覺得有點垮。。。
值得一提的是桌面版的 RTX 3090Ti 顯示卡、移動端 RTX 3070Ti 和 RTX 3080Ti 顯示卡。
哦,對了還有個 RTX 3050。
先看桌面級卡皇!
用英偉達自己的話說,RTX 3090Ti 這張卡是不折不扣的 “ 性能怪獸 ”。整個釋出會我們能知道的關于這款顯示卡的參數性能就幾句話:
24GB GDDR6X 顯存 ( 384bit 位寬 ) ;
顯存頻率達到 21200MHz;
顯存吞吐量達到 1TB/s;
算力和着色性能達到了行業新紀錄。
隻看目前的紙面實力,RTX 3090Ti 的性能大概能比 3090 高出 10%。。。
然後,就轉到下一個話題了?
OK,懂了,又在畫餅。
而且按照今年的趨勢來看,這玩意兒基本沒可能讓玩家原價拿到手裡,我願稱你為空氣核彈!
另外的兩款重量級顯示卡,則是發揮了黃老闆一貫的精妙刀法,就拿 RTX 3070Ti 來說吧。
在目前的移動高端顯示卡市場上,RTX 3070 和 RTX 3080 之間的性能差距并沒有很大,大緻在 10%~20% 的區間範圍。
然而就這樣 NIVIDA 還能強行插進去一張 3070Ti 。。。而且它的性能不可能高過 3080 ,是以這張卡的性能提升可想而知會非常雞肋。
而且看看參數表就知道了。
RTX 3070Ti 隻是比 3070 本身從 5120 個 CUDA 核心數提升到了 5888 個,除此之外的顯存、位寬和功耗都沒有什麼變化。
這波屬實 “ Ti ” 了個寂寞。。。
3080Ti 稍微好一些,核心數提升比較大,搭配 16GB GDDR6 的顯存,性能甚至超過桌上型電腦 TITAN RTX。
是以隻要願意慢慢疊代,牙膏是永遠擠不完的。
相對于其它産品的輕描淡寫,NIVIDA 反而在 RTX 3050 上特意着重了些筆墨。
從參數上看它有 2560 個核心、8GB GDDR6 顯存、128bit 位寬、功耗 130W,總體性能和 RTX 2060 相比增強了 38%。
在釋出會上他們說,目前還有四分之三的玩家還在使用 GTX 系列的顯示卡。
然而 2016 年的 GTX 1050 已經跟不上時代,甚至 GTX 1650 也不能用 60 幀運作最新款遊戲,是以基于安培架構的 RTX 3050 應運而生。。。
是以這張卡就是進一步拉低了 RTX 30 系列顯示卡的門檻,同時帶動一波消費更新嘛,我懂。
隻是這張卡據說國行售價 1899 元,雖然這個定價很值得入手,但由于這幾年的礦難,對于 8GB 顯存的顯示卡産品來說非常不現實。實際售價可能還得在基礎上增加個 1000 塊錢左右,那就看着有點沒必要了。
但說實話,英偉達的産品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主要是這幾年顯示卡市場的礦潮才讓大家對黃老闆的吐槽顯得尤其猛烈,比如這幾張 “ 空氣卡 ” 真的是 NIVIDA 的錯嗎?
也不盡然。
對了,我差點都忘了,英特爾預告很長時間的新款 Arc 顯示卡呢?
AMD 已經把拳頭捶在了英特爾核顯全家的身上,還捎帶着甜品級顯示卡;另一邊 NIVIDA 也畫了一張空氣核彈的顯示卡大餅。
結果英特爾 Arc 顯示卡悄無聲息地來,又悄無聲息地走。。。
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來遛遛呢,藍廠你不是吧?
撰文:世宇編輯:面線
圖檔、資料來源:
谷歌
新浪微網誌:AMD中國
NIVIDA、CES2022官網
知乎:CES 2022 上,釋出了哪些比較重磅的産品,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