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叛将”開始造車,團隊區區千餘人,除了組裝還會什麼?

前不久,華為釋出了首款鴻蒙汽車AITO問界M5,AITO是小康賽力斯旗下新品牌,問界M5則是首款搭載HarmonyOS智能座艙的智能汽車,在華為品牌的号召力下,這款新車吸引了很多人關注。

問界M5的表現也是值得認可的,這台車在釋出後短短96個小時,就已經預定了6500多台,從這點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車領域确實是一片藍海。

華為“叛将”開始造車,團隊區區千餘人,除了組裝還會什麼?

除了華為造車以外,另一家以手機為載體的科技巨頭小米也已經宣布進入這一領域了,2021年3月,小米創始人雷軍就高調宣布要進軍造車領域,并直言造車是其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創業。

與華為給傳統車企賦能的方式不同,小米是自己造車、自建工廠,計劃十年持續投入100億美元用于造車,首款汽車預計會在2024年下線并實作量産。

一方面是科技公司相繼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另一方面是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銷量強勢增長,并且2022年的産銷量有望突破300萬輛。

華為“叛将”開始造車,團隊區區千餘人,除了組裝還會什麼?

更為關鍵的是,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時代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将有着巨大的發展前景,是以在競争如此激烈的市場中,依然有不少新玩家正在入局。

日前,由華為前副總裁李一男創辦的牛創新能源科技公司正式宣布,将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預計會在2022年9月實作量産,英文名為“NIUTRON”,中文名為“自遊家”。

李一男的履曆非常豐富,他曾是華為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深受任正非賞識,甚至内外均一緻認為李一男是任正非的接班人,但曆史并沒有按照人們想象中的那般上演。

華為“叛将”開始造車,團隊區區千餘人,除了組裝還會什麼?

李一男在華為終究是打工,是以後面創辦了一家名為港灣網絡的公司,并在路由器、以太交換機等領域開始與華為正面交鋒,但一些不正當的手段,也讓李一男戴上了華為“叛将”的帽子。

但“初生牛犢”的李一男,如何能夠打得過老謀深算的任正非,在華為兇猛的反撲下,港灣網絡終究被華為收購,就此李一男的第一次創業徹底失敗了。

再後來李一男重返過華為擔任副總裁,又相繼在百度、中國移動擔任要職,直到2015年創立小牛電動車,就此打響了在電動車領域的名号。

華為“叛将”開始造車,團隊區區千餘人,除了組裝還會什麼?

但遺憾的是,2017年李一男又因為内幕交易而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半,不過即便是牢獄之災也沒有澆滅李一男的創業激情,是以出獄的李一男在小牛電動車之後,又瞄準了新能源汽車賽道。

經過3年多的準備,現在牛創科技終于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了,不過李一男想要在這個賽道做出一番成績,難度恐怕比跟華為在電信領域的競争還要難。

首先是資金問題,新能源汽車本身就是個燒錢的項目,比如小米進入該領域,首期便投入了100億元人民币,計劃10年投入100億美元,和“電動三傻”蔚來、理想、小鵬對比,李一男更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華為“叛将”開始造車,團隊區區千餘人,除了組裝還會什麼?

其次是團隊短闆,小米汽車團隊一開始就組建了超過500人規模的團隊,而電動三傻們均有好幾千人的團隊,相比之下,準備了長達3年的李一男,如今才組建了區區千餘人的團隊。

再就是技術不足,一支小規模的團隊很難刮起大風大浪,因為其核心技術很難跟得上時代的進步,是以牛創科技根本無法去建立自己的工廠,目前隻是租用了大乘汽車的辦公樓和工廠。

在沒有技術做支撐的背景下,牛創科技估計也很難拿到供應商的貨,比如甯德時代這樣的電池供應商和高通這樣的晶片供應商,肯定會優先考慮和已經形成了規模的車企合作。

華為“叛将”開始造車,團隊區區千餘人,除了組裝還會什麼?

由此可以看出,李一男想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做出成績,确實無異于是在大海撈針,當然單憑李一男這種持續創業、永不言敗的精神,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那麼,你們覺得李一男的新能源汽車能夠做成功嗎?歡迎評論、點贊、分享,談談你的看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