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作者:冷炮曆史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每當今人談及中古時代的軍事内容,都很容易誤入“盲人摸象的歧途”。或是因一知半解而對其嗤之以鼻,要麼是将充斥着浪漫主義氣息都投身到古人身上。畢竟,中世紀是一個擁有千年跨度的特殊階段。如果隻看期間的某個部分,就不免得出完全相反的沖突結論。

是以,我們不妨将幾位曆史名家的觀點羅列出來,為自己開拓一片更加寬廣的觀察視野。

西歐國家的軍事階層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首先,就社會特征來說,中世紀的士兵就能被分成2大類

1 戰鬥意志較高、裝備較好,通常是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的富裕戰士。除去那些騎馬作戰文化沒有普及的民族,比如早期維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後來的愛爾蘭與蘇格蘭,他們往往是作為重裝騎兵參加戰争。這些士兵通常占軍隊的總比例不高,但往往能夠決定戰争的勝負。一旦這批人遭受重大傷亡或者幹脆逃跑,戰争的勝負就可以基本決定了。

2 戰鬥意志、裝備。社會地位和相關技能較低的戰士。他們通常沒有盔甲或隻有簡單盔甲,在戰争中主要充目前者的輔佐。盡管在數量上占據了軍隊的大多數,但通常即使具有明顯數量優勢也無法單獨直面敵軍精銳。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這種情況在西歐往往是日耳曼/凱爾特武士傳統在中世紀的延審,即有産者如果不夠勇敢不能拿起武器就難以維持自己的地位和财産。而比較勇敢願意承擔作戰任務的窮人,哪怕甚至不屬于原本武士階層,也有機會獲得更高社會地位和财富:

根據《利普利安法典》,墨洛溫王朝針對不履行應征義務的罰款十分高昂。法蘭克人要繳納60索裡迪,羅馬人、被釋奴隸或教會人員也要繳納30索裡迪。在一頭牛隻值1索裡迪、一匹馬隻值6索裡迪的年代,像這樣一個數字足以壓垮窮人家庭,即使對富人家庭而言也是一記重擊。”

在《薩利克法典》和《利普利安法典》中,殺死一個法蘭克自由民的賠償金都是200索裡迪。但在《薩利克法典》特别提到為國王作戰的人享有的特殊待遇。任何人如果闖入受國王信任的自由人家中并将其殺死,都要繳納1800索裡迪的罰款;任何人如果闖入受國王信任的羅馬人或者被釋奴隸家中并将其殺死,都要繳納900索裡迪。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英國,如果能夠為國王作戰,沒有土地的貴族就能從國王那裡得到容身之所、食物、草料以及戰馬。他們在法典中規定的賠償金則是1個平民的兩倍之多。在發出動員令後,如果有産的貴族無視指令,其土地就要被沒收,而且還要繳納120先令的罰款。無産貴族為這種抗命行為所繳納的罰款為80先令,平民則為30先令。

公元805年的《亞琛敕令》,無疑是對803年敕令的補充,要求所有擁有12份地之人都要在服役時身着身甲。任何人如果擁有铠甲,但在服役時沒有将其帶上,就會受到沒收铠甲和一切國王授予的特權的處罰。逃避兵役或沒有編入803年規定的那些小組之人,都要被沒收一半财産。任何擁有土地或其餘财産估值達到六磅黃金者,都要繳納三磅黃金的罰款,财産為三磅黃金者則要交納30索裡迪。

中世紀早期的戰士就是自由人,自由人就是戰士。因而于在5-6世紀,作者們就用“miles”一詞來表示與神職人員相對的社會階層了。到了中世紀晚期,在安茹伯國的法律用語中,“franchir”(跨越,超越)的意思仍然是anoblir(使成為貴族)。天性尚武的日耳曼人被嫁接到垂死的羅馬制度上,産出了一個獨特、自立自足、憑借尚武精神而延續的戰士階層。

--《中世紀戰争藝術》查爾斯-威廉-歐曼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東方國家的模糊狀态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在比較東方的國家,例如拜占庭和埃及等區域,存在長期的農業和城市生活方式差異。這導緻市民和農民思維取代了戰士精神,原先能夠充當戰士的階層,也在文明的氛圍下變成了普通有産者,再也沒有了軍事價值。是以在軍事力量上,非常依賴外來雇傭軍和少數依然願意為了薪水和劫掠機會作戰的人員。一旦這些人失敗,缺乏好戰精神和武士階層的本土部隊就很容易一哄而散。

在人口上占大多數但不願打仗的希臘地區,通常傾向于繳納後來被西歐人稱為“兵役免除費”的貢金。倒是居住在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人、卡帕多西亞人、伊蘇裡亞人以及歐洲的色雷斯人,會被認為是軍隊中最好的士兵。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盡管與西方有重大的共同點,但東方從來沒有發展出完全的封建層級。武人世家是有的,卻沒有真正的騎士階層,也沒有西方封建制度的靈魂或個人效忠關系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日耳曼扈從觀念。在一段時間内,拜占庭軍制與諾曼-英格蘭體制極為接近。封建主義的某些要素與稅制官制聯系了起來,并融入後者之中。兵員是招募而來,而且與英格蘭一樣,親自服役被納錢代役所取代。

盡管有蠻族遷入定居,帝國内地是内地人過快地失去了尚武精神。結果,帝國還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借助異族雇傭兵充實軍隊。各個日耳曼部族、斯拉夫人、佩切涅格人、馬紮爾人、保加利亞人乃至突厥人在拜占庭皇帝的軍營中共聚一堂。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瓦良格人曾長時間發揮極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他們為瑞典人和諾曼人出身,穿過俄羅斯和黑海來到拜占庭。“瓦良格”這個詞的意思是“盟友”。後來有各種各樣的人物都被冠以這個名字。威廉征服英格蘭後,瓦良格人中估計也加入了許多從英格蘭逃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步兵中最優秀的伊蘇裡亞弓箭手指揮官找到貝利撒留抱怨,他們因在大部分戰鬥中都無法參戰而感到十分苦悶。是以,貝利撒留在後來的一次出擊中給他們安排了重要的位置。毫無疑問,這一安排隻是為了安撫這些勇敢的士兵,而絕不是認為将他們置于第一線會對戰鬥有利。戰鬥結果對這些步兵而言也十分苦澀。己方一小隊騎兵頭腦發熱地逃跑,沖過了伊蘇裡亞弓箭手的行列,使他們陷入了混亂。緊接着,哥特騎兵又攻擊了這支步兵部隊,将他們徹底擊潰。兩位負責這次出擊的指揮官--普林西皮烏斯和塔木圖斯,均在試圖重整潰散的部隊時被殺。

熟知這種戰術的納爾塞斯,為法蘭克人準備了一個可怕陷阱。他将自己的步弓手和其餘步兵布置在中央,并讓部分精選的蠻盟騎兵下馬列在步兵背後。同時再由羅馬本土騎兵組成兩個寬度很大的側翼。法蘭克縱隊在攻入中央之後,沒有遭遇多大困難便擊潰了第一線的普通步兵和第二線的步弓手。之後,法蘭克人便開始與位于輕裝部隊後方的赫魯利人以及其餘蠻盟部隊接戰,壓迫着他們後退。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步兵孱弱的拜占庭與阿拉伯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毫無疑問,即使傳統上被認為裝備較好訓練較統一完善的拜占庭軍隊,本土步兵也處于輔助地位,難以直面敵方精銳部隊。盡管在軍事手冊上擁有被稱為“重盾兵”(Scutatus)的重裝步兵,也被要求至少前四排裝備頭盔身甲甲袖和胫甲使用大盾長矛刀劍作戰。

參考大部分拜占庭的戰記和尼基弗魯斯-福卡斯的看法:一名統帥隻要有5-6千名重裝騎兵和上帝的援手就圓滿了。以及尼基弗魯斯-波頓尼亞茨在描述米海爾三世皇帝組建長生軍一事時提及長生軍的主要訓練内容是運用武器和騎馬的技藝的做法來看。應當有理由認為,拜占庭的步兵盡管名義上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和皇帝的重視,但是實際上通常是充當騎兵的一種掩護和輔助,真正決定戰争勝負的還是騎兵的表現。這一點也許應該把瓦蘭吉衛隊排除在外,但主要因素在瓦蘭吉衛隊出身的社會裡較有地位和财富的人還願意作為步兵作戰。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早期穆斯林士兵一般自供武器或者使用從戰場繳獲的武器。在擊敗敵軍或攻破城鎮後,敵軍的裝備是最受歡迎的戰利品之一。他們并沒有統一的制服,每個士兵穿的都是他們能找得到或者買得起的衣服。

早期阿拉伯劍是一種劍柄短小的雙刃直闊劍。現存的薩珊王朝後期阿拉伯劍劍刃長約1米,使用起來需要一定的力量和靈活度才行。最好的劍似乎是從印度進口的,盡管葉門和呼羅珊也是著名的高品質武器制造中心。很顯然,這是一種貴重的武器,它們常常被人命名、在家族中代代相傳,還在詩歌中被廣為傳唱。在近距離接戰中揮舞的寶劍,是真正的英雄才配攜帶的武器。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阿拉伯人還用長矛。比如魯姆赫(rumh)長矛,就是一種木柄金屬頭的步兵武器。既可以用來砍殺,也可以用來刺擊。還有伊斯爾巴矛,這種武器可能是在馬背上使用的。有些記錄表明,阿拉伯士兵也會使用鐵棒、釘頭錘、木棍、石塊、帳篷杆以及任何可以随手拿到的武器進行戰鬥。

阿拉伯人的弓術十分精湛。有文獻叙述過“阿拉伯弓”和“波斯弓”的特點,很有可能阿拉伯弓要更加單薄輕便。

公元704年,在整個遼闊的呼羅珊行省,50000名士兵隻有350件鎖甲。這些鎖甲往往會代代相傳,而明淨光亮的全新鎖甲則價值連城。頭部防護裝備分為兩種。一種是“米格法爾”(mighfar),在西方兵器史中被稱為“護面鎖甲”(aventail)。這是一種鎖甲頭罩,背面一直延伸到後背以保護脖子。還有一種圓形頭盔,名為“拜達盔”(Bayda),即“卵形盔”。

--《大征服-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休-肯尼迪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到了利奧六世的時代,阿拉伯人在防護上的匮乏可能也沒有得到改觀。他們的步兵通常使用稱為“長方形密集橫隊”的陣型,加上射術較好的輕裝射手(利奧說他們幾乎隻有布衣)。利奧認為撒拉遜人中隻有騎兵是具有戰鬥力的,步兵不過是一群土匪而已,根本無法抵擋拜占庭軍隊的攻擊。

就這點來說,有可能早期的阿拉伯軍隊步兵至少在裝備和地位上并不高明,隻是在鬥志和刻苦耐勞是比較強勢。随着大征服結束,财富和資源的增長并沒有提高步兵的裝備和财富,而是在展現騎兵的裝備更新和重要性上了。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在兵源上可能也發生了類似拜占庭的事情。公元9世紀後,雇傭兵取代了信士,尤其是塞爾柱突厥人,他們不僅信奉先知教誨,更能提供兵員。塞爾柱突厥人的埃米爾和将帥很快就當上了主人,隻給巴格達的哈裡發留下宗教領袖的尊榮。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薩拉丁身上。公元1181年左右,盡管他在名義上擁有龐大的步兵,但軍中核心力量依然是6976 名古拉姆。這其中包括大量庫爾德人,以及 1553 名來自花剌子模的流亡者。

--《騎士團九百年》德斯蒙德-蘇厄德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波斯與遊牧民族的戰術差異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從《戰略》和《戰術》這兩本著作的原文來看,波斯人和西徐亞人同樣是由地位較高裝備較好的主力重騎兵,以及裝備較差地位較低的弓箭手組。一旦前者崩潰後者往往無力回天。隻不過波斯人更習慣使用土木作業掩護射擊,遊牧民則是純粹的輕裝弓箭手。

波斯人騎兵身着甲胄,手持弓矢和刀劍。他們能夠比其他民族更快速地射出箭矢,但其弓箭的威力并不太強。他們會在戰争中營地設防,在會戰将近之時還會在營地周圍挖掘壕溝,并豎起削尖的木栅欄。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波斯人在排列戰線時會分成3個實力均等的部分,即中央、右翼以及左翼。特别是在中央部分,還會額外配有四五百名精挑細選的精兵。其陣型縱深并不固定,但無論他們是讓每個機關都分為第一線和第二線,還是将所有騎兵都排進方陣隊形。他們會保持陣型正面齊平且足夠密集,備用戰馬和行李縱列會被安置在主力戰線後方不遠的距離上。在對付槍騎兵時,他們會迅速地在崎岖地形上組成戰線,以便發揮自己的弓箭優勢。因為槍騎兵發動的沖鋒會因地形原因而四散崩潰。會戰前,慣常使用的手段包括将營地設定在丘陵地帶以及拖延戰鬥等,尤其是在他們知曉自己的敵人已經做好戰鬥準備的情況下。

波斯人也會因遇到寒冷、降雨和南風等可能,導緻弓弦變得松軟的氣候而感到極為困擾。此外,他們還十分害怕列好嚴整隊形的步兵,以及适于槍騎兵沖鋒的平整開闊地形。其原因在于波斯騎兵不使用騎槍和盾牌,而弓箭在近距離白刃戰中又毫無作用。對波斯人進行正面沖鋒能夠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因為他們會迅速逃跑,而且又不像西徐亞人那樣懂得突然轉身攻擊敵軍。由于波斯人不懂得在側翼部署足以抵擋大規模側翼攻擊的側衛部隊,針對其戰線側翼和後方發動攻擊或迂回行動可以很容易對其造成重創。如果你下定決心要在當天與敵軍進行會戰,便不要拖延、立刻發動進攻。進入弓箭射程之後,立刻以整齊、密集的正常陣型發動沖鋒,因為在接近敵軍之時的任何拖延,都意味着波斯人将向我方士兵和戰馬傾瀉更多箭矢。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托爾克斯人和保加利亞人的作戰方式大同小異,甚至可謂完全相同。他們狡猾地選擇時機,依靠欺騙、突襲與斷糧對付敵人,而非依賴蠻力。他們裝備刀劍,弓箭與長槍。在作戰時,他們大多數人都有兩套武器,手持弓箭,把長槍挂在肩上。他們在必要時能夠使用兩種武器,但遭受追擊時,他們的弓箭最有效。

顯赫者不但自己穿甲,他們的馬匹也會在前方挂上鐵甲或者填充甲。他們喜歡在一定距離外作戰,發動伏擊、包抄、詐敗、調轉方向、分散行動等。作戰時,結成緊密陣形的步兵可以給他們的騎兵造成很大的傷害。他們不肯下馬,而且在馬背上長大的他們也不擅長步戰。沒有任何遮擋的平地也對他們不利,而且他們也畏懼大批騎兵以緊密陣形追擊展開近戰格鬥。

--《戰略》莫裡斯一世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異曲同工的普魯士和立陶宛人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普魯士人慣于獨來獨往。早期旅行者易蔔拉欣·伊本·雅各布注意到,他們在打仗時不等朋友來幫忙,就自己沖進戰場,揮劍鏖戰直到被敵人打倒。這種狂暴的勇氣,顯然僅僅出現在貴族身上。因為一般的證據表明,普魯士的普通士兵在遇到強敵時會溜進樹林、丢下夥伴。但這樣就能保證自己生存下來,将來再戰。這符合基本的人性。

普通民兵隻有木棒和石塊,這在伏擊戰或者保衛要塞時還算有用。但他沒有信心與擁有戰馬、盔甲和利劍的強大敵人正面交鋒。那是貴族的職責,他們是裝備劍、矛、頭盔和鍊甲的輕騎兵。這一套裝備不如西方騎士,但很适合普魯士本地的地形地貌。那裡有很多沼澤、生長樹木的窪地和崎岖不平、林木茂盛的丘陵,普魯士貴族即便能夠更容易地擷取西方武器,恐怕也不會采用。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立陶宛人擅長在遍布沼澤和森林的土地上打伏擊。他們用從德意志人或斯拉夫人處繳獲或者購買的劍和鎖子甲裝備自己的騎兵,還為他們配備了短投槍。這支軍隊用蒙古人的戰術,但不用箭,而是在較短的距離内投擲标槍。步兵則多裝備長矛木弓或手擲投槍。

--《條頓騎士團》威廉-厄本

史海拾遺:那些名家筆下的中世紀軍隊特征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