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聿明沉痛地回憶,帶領遠征軍從野人山回國是他今生犯的最大錯誤

1941年底到1942年初,日本制造了珍珠港事件,又相繼占領了香港、新加坡,同時又開始向駐紮在緬甸等地的英軍發動進攻。為了對抗日本人的進攻,中、美、英三國代表在重慶召開東亞軍事會議,讨論聯合作戰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中英兩國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而美國派出史迪威将軍作為代表,先後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而中國方面在派出将領時,蔣介石派出了自己的愛将杜聿明。

杜聿明沉痛地回憶,帶領遠征軍從野人山回國是他今生犯的最大錯誤

早在1941年2月,杜聿明就作為中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成員,赴緬甸、印度、馬來西亞做軍事考察。為期一百天的考察結束後,杜聿明通宵達旦寫出了30萬字的《中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報告書》。

在這份報告書中,杜聿明預言,日本對于中國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将不是從中國境内截斷,而是配合它對亞洲的政治戰略整個策劃的。日本即将對英國的遠東殖民地進軍,這樣它既可以奪取英國的殖民地,又可以封鎖中國,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是以,杜聿明在報告中指出,中英兩軍應集結主力在緬甸邊境預先構築陣地,采取決戰防禦。

當時正在緬甸的英國駐新加坡總督波普漢中将,讀完杜聿明的報告後大吃一驚,他問杜聿明:“像你這樣富有理智而又剛強果斷的将領,中國還有多少?”

杜聿明說:“俯拾即是。”

“那麼,勝利屬于你們!”身着戎裝,胸前佩戴着數枚勳章的波普漢中将站起來,雙腳一并,給杜聿明行了一個軍禮。

1942年,緬甸仰光情況危急,英方請求中國速派遠征軍入緬。當時日本攻擊兇猛,中國遠征軍此時入緬,已經喪失了戰機,為時已晚。但是,中國還是以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編成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杜聿明沉痛地回憶,帶領遠征軍從野人山回國是他今生犯的最大錯誤

當時,衛立煌被任命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杜聿明任副司令長官,但衛立煌并沒有到任,其實是杜聿明負責指揮的。

盡管,杜聿明在先前的考察中已經清晰地洞察到了緬甸的發展趨勢,而且杜聿明轄下的200師是蔣介石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虎将輩出。可是,遠征軍到了緬甸以後的戰鬥打得仍是無比地被動、艱難。

說好了中國遠征軍入緬是中英配合作戰,可是等到打仗的時候杜聿明發現,英國盟友根本就靠不住。在日軍強勢的攻擊下,英軍軍心渙散,根本沒有心思作戰,他們隻想着逃離緬甸戰場。

而美國的史迪威将軍卻處處遷就英軍,杜聿明雖然對戰争局勢有清晰的判斷,他想盡力不讓局勢朝更壞的方向發展,奈何他沒有決策權。遠征軍一方面要聽從史迪威将軍的指揮,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蔣介石在中國的遙控指揮。

杜聿明轄下最精銳的200師,在緬甸戰場中在各個指令下來回奔波,做了很多無謂的犧牲,最後師長戴安瀾也戰死在緬甸。

在史迪威再一次決策失誤後,臘戍失守,這對于盟軍有着全局性的影響。因為日軍從西南面截斷了集結于曼德勒準備大戰的中國遠征軍的退路,遠征軍陷入三面被圍的困境。對于遠征軍來說,退路已經被截斷。

杜聿明沉痛地回憶,帶領遠征軍從野人山回國是他今生犯的最大錯誤

中、英、美三方指揮官舉行最後一次聯席會議以後,英軍司令亞曆山大宣布,英軍允許中國遠征軍到印度避難,但入境前必須申報難民身份,由英國軍隊予以收留。

杜聿明對于英軍這一帶有侮辱性的“邀請”極為憤慨,當場拒絕。英軍見勢不妙,毫不遲疑地連夜逃往印度。史迪威讓遠征軍司令羅卓英留下來處理善後事宜、組織遠征軍撤退,自己也離開緬甸去了印度。

史迪威走後,羅卓英也跟着退到了印度。這樣一來,留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立馬群龍無首,各部誰也無法指揮誰,各自尋找退路。而這時,中國遠征軍已經沒有辦法通過滇緬公路撤回國内了。

5月7日,蔣介石越過史迪威和羅卓英,直接電令杜聿明傳令各部,向密支那、片馬轉移,不要有任何的猶豫和停頓。杜聿明接到蔣介石的指令後,立即指令第5軍等沿鐵路迅速撤退,計劃占領密支那後,奪路傳回中國。

杜聿明坐在敞篷吉普車上,心情特别地沉重。他之前那輛心愛的座駕是一輛“雪佛蘭”,但是因為跑不了山路,隻得忍痛割愛了。因為怕日軍發現該車後拿自己做文章,是以,杜聿明忍痛讓司機毀掉車輛,将車推下了伊洛瓦底江。

雖然隻是一輛車,但是因為戰場的失利,連副司令的一輛車也沒有保住。無論如何,這種狼狽都讓杜聿明心裡覺得難受。

杜聿明沉痛地回憶,帶領遠征軍從野人山回國是他今生犯的最大錯誤

現在,杜聿明唯一想做的就是希望能夠率軍搶占密支那,從那裡可以将遠征軍帶回國内。

可是,讓杜聿明沒有想到的是,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等着他。5月9日夜裡,等杜聿明率部到了卡薩後,很快就可以到達密支那了,卻聽到印度的廣播裡傳來了壞消息:密支那已經于前一天被日軍給占領了。

杜聿明心中的希望破滅了!

杜聿明在痛苦中開始思索,如何安全地把這幾萬遠征軍帶回中國。這時,史迪威派人請杜聿明率所部退回印度,羅卓英也電令杜聿明帶兵進入印度的英帕爾。但是,想到英軍的趾高氣昂,和遠征軍到達印度後會受到的待遇,杜聿明便不顧史迪威和羅卓英的一再督促,仍決定率領部隊回國。

這個決定,讓遠征軍走上慘敗的境地,也讓杜聿明痛悔終生。

杜聿明所率部隊背負沉重的武器,所經之路多是崇山峻嶺、山巒重疊的野人山以及高黎貢山,氣溫高達40度。疲憊的隊伍在林木蔽日、蚊蚋成群的密林中緩緩前行。

在進入茂密的原始森林後,人隻能勉強穿行,車是根本過不去的。作為一支機械化的部隊,杜聿明再次陷入了困境中。如果抛棄辎重,那是讓人心痛的,因為這些來之不易的坦克、大炮還沒有在戰場上好好同敵人作戰,如果就此扔掉,那是十分慘重的損失。

杜聿明沉痛地回憶,帶領遠征軍從野人山回國是他今生犯的最大錯誤

可是,如果原路傳回,也是無路可退,而且正好撞在日軍的槍口上。

經過艱難的抉擇,杜聿明決定,放棄辎重武器,繼續向前走。士兵們拆下了大炮、汽車上的關鍵部件,然後将之炸毀。失去了辎重武器的機械化部隊,就像失去了牙齒的老虎一樣,在前面無盡的蒼茫原始森林中,還有更多更兇險的危險在等待着他們。

從6月至7月中旬,緬甸整天傾盆大雨,遠征軍行走的路途中洪水洶湧,既不能徒步,也無法架橋擺渡。再加上,原始森林中的螞蟥、像蒼蠅大小的蚊蟲以及千奇百怪的小蟲随處即是。被螞蟥叮咬後,破傷風随之而來,瘧疾、回歸熱等各種傳染病在遠征軍中大為流行。

杜聿明也患了回歸熱,昏迷兩天,如果不是一位連長衣袋中尚有3顆奎甯,恐怕他也早已魂歸天外。杜聿明的體力還沒有恢複,便收到重慶方面的來電,指令第5軍軍部和新22師進入印度。

雖然杜聿明很不願意入印度,但是指令難違,隻好率部轉道。擔任向導的當地人聽說中國遠征軍要轉道印度,吃了一驚。因為他認為去印度十分兇險,要經過野人山,很難通過。

杜聿明沉默了許久,最後還是決定穿過野人山,前往印度。

杜聿明沉痛地回憶,帶領遠征軍從野人山回國是他今生犯的最大錯誤

野人山是中國遠征軍的幸存者最不願意回憶的一個地方。它位于中印緬交界地帶,是一條長達400公裡的狹長河谷。這裡山嶺縱橫、河流密布,傳說有野人出沒,當地人給這個地方起了個名字叫做“胡康河谷”,這在緬語中就是“魔鬼出沒的地方”。

在野人山中,戰士們慘遭螞蟥、毒蚊吸血叮咬,發燒後無藥退燒,人倒下去後片刻時間就會被蟲蟻啃成骷髅。部隊越往野人山深處走,情況越複雜。

之後的行軍路上,沿途屍骨遍野,慘絕人寰。不僅是因為自然環境惡劣,更因為沒有補給接應,糧食斷絕,餓殍遍野。

據當時初步統計,中國遠征軍撤退中損失的人數,比在戰場上與敵戰鬥死傷的還多數倍。中國遠征軍總數10萬人,最後僅剩4萬人左右。

而身為中國遠征軍的進階長官,杜聿明後來無比沉痛地回憶說,下令經過野人山回國是他今生最大的錯誤。那時候,如果不繞路,直接向着日軍的阻擊線沖擊,或許會更容易打通一條回國的道路。即使不能沖破日軍的圍堵,至少也能夠讓日軍遭受重創,也能夠讓很多将士死得其所,這比讓将士們在野人山中遭受無比的痛苦,白白送掉性命要好得多。

可是,曆史從來都沒有假設,也不可能從頭來過。因為政治上錯綜複雜的關系,中國遠征軍也許從一開始便決定了他悲壯的結局。而那些長眠在異國他鄉的将士們,也是以在曆史上書寫下了沉重的一頁!

杜聿明沉痛地回憶,帶領遠征軍從野人山回國是他今生犯的最大錯誤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