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怒江傈僳族群眾:“擺時”歌唱幸福新生活

作者:MtimeTime.com
怒江傈僳族群眾:“擺時”歌唱幸福新生活

圖為泸水市傈僳民族民間藝術團成員演唱“擺時”。 康平 攝

中新網怒江1月6日電 題:怒江傈僳族群眾:“擺時”歌唱幸福新生活

作者 熊佳欣

“脫貧攻堅已完成,生活富足笑開顔。美麗公路到我家,迎接遠方客人來……”冬季晴日傍晚,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向陽橋頭,身穿傈僳族傳統服飾的群衆聚在一起,他們右手撫耳、身體輕晃,用“擺時”唱出怒江從貧困封閉到幸福美麗的新生活。

“擺時”為傈僳語音譯,意為“唱吧”,與“木刮”“優葉”并稱傈僳族三大調,2006年統稱為“傈僳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從歌詞内容上可分為傳統叙事長詩與即興創作編唱,演唱時能發出“大波動喉顫音”,氣勢恢宏,形成空曠、回旋、樸素的山野風格,極具地方性特色,在傈僳族群衆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們傈僳族從小能歌善舞,民族調子、舞蹈代代相傳,可是逐漸地,我發現繼承這些民俗的後輩越來越少。”今年69歲的楊波付是泸水市農業局的一名退休幹部,為了保護和弘揚傈僳族傳統民俗文化,2006年,楊波付帶頭組建了傈僳民族民間藝術團,同50餘名成員以泸水市向陽橋頭為固定活動點,15年來寒暑不辍開展“擺時”“優葉”“刮克”(傈僳族傳統舞蹈名稱)等傈僳傳統歌舞展示與教學。

怒江傈僳族群眾:“擺時”歌唱幸福新生活

圖為泸水市傈僳民族民間藝術團成員跳起“刮克”(傈僳族傳統舞蹈名稱)。 康平 攝

楊波付告訴記者,在這些傈僳傳統歌舞中,“擺時”因具有無伴奏、傳唱度高、傳呼性強等特點,表演時最受觀衆歡迎,逐漸成為藝術團的一張“名片”。“‘擺時’有固定的演唱曲調,演唱者能根據事件、心情創作編唱歌詞,直接抒發内心情感。”在楊波付等傈僳族同胞眼中,“擺時”就是他們的抒情詩與詠歎調。

傈僳民族民間藝術團成員的平均年齡超過60歲,主要來自泸水市及附近各個鄉鎮,這些“藝術家”們年輕時有的是勞工,有的是農民,有的是幹部,對傈僳文化的共同熱愛使他們聚到一起,親眼見證、參與怒江“千年跨越”的發展則成為創作新時代“擺時”的最佳靈感。

脫貧攻堅之前,怒江州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全州所轄4個縣(市)均為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6.24%。2020年,怒江州全州4個貧困縣(市)全部脫貧,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過民族”順利實作整族脫貧,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一步越千年的“怒江奇迹”。

怒江傈僳族群眾:“擺時”歌唱幸福新生活

圖為泸水市傈僳民族民間藝術團成員身着盛裝準備演出。 康平 攝

當脫貧的春風吹進中國西南邊陲的橫斷山區腹地,奔騰的怒江激流亘古長存,江上的一道道溜索、藤橋則被一座座鋼筋混凝土橋所取代,各族群衆離開高寒偏遠、人畜混居的村寨房屋,搬到山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樓房,在新家唱起歌頌幸福生活的新“擺時”。

“我曾率領藝術團赴香港、澳門、泰國曼谷等地演出,那時以演唱傳統‘擺時’詞曲為主,受到來自世界各地觀衆的喜愛。”楊波付說,如果将來還有機會在世界舞台上唱響“擺時”,一定要将新創作的“脫貧贊歌”“生活頌歌”唱給更多人聽,歡迎他們來到山明水秀、四季花開的怒江大峽谷。

“沿着美麗公路,一直走到獨龍江,處處都是煥然一新的好景象,處處都能聽到各族兒女的新贊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