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最後的殊死一搏,卻被八旗軍打垮脊梁,到底怎麼回事

明朝末年在對關外滿清的作戰中,勝少敗多,屢次喪城失地,逐漸丢失了整個遼東,遼西局勢也在崇祯十三年前後岌岌可危。

然而,百年之蟲死而不僵,明朝三百年大帝國,在行将崩潰前夕仍然殊死一搏,想要扭轉乾坤,但最終失敗。

這場戰役明朝投入了幾乎全部的精銳部隊,但是卻被八旗軍消滅大半,主将投降,明朝耗費巨資用了數十年打造的關外甯錦防線徹底崩潰。

此戰後,明朝滅亡進入了倒計時,這場戰役就是明清松錦大戰。

那麼,明朝打這一仗真的毫無勝利的機會嗎?

明朝最後的殊死一搏,卻被八旗軍打垮脊梁,到底怎麼回事

崇祯十三年,皇太極圍困錦州,錦州是明朝遼東防線的前沿,一旦失守則整個甯錦防線崩潰,關外則難以立足。

錦州守将祖大壽被困已久,向明廷求援,崇祯皇帝孤注一擲,指令洪承疇率領“八總兵十三萬大軍”克期出發,解救錦州之圍,出關與八旗軍決戰。

從八總兵的職

位來看: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總兵馬科、甯遠總兵吳三桂、遼東總兵王廷臣。

這八個人囊括了山西兵、陝西兵、河北兵和遼兵,這幾乎是明朝邊軍最後的精華。

他們集中了十三萬野戰部隊,包括四萬匹戰馬,開始了對錦州的救援行動。

明朝最後的殊死一搏,卻被八旗軍打垮脊梁,到底怎麼回事

明軍統帥洪承疇本想穩紮穩打,不要急于進攻,但是崇祯心急如焚,催促洪承疇速戰,洪承疇無奈,隻能硬着頭皮出關。

八旗軍約有十萬餘人,他們包圍錦州,面對來勢洶洶的明朝大軍,他們一度打得很被動,數座營壘被攻破,眼看錦州之圍就要解除。

皇太極正患病,聽聞跟這個消息他不顧自己身體,強行趕奔前線。

他發現了洪承疇軍隊“前重後輕”的弱點,于是一面命人掘戰壕分割明軍,一面命阿濟格等人率領精銳騎兵突襲了明軍放置在筆架山的糧草。

明朝最後的殊死一搏,卻被八旗軍打垮脊梁,到底怎麼回事

大軍被斷了後路,糧草又沒有了,明朝軍隊雖然人多勢衆,但長期以來敗于清軍之手,如今形勢危急,立刻人心動搖,連幾位總兵官都沒有了信心。

按照洪承疇的意見,此時應該全力猛攻八旗軍,或許能憑借人數優勢獲得勝利,如果突圍,必然生死難料。

結果沒人聽從他的指令,洪承疇隻得下令突圍。

大軍崩潰,被八旗軍四處追殺,明朝十三萬大軍被斬殺五萬多人,還有上萬人被逼到海邊,望洋興歎,蹈海而死。

明朝總兵楊國柱、曹變蛟、王廷臣等人陣亡,洪承疇被困孤城後來投降滿清。

錦州城中看援救失敗,祖大壽也開門獻城,錦州失守。

明軍隻有吳三桂等人率領不足三萬殘兵敗将退回山海關。

明朝最後的殊死一搏,卻被八旗軍打垮脊梁,到底怎麼回事

松錦會戰是明朝最後的回光返照,經此一戰,“

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刍,盡付一擲

”,明朝最後的一絲氣血也被耗盡了。

松錦之戰是皇太極的巅峰之作,但此戰以後,他就忽然暴斃了,沒能活到滿清入關統一天下的那一刻。

那麼,松錦之戰明朝真的毫無勝算嗎?

并不是,其實按照洪承疇的計劃,穩紮穩打,不要急于求成,待清軍師老兵疲,然後正面與其打消耗戰,明軍還是有一定勝算的,即便不能殲滅清軍,起碼也可以令清軍傷筋動骨,失去戰略主動。

明朝最後的殊死一搏,卻被八旗軍打垮脊梁,到底怎麼回事

但是明朝有兩個問題解決不了,一個是糧草不濟,明朝後期已經沒錢了,缺少後勤供應的大軍隻能速戰速決。

另一方面,明朝内部黨争,官僚掣肘的“傳統手藝”此時再度上演,朝中有人妒忌洪承疇,對其政策橫挑鼻子豎挑眼,崇祯又是一個志大才疏的君主,導緻了戰役被動。

如果崇祯能狠下心殺一批京官,搞來一些糧饷,然後力排衆議,允許洪承疇按照計劃穩紮穩打,松錦會戰勝負難料,即便明軍援錦失敗,也不至于後來全軍覆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