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前年熱播的《大明風華》引起了一股明朝曆史熱,有人看劇情,有人按曆史挑刺兒,有人為自己的偶像歡呼加油,而小編作為一個古代曆史軍事愛好者自然要對其中的盔甲武器評論一番。

其實這部劇雖然錯誤也很多,但是相對于從前的古裝劇而言道具也是強了不少,比如明宣宗朱瞻基親征朱高煦叛軍和蒙古時所穿的盔甲應該是借鑒了《出警入跸圖》中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所穿的盔甲,當然,那個礙眼的虎頭獸吞是絕對不存在的。而且盔上的鳳翅裝飾物也沒有表現出來,但總的來說明甲的大部分特征都表現出來了,比如鐵臂手和彈頭型鐵盔。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明軍普通步兵。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萬曆皇帝。

但必須指出的是,現在的影視劇很少還原明代的一種著名铠甲,那就是布面甲,之是以說它是著名的,并不是因為布面甲首創于明代,因為布面甲在明代軍隊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謂的布面甲就是利用甲釘将甲片固定在棉布的内側(這裡的甲片必須上下疊加,否則盔甲就變成涼席了,這也是影視甲最常見的錯誤)這種盔甲相對于明盔甲而言是比較便宜的,多為普通士兵所使用,但是紮甲也依然存在于明朝軍隊中。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左上角的軍人身穿對襟鐵紮甲。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明軍布面甲騎兵攻打島山倭城。

從這幅描繪明朝軍隊攻打島山倭城(1598年)的圖來看,這裡的明軍騎兵全都是布面甲,布面甲為何在明清軍隊中運用的如此之廣呢?首先明朝前期以後,大量的單兵火器裝備于軍隊,特别是嘉靖中期鳥铳這一利器傳入中國,使東亞軍隊的單兵火力提升了一個檔次,而傳統的紮甲對單兵火器的防禦力是十分不理想的,而布面甲除了可以防禦冷兵器的攻擊之外,還有防禦火槍鉛彈的攻擊的可能性,最有意思的一個戰例就是1661年鄭氏軍隊攻打台灣,剛登陸的明軍向荷蘭人的城堡發起了進攻,這次進攻被荷蘭人強大的火力粉碎,但是有一個"赤裸上身"的明軍軍官死戰不退,利用城外的殘垣斷壁和弓箭繼續和城上的守軍周旋,荷蘭人記載:子彈不斷地射入他的皮肉,但是他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是不斷的向城堡的射擊孔發射出一支又一支的箭,直到有一個城堡内的黑人少年立用他射入城堡的箭反擊,正中他的腹部,那人才手腳并用的爬回本方陣地。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正在過橋的明軍騎兵。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盔甲軍士和錦衣衛。

但實際上此人怎麼可能真的連盔甲都不穿,身中數槍而且毫發無損?隻能是他身上的布面甲擋住了火槍子彈,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此人有效地利用了城下的地形,而荷蘭人從遠處看很容易把身穿白色布面甲的明軍軍官誤認為無甲。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明軍布面甲騎兵。

從盔甲的保養角度來說,布面甲也是很得内地衛所的老兵油子們的歡迎,因為甲片并不外露,是以就容易瞞天過海,上層軍官來檢查,不會刻意看甲片,是以部分内地明軍部隊的盔甲往往是外表看着很好,而貼裡的甲片早就生鏽壞掉了,但混過了檢查隻是一時,等到上戰場的時候能保護自己的生命的隻有自己的盔甲,别人的武器刺入自己身體的時候再後悔沒有保養好自己的盔甲?晚了!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穿布面甲的樂手。

但是在北方的邊鎮,軍隊對于盔甲

是十分重視的,在萬曆中期的一些邊鎮,那裡的軍隊盔甲裝備率甚至達到了120%,這些做工精湛,保養良好

的盔甲曾經讓明朝軍隊的敵人吃到了很大的苦頭,在碧蹄館之戰中,曾經有日本武士對着明軍的布面甲連砍三刀,明軍士兵依然毫發無損,結果這個武士居然扔掉了刀,用摔跤術對抗明軍,日軍随軍觀戰的西方傳教士也稱贊了明朝軍隊的盔甲,而日本軍隊在這方面處于劣勢,他們的盔甲品質并不好,而且防護面積也低于明軍,碧蹄館之戰明軍損失800到1000餘人,日軍則付出了6000餘人的傷亡。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明軍步卒。

雖然15到16世紀火藥武器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是整個戰場依然離不開冷兵器,是以起于明軍的後金軍隊也很重視盔甲防護,明朝方面就曾多次記載後金軍隊身穿多層盔甲沖擊明軍。

現在影視劇中的明軍盔甲是正确的嗎?雖然不靠譜,但也不全錯

清軍盔甲。

随着火器發展的越來越快,盔甲也終于走到了末日,到了清朝中後期盔甲逐漸地退出一線裝備,僅僅有将領保留盔甲以為禮儀之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