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8年,江蘇三名國小生掏鳥窩時誤入暗洞,意外“掏”出千年寶貝

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曾幻想過自己擁有一張藏寶圖,寶貝藏起來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終點站,那裡可能是彼得潘的小島,還有可能是夢想終會實作的願望池,不管是哪裡,我們總是有永遠充沛的精力。

年少的我們把世界看作是自己的遊樂場,無人問津的工廠裡面可能連通着另一個神秘世界的入口,路口懶洋洋的貓咪其實聽得懂我們在說什麼,雖然這些猜想并不現實,但是我們也甘之如饴,但是否想過藏寶圖裡真的有寶貝?1978年,江蘇的三名國小生完成了所有小孩子的夢想,找到了真正的寶藏——價值50億的國寶真珠舍利寶幢。

1978年,江蘇三名國小生掏鳥窩時誤入暗洞,意外“掏”出千年寶貝

無意現世的寶貝

如今在蘇州博物館靜靜沉睡的一座真珠舍利寶幢令人驚歎,根據市場估值,這件文物的價格已經值得50億。這樣的價值不管從哪個角度都說明了文物的珍貴程度,它已經可以被看作中國的國寶,可是這件國寶的發現卻十分充滿戲劇性,發現這件50億的寶貝還要歸功于蘇州的三個少年。

1978年,三個少年都是十一二歲的年齡,這樣的年紀最是活潑不過的,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淘氣,我們才有機會和這件國寶見面。三個少年相約到附近的瑞光塔遊玩,彼時的他們雖然淘氣,但是并沒有淘寶的計劃。

1978年,江蘇三名國小生掏鳥窩時誤入暗洞,意外“掏”出千年寶貝

瑞光寺的背後有一個極富人文的曆史背景,據說之是以有瑞光寺的存在,乃是因為孫權對自己母親的感恩之心。由于母親對佛教的信仰極深,是以孫權在這裡建造了十三座舍利塔用來紀念自己的母親。

他們在瑞光寺中跑來跑去,不久又被兩隻小鳥吸引目光。由于鳥兒在這片地方長期逗留,是以他們斷定這裡會有鳥窩的存在。三個人四處尋找,準備找到合适地方發展掏鳥窩“大計”,最後把目光看向了佛塔的塔芯柱,由于身形小,他們三個人接連爬進去。

1978年,江蘇三名國小生掏鳥窩時誤入暗洞,意外“掏”出千年寶貝

如此狹小的暗洞自然沒有引起旁人的注意,是以裡面到底有怎樣的構造都不好說,三個少年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盡管漆黑一片也沒有阻擋他們繼續探索的心,他們慢慢摸索着前進,一名少年突然踩到一塊活闆,摸索之下,他們感覺到闆子的下面似乎有一個空間,聲音傳來的感覺還很大。

這些不僅沒有讓三個孩子感到害怕,他們興緻勃勃地打開地闆,試圖進入這個秘密空間在孩子們的期待當中,他們以為自己會找到鳥窩,實作掏鳥窩“大計”,結果他們卻摸到了一個盒子。

本來失望的三名孩子有些失望,掏鳥窩計劃落空,但是他們看着這麼大的一個盒子,十分肯定自己找到了寶貝,便忘記掏鳥窩的事情,手忙腳亂地把盒子搬出去,打算一探究竟盒子裡到底有什麼寶貝。手忙腳亂地合作之下,箱子被他們取了出來,彼時的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讓一件埋藏千年的寶貝重見天日。

1978年,江蘇三名國小生掏鳥窩時誤入暗洞,意外“掏”出千年寶貝

興沖沖地找來樹枝,在一番杠杆原理的運用下,盒子裡的黑暗褪去,金光閃閃的佛塔闖入三個孩子的眼中,他們被這件寶貝的外表所震驚,但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真的挖到了千年寶貝。

盒子裡除了金光閃閃的佛塔之外,還有許多佛經和一些佛像,但是孩子們的無知讓他們破壞了一部分文物。部分佛經被撕下百來頁燃燒用來取光,剩下的文物損壞程度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内。

1978年,江蘇三名國小生掏鳥窩時誤入暗洞,意外“掏”出千年寶貝

意識到這些以後,三個孩子把這些文物帶回家中和自己的家長進行溝通,所幸公民意識非常高,家長們陪同孩子來到蘇州博物館把相關的文物遞交。如今這些文物都被收藏在博物館内,而博物館也給出50斤糧票作為獎勵。

重制光彩

根據專家們的鑒定,這座巧奪天工的佛塔原本是一件容器,它專門用來裝佛家高僧舍利,不久之後,官方給出名字,這座金燦燦的佛塔被命名為真珠舍利寶幢。這座佛塔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由楠木組成的,三個部分對應佛教的三種含義 ,從内涵到用料都意味着這不是凡品。

1978年,江蘇三名國小生掏鳥窩時誤入暗洞,意外“掏”出千年寶貝

通身使用寶石進行連接配接,可見其本身的價值有多麼高。根據專家的資料,這座寶幢除了寶石以外還使用了4萬顆大小不一的珍珠,至于那些寶石已經很難在如今的世道上找到和其匹敵的品相。

如此奢華的配置讓寶幢的價值提到50億的價格,專家們試圖通過現代技術進行複刻,但是結果卻十分遺憾。被稱為價值最高的一級文物不隻是在用料上十分講究,連技術都難以複刻。

在嘗試的過程中,大家發現寶幢的制作十分複雜,連工藝都難以複制。當年驚為天人的盤金毯還能通過一寸一寸地查找最終重制人世,但是這座寶幢卻完全不可能。它的誕生就和它被發現的過程一樣十分驚奇,複刻做不到,這座寶幢也是以成了世間獨一無二的寶貝。

1978年,江蘇三名國小生掏鳥窩時誤入暗洞,意外“掏”出千年寶貝

後話

如今靜靜躺在蘇州博物館的寶幢每天都會引來無數人的參觀,不同于普通文物,它通體的氣派和貴氣并沒有因為時光的原因而得到掩埋,即便是如今看多色彩碰撞,講究文化多樣性的時代,我們依舊會被其華麗的外表和精巧的設計而震撼。

沒有高超技術的古代是如何制作出來如此驚人的作品,寶幢背後的故事更是會讓我們十分好奇那些不能觸摸的時代擁有怎樣的過往,也許我們擁有技術,但是古人的智慧在很多時候都讓我們瞠目結舌。

如此華貴富麗的寶幢用在佛教的舍利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暢想曾經使用它的舍利又該是出自哪位得道高僧?那個時候我們的佛教文化該有多麼的興盛,我們還來不及觸碰的時代又發生了多少讓我們震驚的故事?

1978年,江蘇三名國小生掏鳥窩時誤入暗洞,意外“掏”出千年寶貝

雖然目前還沒有機會通過時光機的方式穿越時空抵達那個祖先的時代,但是在文化意識不斷上升的時代,我們對于自己文化的愛意會不斷填滿,這注定我們不會因為時代的遺憾留下更多遺憾,我們還有機會與那些長眠于地下的故事有見面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