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典故】古代皇帝如何面對瘟疫天災?罪己修身“以康我民”

【文化典故】古代皇帝如何面對瘟疫天災?罪己修身“以康我民”

古代皇帝在災年需要下诏罪己,甚至大赦天下以絕冤獄,而拜祭天地更是重要的自我檢討手段。圖中北京天壇,為皇帝專門敬天拜祭之所。

曆代皇帝是如何面對瘟疫天災呢?

水浒故事 宋仁宗禳疫災

《水浒傳》故事中,宋仁宗時期發生了一場大瘟疫。疫災盛行,緻使軍民塗炭,民不聊生。宰相趙哲、參政文彥博出班奏請,希望仁宗大赦天下罪囚,減免刑罰賦稅,同時舉行祭祀,祈禳天災,以救濟萬民。

仁君宋仁宗聽罷臣子的奏請,下令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诏大赦天下罪囚,豁免民間賦稅;一面命京師的宮觀寺院祭祀禳災。還請來江西龍虎山張天師,施法禳災,拯救天下庶民,最終瘟疫盡消。

雖是小說情節,但每當中國古代出現疫情時,曆代皇帝往往認為是自己為政不明,沒有推行仁政,導緻奸臣欺辱百姓、打壓忠良賢臣,阻擋進谏之路,招緻民怨沸騰,天地之間失去了“和氣”,進而引發疫災。為消弭瘟疫,皇帝會施行仁政,以答天譴。以下以漢朝為例,略覽一二。

天子責己 豁免賦稅

漢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五月,發生疫災,宣帝下诏責己,坦誠布公因自己行政不明,緻使一些官吏斷案不公,文過飾非,鑄成冤獄,是以下令二千石(注)的官員各自監察自己的屬官,勿用庸吏。宣帝下令“禁暴止邪”,減免疫區賦稅。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疫災、水災、旱災以及盜賊作亂同時而起。漢桓帝認為“政亂在予”,将政亂的源頭歸咎于自己。他下令大司農絕不可征求排程資财,對于前年沒有完成征調者,不再責令收取。對災情嚴重的地區,勿要征收租稅。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荊州發生大瘟疫,獻帝也下令免除荊州百姓的全部租稅。

巡醫緻藥 賜給棺錢

另外,漢朝皇帝也會下令發給罹疫身亡的家屬一定數額的救濟金、安葬費,并協助安葬亡親;派官員巡視疫區,派醫務人員治療疫病者。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天子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賜死者一家六屍以上葬錢五千,四屍以上三千,二屍以上二千。”官方騰出官邸府第,安置患疫疾的百姓,為他們診治施藥。如果一家死去六人以上,官府出葬禮錢五千,死四人給付三千,死二人給二千。

安帝元初六年(119年)夏天,會稽發生大疫,安帝派遣光祿大夫将太醫循行地方,治療疫病,同時“賜棺木,除田租、口賦”。

減免刑罰 大赦天下

【文化典故】古代皇帝如何面對瘟疫天災?罪己修身“以康我民”

當疫情成災,百姓遭難時,古代明君自省責己,大赦天下。

為消弭疫情,朝廷還會大赦天下,減免刑罰,清理冤獄。

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關東一帶發生疫病和饑荒,元帝自省責己,認為身為天子,用人不明,令天下失望,皇天降殃。他令太官(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不得殺生,平日膳食均各減半。除了節儉,還賜爵,賜粟米,減免刑罰七十多事。

順帝永建元年(126年)春正月,疫情成災,百姓遭難。天子下诏說,奸佞當道,緻使百姓生怨,上下失和,導緻疫疠成災,于是下令“大赦天下”,并賜予鳏寡孤獨以及不能養活自己的貧民糧米。天子希望各級官員能恪守盡職,勤勉修身,“以康我民”。

撙節用度 赈濟災民

西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六月,發生疫病,朝廷下令大臣減少膳食,減少樂府人數,減免苑馬,以赈濟災民。

東漢安帝時,“天降災疫,百姓饑馑,死者相望”,大将軍鄧鸷等人“崇節儉,罷力役,推賢進能”,是以天下很快得以安定。

昔日,面對大疫,大漢天子下诏罪己、責令官員盡責修身“以康我民”,把救護百姓的生命擺在第一位,朝廷撙節用度,罷歌舞,免賦稅,心系黎民,從朝廷到地方齊心協力防疫。

參考資料:

《漢書》卷8/卷9/卷12/

《後漢書》卷5/卷6/卷7/卷17

《三國志》卷47《吳書 孫權傳》

【注】二千石:漢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祿皆為二千石,其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約當于後世的三品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