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順/口語
康甯格/寫作
我是王德順,85歲。2015年,我79歲了,因為在國際時裝周釋出會上,光着胸膛走在T台上,開一隻手;今年夏天,我去學習飛行,創下了中國飛行學員年齡最大的新紀錄,被大家熟知,并感歎85歲的空中飛行真的不容易,說我永遠堅強。
從49歲開始,我就一直在做很多事情。玩啞劇,玩"現場雕塑",學騎馬,學騎機車,走模型台階,健身遊泳,飛飛機......有人叫我"中國最酷爺爺",其實對我來說,并不是想着要挑戰自己,突破自己,而是從小到大的品格那麼,想想看,我們一定要做,也要做到最好。

我喜歡運動,旅行大多是自己的自行車,騎到今天。
1936年,我出生在遼甯省沈陽市,父親在一個工廠食堂,一輩子做飯;我是家裡第二老的男人,我有一個大哥哥在上面。
我們這些孩子是散裝長大的,自己出去玩,媽媽的任務是給孩子喂飽,而不是餓死。大家靠父親一個人,一個月45元的工資來住,是以家庭情況很艱難,每天都是窩頭、卷心菜湯,白菜湯如果有幾塊豆腐,那就是一道好菜。
從很小的時候起,父母就沒有教育給我們,他們喜歡自己走什麼路。在那些日子裡,沒有學費,我開始跑去上學,但五年級沒有完成,不能閱讀,出去找工作。我去了沈陽電車公司,并在14歲時成為一名售票員。
經過兩年的工作,我哥哥對北韓的反美援助複員了。當我回到家時,我正在電車工廠做售票工作,并立即對我說,你不能這樣做,你需要閱讀。然後我辭掉了工作,回到了學校。我特别聽我的大哥哥,他是我的偶像,我從他那裡學到了一切。他唱得好,我也想學唱歌,他朗誦好,我也學背誦。我們在遊泳池裡遊泳,看到他在十米高的平台上潛水。
因為耽誤了兩三年的課程,我不能再上正規學校,隻能去私立補習學校。國小課程基本不再學習,直接學習國中、高中課程。19歲時,我去了沈陽的第一家軍工廠,在那裡我擔任電工。月工資為42元5元,是一級勞工的工資。
這些年的書肯定不是白的,那時候去軍工廠也是來試,至少要有一定文化才能當勞工,跟我一起進入大概五六十個人。進去後分成不同類型的工作,每個人都彙報了自己的專長,我彙報電工。"電"不是我的專長,但我從小就對自制的蒸汽機、直升機等東西特别感興趣,動手能力也比較強。
60多年後,我終于實作了兒時駕駛飛機的夢想。
1958年,蘇聯專家來到中國,挑選識字的學生作為工廠的學徒。工廠共有3000多人,隻選三家,我就是其中之一。蘇聯專家教我們如何用火炮擊中飛機以及如何制造它們。在他完成教學之前,蘇聯專家于1959年退出。後來,我開始到沈陽職工文化宮報各種興趣班,學各種東西。
勞工文化宮有舞蹈,唱歌,表演,朗誦和任何興趣班。受哥哥的感染,我也喜歡從事文藝活動,這些課都是報名的,下班後就跑去上學。任何課程都不收費,你隻是來學習,而且是教學專家,沈陽音樂學院院長和教授都在那裡講課。
文化宮也有一些表演機會,1959年那裡沒有電視,配音人員在收音機上表演廣播劇。我的聲音很清脆,明亮,在廣播劇團裡總能扮演主角,我在想,也許我能演一出戲?就在那時,這個想法進入了19th。
就在我們的工廠在陸軍後勤部的控制之下時,軍隊組織了一個表演團隊,選擇了我。也許是因為我看起來像一個積極的角色,在團隊中背誦、唱歌、表演歌劇,一出戲似乎從頭到尾都有著我。
該團隊參觀了全國各地的軍工廠,在每個地方都呆了一個星期。這個國家有很多軍事工廠,我們已經巡演了将近一年,我們一直在四處走動,當我回來時,我覺得我可以采取行動。我去了沈陽軍區防敵劇團,門口放了他們寫的征兵牌,我一看到我就進去了。我說,你想要學生嗎?我想參加考試。從業人員問,你是做什麼的?我說,我是一家軍工廠的勞工,他叫我在那裡等一會兒。
過了一會兒,來了不少士兵,我看,這些士兵我認識啊。因為沈陽軍區反敵劇團當時要拍一些電影,拍軍事片,這些片都有啊,像田華、王新剛什麼的,這些大牌演員都在裡面。他們給了我考試,讓我唱歌,跳舞,吹獨幕喜劇。我都在文化宮學習過,而且我很容易,一遍又一遍地這樣做。當你完成後,他們說,好吧,你回到你的機關等待。
幾天後,軍廠廠長來找我,說反敵劇團讓我報案,我知道我被試過了。在工廠工作了五年後,我于1960年去了反敵劇團,在那裡我演奏了10年。抗敵劇團屬于軍隊工藝美術團,即使參軍,當文藝兵。入伍後,正規的部隊訓練要具備,首先要像士兵一樣練習,站在相位上,坐在樣品上。
1968年,我在沈陽軍區反敵劇團,當時我是一名小兵。
戲劇團要"一個多能量",這是當時的口号,意思是你的專業是戲劇,但你也有其他能力,你必須能夠唱歌,跳舞,才能說山東快闆。為什麼?我們要給士兵們一個哀悼秀,而一些當地的戰士并不多,是以我們需要做一些小節目。我記得有一次去向士兵們緻敬,四公裡高的山頂上隻有一個士兵,我們以為去是我們的責任。幾個人給這個人唱了一首歌,并彈奏了一個快闆。
除了哀悼表演,我們還表演了一些戲劇。更多的是戰争、革命的主題,我在"年輕一代"群體中扮演,我是英雄。這群學生,我年紀最大,24歲,老同志來演戲,從業人員不夠,我被調到另一個團隊,感覺自己比較成熟了。
我們當時都非常聽話,完全服從了組織。我們這群人都是20多歲,卻不準墜入愛河,你要我們這麼多學生,十個男生和十幾個女生整天呆在一起,待十年,不覺得不可能,可是沒人敢墜入愛河。直到60年代,我們才失去控制,隻有兩對。
1966年,我第一次墜入愛河,也是我生命中唯一一次。她也是我們這群女學員,班裡那麼多人,隻有她是一個人,看錯我的眼睛,我覺得她可能對我有更好的感覺。和她在一起後,我說,你是我的兒媳婦,她現在是我的老夥伴。
1968年,我嫁給了沈陽軍區工藝美術兵團的同一位女演員,軍旅生活讓我們懷念生活。
1970年,我從沈陽複員到長春,1974年我去長春劇院繼續演戲。我一直在這樣做,我從來沒有感到無聊。我喜歡演戲,現在還記得演出結束後,觀衆的熱情、掌聲、呐喊聲,讓我感到特别自豪。
走下舞台,我和妻子經過菜市場去買菜,我在那裡挑選菜,哪些菜最便宜,哪些菜爛了扔掉,我買了哪些菜。那是1970年代,我掙得那麼多,一個月50多元。
我想,我在舞台上是如此的輝煌,觀衆們那麼的熱情,他們把我看成是"上帝"般的,這麼好的演員,下台買菜就是這樣的狀态,心裡的差異是相當可觀的。當時,演員的工資普遍處于這樣的水準,以至于他們幾乎無法維持。
1973年,我和妻子去吉林北山玩。
我在演戲上也有磕磕絆絆。當我在演戲的時候,我正在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系統,它主要告訴你,你必須把你的故事當作一個真實的東西,去哭泣,去真正感化,去追求自己對角色情感的充分承諾。
1979年,我在《百萬水山》中飾演教官李有國,按照劇本,李有國暈倒了,被警衛吵醒,繼續一起帶大家前進。
有一天,我在表演的時候,我暈倒了,警衛叫醒了我,我真的很興奮昏倒了。一個演員後退,沖到我嘴邊,"啪"了一聲,"王德順,是時候讓你說話了!"叫醒我,另一個演員給了我一句話,'讓革命吧......"和"讓革命騎上馬!"就在那時,我想起了這個詞,當我說完時,窗簾拉了起來。
劇完後,在騎自行車回家的路上,我非常高興,感覺進入那種狀态,我甚至可以體驗到昏迷,我研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回家啊。走着,仿佛突然又暈了過去,我扔了自行車,"淺灘"躺在雪地上,當時是一個大冬天,長春積雪老厚。
我想這是怎麼回事?
第二天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我是植物神經紊亂,窦性心律不一緻,是心髒病發作。如果表演必須再次如此投入,它很快就會變得神經質,我第一次感覺到問題很嚴重。不僅不能玩,看戲也不能,換台上其他演員,一個表演到那個地方,我就會再次暈倒。我想,一切都結束了,我的演藝生涯即将結束。1980年,我停止了一年的表演,轉而從事行政工作。
那時,我已經有一個女兒,女兒那年11歲,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小,妻子不願意有孩子一個人去北京,為了陪着學習,去中央戲劇學院。我獨自帶兒子去長春劇院,兒子陪着我,他平時在劇中扮演孩子。
1979年,我們一家人在他們的家鄉沈陽被拍照。
再加上業餘表演的時間,在我玩了30年的戲劇之前和之後。從戲劇到啞劇,從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丁揚忠到我們的戲劇講座。他談到布萊希特的理論,說作為演員,演戲就是演戲,你不能在劇中做一個人,一出好戲就是你通過一種外在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内心感受,觀衆認可你,你的情緒到位,你把工作做好。我突然掌握了它的竅門。
這就像,真的,這就是演員所做的。從那以後,我就一直在想,如何用這種形式來表達情感,各種動作、表情,這是一個啞劇,不說話,做一個動作就能表現出來。我開始在劇中嘗試這種表演方式,為了深入學習,我去了長春市聾啞兒童學校安排啞劇。
1986年,在拍攝了一部啞劇後,攝影師在劇院給我們留下了一張全家福。
當時,中國戲劇史上還沒有啞劇。當我的妻子去中央戲劇學院的導演工作室時,一位奧地利啞劇演員去他們的學校做啞劇,看完後,她明白了啞劇的全部内容。啞劇演員講完後,他幽默地說,"我今天就在這裡告訴大家,如果你想看的話,請把椅子搬到文化宮,在那裡我有一個節目。
很多學生真的去了,但學生沒有票,有的翻牆進去,被抓住,讓人出去。我的妻子打電話給後台說,我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啞劇演員邀請我們來,而我丈夫正在研究啞劇,是以我需要看它。從業人員拿出兩張票送給她。
看完之後,她回來了,告訴我啞劇是怎麼回事。我也玩,但正在摸索,有一點參考,立即開放思想。我立即出發前往北京,專程去找丁揚忠,與他一起從頭到尾的表演經曆。聽完後,他邀請我參加第一屆布列斯特中國戲劇研讨會。
在會議上,我播放了自制的"農民和蛇"故事。演出結束後,德國大使館的文化參贊邀請我參加世界啞劇節。
1987年,在德國科隆,我參加了第十二屆國際啞劇節,這是中國啞劇首次出現在國際啞劇舞台上。
我以為是玩,沒想到,人們真的給我發了一封邀請函。當時我沒有成熟的啞劇,我正在表演小片段,一個正式的啞劇花了一個半小時。我妻子一聽說答應我去,就說,"我們開始劃船吧,距離世界啞劇節隻有兩個月的時間了。
我的妻子是一位創意專家,一周後她就能想出一個節目。兩個月後,一個完整的啞劇誕生了。我們要把這部劇拿去北京,為德國大使館複習一下。我們在北京的一家人沒有房子,沒有住的地方,隻能找一個小小的吻,和一點老人,給别人。一家四口住在一張大床上。
啞劇"殺雞換雞蛋"是我啞劇表演中的重要一戲。
沒等演出,老百姓真的親戚來了,就讓我們出門了。北京三月傍晚,外面下着小雨,我們一家人到王府井地下通道躲避雨水,一看地下通道,想吃,棉花,有什麼樣的人。我妻子說,沒有藝術家,讓我們編造吧。是以我整晚都蹲在地下通道裡。
第二天黎明時分,妻子讓我趕緊回去看看我的親戚是否出去旅行,趁機睡一會兒,那天晚上是德國大使館的審查表演。我睡得很困,一直睡到下午四點,突然醒來,以為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晚上的演出舞台沒有組織,燈光不對,很多事情都沒有做。我跑到中外公司劇院,看了一眼,窗簾整齊,地毯鋪好了。是我的妻子早早來到劇院,完成了至少十幾個人完成的所有工作。
晚上七點,我穿上表演服,走上舞台。那天我玩得神禽,整個人的狀态突然沖了出來,平時都做不到動作,都是非同尋常的發揮。演出結束後,德國大使館的文化顧問說:"太好了,讓這個去參加世界啞劇節。"我聽到腦子裡有'嗡嗡聲'。以前,我們一直把這件事當成"餡餅",畫蛋糕來填補饑餓感,相當于精神支柱,現在的幻覺成真了。
德國啞劇節表演後的晚餐。
參加世界啞劇節的經曆給了我信心,堅持繼續制作啞劇,給了我離開長春開始北方生活的動力。我覺得長春的啞劇不會有觀衆,一定要去文化中心演出。那一年我48歲,從德國回來,開始向北漂流。
來到北京後,長春劇院把我從劇團中除名,我沒有進入北京的劇團。這些表演是我們四口之家的作品,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我的妻子為我寫作,我的女兒給了我鋼琴伴奏,我的兒子主持了新聞界。我們四個人每天都在一起10多年了。
還是沒有地方住,找親戚朋友、同僚介紹,哪裡可以住兩天住兩天,有時一個地方可以住幾個月,有時一兩天就被趕走了。打開地圖,北京的東和西北南,沒有一個地方我們沒有住過。
八年,我們流浪了八年,沒有自己的房子。但那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演出結束了,回家路上的喜悅,有一些掌聲,站在路邊吃着熱包喂食......雖然我不知道該去哪裡,但家在哪裡。
1990年,我參加了奧地利啞劇節。
我們所有的精力都在表演上,如果沒有表演,就沒有精神上的支撐,是以漂泊的生活我肯定活不下去。我向往的是啞劇,是我們家庭創造的,我們要經營它,發展它,擴大它,讓全國人民都能看到啞劇這種形式的表演,也想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也有啞劇。
因為我去過世界級的演出,是以我有很多機會在國外演出,去法國,瑞士,奧地利和其他國家。在國内演出費往往是一兩百元,主要是在各大學校,給國外演出賺的錢多,一次就有一萬元。國内演出的錢基本上夠我們住,國外演出的錢也省下來了。
1994年,我們一家人參加了上海國際啞劇節。
1993年,我用攢下來的錢在沙河買了一套三房間的房子,那年我56歲,隻屬于自己,在哪裡定居。
57歲時,我經曆了表演的另一次轉變。1994年,羅丹博物館來北京參展,我去看雕塑,買了一本雕塑畫冊給妻子看。她看了大約10分鐘,對我說,你要再做一件工作了。如果你能和雕像一起表演,它不會動,你一個人動,根據你的動作的變化來推動情節,動作和感情的變化,這沒有故事。
在巴黎的羅丹博物館,我站在夏娃的雕塑旁邊,和她合影留念。
這個想法是如此獨特,它有點像啞劇表演,世界上從來沒有演員或雕像出現在舞台上。一個動作持續了一分鐘,我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看戲。當戲劇在那裡時,我去看了演出。我向當時的國際藝術苑酒店老闆劉曜茂做了自我介紹,他是一名版畫家,懂藝術,他看到這些照片很興奮。
為什麼叫"活雕塑",不是說要表演一件雕塑,而是要把自己想象成雕塑,通過表演來展現雕像的感受,讓觀衆覺得雕像也是"活的"。一方面,現場雕塑的靈感來自羅丹雕塑展覽,另一方面,我确實變老了,身體上的舞台啞劇慢慢跟不上。
1993年12月1日,這是我在國際藝術苑酒店大堂的第一次現場雕塑表演。我請美術學院的學生做了三尊雕像,一尊是乞求的女人,一尊是夏娃,一尊是永恒的春天,我和這三位女性表演了三個故事,主題是愛受苦。在演出之前,我向大使館發出了邀請。
那天的場景應該是五十個座位,擠滿了一百多人。我畫自己渾身是青銅油,音樂響起,燈光亮起,雕塑出現在舞台上,所有觀衆沖到舞台前,多名記者拍照,第二天世界媒體紛紛報道,新華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港澳台媒體紛紛釋出。
後來,在中央戲劇學院,一個百人座的劇院擠滿了幾百人。我擺好姿勢,做一個動作,那是一陣掌聲,那天晚上的表演很瘋狂。但演出結束後,戲劇學院副院長說了一句特别直接的話,他說,王德順,你演這個現場雕塑,你不能"現場"。現在每個人都看娛樂,看短劇,誰看到你如此嚴肅的藝術。他告訴我不要被今天的場景所愚弄。
我正在背景化妝,準備現場雕塑表演。
他是對的。商業演出結束後,都很失敗,我去介紹給别人現場雕塑,人們說不能了解,不能接受。第一場售票演出是在西安的一家豪華酒店,我正在表演,妻子跑到觀衆後面看觀衆的反應,有人帶着老大哥在劇院後面大聲說話,妻子請了出來。
還有一次,一位意大利遊樂場老闆邀請我去一個五松公園參加狂歡節,總共有14場表演,第二天一場。我看到旁邊有港台明星演唱會,舞台下有上千人,我這邊的舞台,觀衆還不到十個,心裡還是很強烈的挫敗感。這一次,我明白了為什麼戲劇學院院長說我活着的雕塑"沒有活着"。
在我最痛苦和難熬的時候,瑞士歐米茄腕表的百年慶典邀請我去表演。他們正在中國的大城市巡回演出,尋找一種與品牌基調相比對的嚴肅、優雅的藝術。他們在北京,看了很多節目,最後隻選了我的現場雕塑。在全國各地跟随他們之後,我意識到我的節目有固定的觀衆,我被國際接受,這是為了擺脫挫折。
無論我做什麼,演戲都貫穿了我的一生,我的工作就是當演員。我嘗試了很多,都是為了把工作做好。這位65歲的老人學會了騎馬,制作了一部名為《天地英雄》的電影,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關于騎馬的。當時我去試聽時,局長說我符合什麼條件,看馬術能不能通過,馬術能到什麼程度?散手還可以掌握跑馬的方向,在馬場上騎的時候也能打架。
2014年,我在無錫拍攝《七武士》,其中我玩了很多戲,我又騎了一次。
這很難聽,但當時我沒有感到壓力,我相信我能學會它。我去北京賽馬場訓練,其他人都騎了半個小時,馬休息了一個小時,我每天早上騎四個小時騎馬。我知道我年紀大了,我的身體狀況肯定更糟,我隻能通過嘗試來彌補。每天八小時,每天這樣練習,整整兩個月,我做到了攤開手,不牽着馬繩,用兩條腿控制馬的奔跑方向,手上持刀。
78歲時,我仍然在劇組裡駕駛着重型機車。戲前,副導演問我能不能開一輛電池車。我說是的,到現場,給我一輛大機車,讓我踩油門刹車,和電池車完全不同,是以很多開關都要控制。副主任說沒有時間練習,讓我直接去試一試,當審判場地在北京海邊小巷後,人和人走路的時候擦肩而過,騎車兩邊都要打人,沒有辦法騎。
沒過多久,該劇就在天津正式開演。我按照導演的要求騎車四處轉轉,起初沒問題,然後一腳踩在油門上,沒控制,直接對着鏡頭。在汽車向前沖的過程中,我想撞,相機必須完全壞掉,是以當機器壞掉時,突然把機車扔了出去。我自己摔倒了,這很嚴重。
起身時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不要去醫院,拍攝這個鏡頭。拍完後,我去醫院檢查,好頭還好,沒有骨折。我妻子陪我去天津拍戲,她住在一家旅館裡,我回到酒店,什麼也沒跟她說,然後躺在床上。那是足球世界杯,我躺了一整晚,但它太疼了,我的韌帶受傷了。今年秋天,傷了我一年,我躲着老婆,怕她擔心,她還是不知道這件事。
在法國拍攝電影《Here And Away》時,我看着自己在鏡頭前播放的鏡頭。
2015年,我參加了中國國際時裝周的T台秀。這也是相當巧合的,當節目的服裝設計師叫胡世光時,我的女兒負責為他的節目做音樂。他碰巧在我女兒的手機上看到我的照片,并問老人是誰。看似很有精神,轉手把我的照片給服裝公司總裁看,總裁說,這張照片是我30年前的時裝模特老師啊!
1987年,北京時裝俱樂部聘請我訓練時裝模特,那是我表演啞劇最繁忙的時間,但為了謀生,我不得不想辦法賺點外快。我也沒有采取過模特經驗的步驟,能演這麼多年,身體姿勢肯定不錯,身體訓練也是基于同樣的,要伸展身體,訓練成一個堅強的人。總統當時是我模範學生。
是以總統打電話給我,讓我幫我上節目。服裝設計師開始讓我穿東北棉絮,我心裡也喃喃自語:服裝表演華麗高貴,全棉棉都意味着什麼啊?他向我解釋說,小時候,他在黑龍江的母父穿着一根大棉絮,坐在熱花呢的頭上,提着一個大煙袋,這張照片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我聽說,他想表達他對家鄉的感情。
國家和感情,開始和結束都是我的,具體如何表現他不管,我都可以根據音樂自由地表演。音樂的開頭是一種暴風雨般的感覺,我放出了啞劇的感覺,逆風表演,觀衆特别喜歡。在演出結束時,設計師說他沒有為我設計服裝,他看到我鍛煉肌肉,讓我赤裸着胸膛上去。音樂效果也是為了展示東北人,我這樣下去了。
2015年,我參加了中國國際時裝周的T台秀。
觀衆看到我沒有穿衣服,首先,他們應該沒有看到這樣一個老人仍然光着胸膛走秀吧,舞台鼓風機把我的頭發炸了起來。第二天,媒體報道出來,說我殺了小鮮肉,叫我中國模爺爺。
對于這些片名,我沒有什麼好不喜歡的,叫我什麼是人的自由,說我啞劇演員、現場雕塑演員、模特,還有人說我是健身人才,有什麼頭銜,怎麼稱呼不同角度的人來了解我。
給我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是我的長發和胡須,這實際上是我在舞台上表演的工具。玩啞劇《殺雞取蛋》,我想模仿一隻雞跑,就要"啪啪啪"的頭發散落,是以就一直保留了下來。現在影視導演給我打電話,總是問,王先生,你還有胡子嗎?我說是的,人們說,然後你玩。發胡子不見了,沒有戲了。
2021年3月,我因為疫情到上海拍戲,一年多後我完成了疫苗出來工作。
學習飛行是今年,但你為什麼想學習這個是因為去年的一次意想不到的經曆。我在沈陽的一個侄子想學滑翔傘,因為是極限運動,家人不同意,他過來征求我的意見。我的性格當然支援他想做的事情。他終于真的去上學了,學得飛得特别好,全家人都不知道,隻有我知道。
去年春節,我回到沈陽,元旦早上,侄子去了我的酒店,叫我帶滑翔傘。起初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我跟着他去了酒店大堂。當整個滑翔傘躺在大廳裡時,他開始教我哪條線控制着哪個方向,傘如何站起來,如何飛過我的頭頂。我心想,他會讓我飛嗎?我這麼老了,我在哪裡可以玩這個?
他說完後,他拿起他的包,帶我去試一試。我鼓勵他學習,現在如果我退後一步,我就不能來台灣了。我去了頭皮,嘗試了一個多小時,沒有飛。我以為經過這麼長時間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我不認為他第二天早上會回來。這一次,我花了10分鐘才把雨傘撐起來,周圍的人看到我這麼小的年紀就飛了起來,就為我鼓掌。我突然意識到,我有學習的能力,也有記憶和操作的能力。
2020年,我回到家鄉沈陽過年,侄子帶我去體驗滑翔傘。
這是企圖飛行嗎?
小時候,我一直夢想着飛向天空,也做了自己的蒸汽飛機,直到60年代,我都會夢想着飛起來。我讀了很多夢的分析,有說夢要飛起來是遇見貴族,有人分析有危險,這些都是理想主義,我覺得媽媽說得最對:夢是心,你有欲望達不到,在夢中得到滿足。
今年夏天,我去了北京的一家飛行俱樂部報名。可以成功注冊,我鑽了一個漏,這個俱樂部紙條上寫的年齡限制隻是最低年齡16歲,是他忘了寫的最高年齡。在去之前我也擔心,人們不接受,畢竟我這麼老了,他們要冒多大的風險啊,如果發生什麼事,也許人們的俱樂部黃了。但沒想到,這裡的負責人熱情接待了我,他們說,之前60歲的人想來這所學校,一直被建議回來,雖然我已經85歲了,但是他們看到我的精神狀态,不要以為我老了。
第二天,他們安排我去機場的航空人員體檢中心進行體檢,按照飛行員的标準檢查你的身體。内科手術都檢查了一次,然後做專業的眩暈測試,我沒有問題,最後到主任那裡簽字,一切都通過了。
飛行課程首先是理論研究,了解飛機結構,飛行原理,發動機原理,但也了解氣象學,空氣動力學......我花了30天時間學習理論,其他學生來回開車,學校裡沒有人住,我是唯一一個在俱樂部住了一個月的人。我就是這樣,一旦我想做正确的事情,我就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
2021年8月,我順利完成了飛行俱樂部的職業生涯,并獲得了民用飛機飛行員執照。
飛行員的書又舊又厚,我每天可以讀八個小時。這麼多的新理論,我從未接觸過,但我能看見,我能了解。一個20多歲的和我一樣的學生,有一次走過來對我說:"爺爺,教練總是說我學的态度不如你好。教練在他旁邊說,當然是給爺爺一個英國人,他整晚都退下來,你四五天,不退下來。
考試當天,教練把試卷放在我面前,沒有提前打招呼。在不到50分鐘的時間裡,我将完成論文。我看着教練換音量,擔心能不能夠60分,夠60分通過,才能開始實際操作啊。換人後,教練告訴我:82分。我太高興了,整個人都跳了起來。
實踐學習是50天,開始在真正的飛機上演習,沒有模拟器。教練會告訴你坡度,海拔,方向,如何控制這些,可以記住,但是當真正在飛機上時,我弄得一團糟。第一天的練習,我可以說手腳一片空白,按鈕上英語不知道,雖然教練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但我并不害怕,但恐慌的感覺很強烈。
經過一天一小時的訓練,或者大約10天的訓練,我從這種恐慌狀态中調整過來控制飛機。我讓它飛到任何地方,我讓它飛得高,它飛得很高。我可以先做意識,先想想下一步該做什麼,然後再去做手術。但是我還沒有享受飛行的感覺,前半段的鍛煉很緊張,後半段極度專注,還沒有達到放松的程度,能有心情看向飛機窗外的風景。
在飛行之前,我在教練的幫助下對飛機進行了最後的檢查。
我現在的生活是早上6點起床吃早餐,早上在家看劇本和背線,下午去健身房三個小時,遊泳一個小時,用力一個小時,伸展一個小時。
現在排練還是特别多的舞台,每年要拍十幾部戲,差不多一個月就有一部。是以,我一年中沒有一半時間都住在家裡,跟着群走,短了兩三天,長了四五個月,就有了。都是小人物,有時還有很多台詞。我喜歡演戲,當我被要求這樣做時,我特别高興。我一會兒就要演皇帝,一會兒就演男人,一會兒會演農夫......我想扮演任何角色。
我的女兒和兒子有自己的生活,我的女兒仍然在做音樂,我的兒子幫我整理一些材料。我的妻子在家寫劇本,并告訴我戲劇。當劇本發出時,她會讀劇本,告訴我這部劇是關于什麼的,在哪裡說什麼,如何進入角色。
2018年8月,妻子陪我到山東濟南拍攝,度過了她的76歲生日。
自現場雕塑開始以來,健身的習慣一直保持着。現場雕塑往往需要半裸的身體,身體肌肉發達,不能是肥肉,是以我去健身房,肌肉起來。從57歲到現在,練了将近30年,健身讓我感到很開心,今天這一天不是浪費。
當我不拍攝時,我每天在健身房鍛煉三個小時,從3點到6點.m。
有些人喜歡安靜地生活一輩子,有些人想掙紮,我不覺得任何地方累了,這是性格決定的。你看到奧運冠軍赢得獎牌的喜悅是他人生經曆的巅峰,但你不知道他這些年來忍受了多少痛苦,他甯願為那枚獎牌而戰。我的目标是要求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做到最好。
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殺青照片,我和年輕人一起玩,扮演英雄的爺爺。
當然,不老是不行的,身體的變化清楚地反映了年齡的變化。以前我能遊蝴蝶,現在不會遊泳,以前可以一口氣遊一千米,現在50米太累了;舉起杠鈴的動作和之前沒有太大差別,但重量要減輕一些。兩年前,我去拍攝一位南韓導演的戲劇,從第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五六點,體力挑戰很大,高強度拍攝現在我隻能嘗試适應。
2016年,我在密雲水庫拍攝了一天的國術,太累了,我坐在地上,我感到無能為力。
我必須接受我老了,那是上帝的事,但思想和思想不一定會變老,這部分是在我自己的控制之下。在我這裡,老了還是老了,唯一的标準就是看你不敢做沒有做過的事情,如果你敢嘗試,證明你的心态還年輕。
2017年1月,我和妻子和孫女一起滑冰,當我們不拍戲的時候,我會和她一起滑冰。
我不會感到孤獨,因為我有一天無法行動或鍛煉。我本來希望活到84歲,人生可能就結束了,但是現在,我的生活還是很順利,很自由。人生的哪個階段是階段。
有人問我,你怕死嗎?我說,這件事我真想,飛的時候,我曾經以為飛機失事了,下來了,我會是什麼樣的狀态?你能大喊大叫嗎?我想我不會,我會平靜地接受,我覺得我來到這個世界,要做的事情已經做了,沒有遺憾。
想看更多故事嗎?
點選這裡閱讀之前的故事
《Selfie My Story》(本合影文章獨家刊登在今日頭條,嚴禁轉載)以上為王德順分享的真實經曆。如果您或您周圍的人有故事要講,請通過私人信件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