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卷首語】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截止到2017年,中國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數量已經達到13個,共計有30個城市的人口總量超過800萬,城鎮化率達到了曆史性的58%,已有超過8億人生活在城市之中,這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所創造的全球前所未有的城鎮化奇迹。

  中國的城鎮化趨勢還将持續下去。城市具有集聚經濟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這會讓城市規模在沒有特殊原因的前提下持續膨脹下去,不僅如此,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水準約為80%,随着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中國的城鎮化規模以及大城市聚集度都将繼續提升。

  城市确實讓生活更美好,但城市越大,所要面臨的問題也就越多,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随之而來的大城市病,讓城市的美好大打折扣,但是,單純的持續增加公共投資,在電力、通訊、公共交通、給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方面投入重金,對身患或者即将身患大城市病的城市來說收效甚微。

  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日漸失效,新的城市治理營運的模式,需要突破城市管理者“腦力”與洞察的局限,要實作從城市中任意一個微小的毛細血管到城市全局“生命體征”的感覺、營運與管理,要通過城市全量、核心的“生命體征感應名額(體感名額)”優化城市公共資源,推動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并最終推動城市企業和産業發展。

  在數字經濟時代,資料正是城市的“體感名額”,散落在城市裡各個角落的資料,包括政府資料、企業資料、社會資料、居民資料、産業資料,是城市治理和營運最寶貴的資産,将資料全部集合起來,通過大資料、人工智能的方法對資料進行融合的計算,繼而打造一個智能平台,比如說了解交通實時狀況、事件突發預警,不僅可以對城市生命體征實作感覺,更可以讓城市學會“思考”。以資料為感官輸入,以新一代資訊技術為思維方式,城市将學會思考,得到從微小角落到城市宏觀社會、産業發展的治理和營運方式。

  而城市“思考力”的承載,正是城市大腦,它彙集城市資料與大資料、人工智能技術,面向複雜度高、體量大、資料多樣化的巨大場景,通過資料來優化城市公共資源,借助資料來推動城市治理模式的提升,城市大腦通過資料開放進一步推動産業發展。正因如此,城市大腦才成為了“大腦”,讓我們可以創造可以“思考”城市的主腦。

  但城市大腦并非隻是“大腦”,随着它成為城市資料的彙總,城市級大資料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承載,它實質上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城市處理的“資料智能能力基底”,就像城市的供電網絡、供水網絡一樣,城市大腦成為城市供給資料資源、大資料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新一代城市基礎設施。

1、英特爾CTO認為量子計算大規模商用還需10年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英特爾公司進階副總裁、CTO兼英特爾研究院院長Michael C. Mayberry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量子計算真正實作大規模商業化使用還需要10年時間,同時,量子計算并不是一個萬能的工具或技術,也不會讓其他計算方法變得過時。”他認為,量子計算的重要意義在于用來解決正常計算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一類的問題即使部分得到解決,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巨大的改變。比如說或許可以使用量子計算開發出一種催化劑,這種催化劑能夠改變汽車使用的燃油結構或者它能夠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将對氣候變化的大難題帶來革命性改變。

【小雲評論】Michael C. Mayberry的回答點破了目前對于量子計算的兩個“光環”:第一,量子計算的價值并不是取代經典計算機,甚至不在于加速傳統計算,而是在于解決一些經典計算機不能解決的特殊問題,它與傳統的經典計算形态是兩個目标不同、平行發展的領域,不會互相替代;第二,雖然有關量子計算的新聞滿天飛,但是現在業界所做的工作隻是量子計算“馬拉松長跑”中的一小段路程,要真正實作商用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等待較長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給予“摒棄泡沫,真抓實幹”的量子計算團隊持續支援很有必要。

2、美國FDA準許可協助診斷骨折的AI軟體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準Imagen公司在市場上銷售OsteoDetect,這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輔助醫生檢測和診斷成年人手腕骨折狀況的軟體,FDA放射健康部門的代理副主任Robert Ochs指出,AI算法對于輔助醫生診斷及治療有極大的潛力,此次核準銷售的OsteoDetect軟體能夠利用AI算法分析二維X光片以判斷遠端桡骨骨折的迹象,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骨折,在急救醫療、緊急護理或特殊護理領域經常遇到,應用AI軟體來輔助醫生對X光片的判斷,能夠有效地減輕醫生繁重的工作。

【小雲評論】OsteoDetect已經是2018年以來,FDA核準上市的第三個醫療領域AI産品,其在今年2月、4月分别核準了輔助診斷中風和偵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AI輔助醫療軟體或醫療儀器,這顯示出AI技術在醫療(輔助)診斷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事實上,地球上大部分人群擁有的醫療資源不到他們真實需求的1/10,依靠傳統的醫療體系和醫生資源,根本無法彌補有限的醫療資源和迫切的醫療需求之間的巨大鴻溝,依托以AI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不僅能夠減輕醫療工作者繁重的工作壓力,提高其工作效率,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更讓貧窮和偏遠地區的患者得到更高水準、更及時的醫療服務。

3、微軟市值超越Alphabet,躍升全球第三大企業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5月30日,微軟股票以98.85美元收盤,這使得微軟市值創造了7602.52億美元的新紀錄,也超過了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7456.27億美元,成為僅次于蘋果公司和Amazon的全球第三大企業,這也是微軟3年以來首次在收盤後超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從股價表現上來看,在過去的12個月裡,微軟的股價飙升了40%,漲幅超過Alphabet 5倍。此前微軟釋出的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在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的财季,公司實作了總營收和營運收入的兩位數增長。

【小雲評論】微軟股價持續增長、市值超過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主要得益于其Azure雲計算業務營收的持續增長。據微軟财報顯示,Azure雲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達到了驚人的93%,且保持了連續十一個季度增長超過90%。正如市場研究公司GBH Insights的分析師Daniel Ives所說:“在企業大規模、長期地向雲計算遷移過程中,Azure讓微軟進一步獲得了增長動力。”雲計算業務增長對微軟市值的巨大推動作用,也證明了市場對于企業向雲計算遷移趨勢的巨大信心,以及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雲計算所起到的關鍵性承載作用。

4、NVIDIA推出同時适用于AI與HPC的統一計算架構HGX-2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NVIDIA推出市場上第一個同時可用于人工智能與高性能計算的統一計算架構HGX-2,該架構支援單精度、雙精度等多種精度計算,與去年的HGX-1不同,HGX-2在支援AI計算之外,還可以被用于HPC領域,既能夠支援科學計算和模拟進行高精度的FP64和FP32運算,也支援AI訓練和推理進行FP16和Int8運算,其功能多樣性可滿足現今越來越多融合HPC和AI的應用之需,是業界首個可針對跨領域計算應用的标準平台。

【小雲評論】HGX-2的出現證明,在單一平台上提供多精度計算能力并非不可能,曾被認為需要獨立建構的高性能計算與人工智能計算平台是可以被融合在統一計算平台上的,這背後的推動力,很大程度上是AI對天氣預報科學計算與模拟、圖像及語音分辨識别等傳統HPC應用的深度滲透所催生的。事實上,随着高性能計算和人工智能關聯的日益加深,新的涵蓋傳統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和資料分析的體系結構正呼之欲出,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高性能計算雲化拉動社會化應用、促進高性能計算與人工智能領域的交流合作、扶持橫跨兩大領域的體系結構創新等工作迫在眉睫。

5、美國将要求無人機外挂實體“車牌”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為了強化無人機的正規化管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修改法規,要求無人機在機身上懸挂明顯的類似車牌的識别碼,這是自2015年12月FAA要求休閑娛樂用途的無人機進行官方注冊,并在内部零件,如電池槽表面刻印政府核發的識别碼之後的又一項強化無人機管理的新舉措。FAA代理局長Dan Elwell對此表示,FAA不允許“空中有不明物體”,要求確定在受控的空域中營運所有的無人機及其他飛行器都必須“能辨認身份及可以追蹤”。

【小雲評論】消費級無人機極大地拉低了個人擁有低空域飛行器的門檻,将大量飛行愛好者拉入了無人機領域。因其在影視拍攝、消費娛樂、高空作業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進一步獲得了快速的銷售增長,但這不僅帶來了大量由于無人機飛行而造成的安全問題,也引發了因其具備高空視訊拍攝能力而可能侵犯個人隐私的擔憂。是以,對無人機進行進一步的管控,讓無人機可識别、可追查、可掌握幾乎是全球各個國家的共同選擇,但對無人機僅進行“車牌”識别是遠遠不夠的,以雲為承載平台,建立“可視、可查、可控”的無人機綜合管理平台,或許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6、人臉識别算法識别率已經超過人類準确度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新南威爾士大學的David White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研究成果顯示,基于深度學習算法所建立的人臉識别系統識别準确率已經幾乎能與最專業的鑒定人員媲美,同時,昆士蘭大學的生物統計學專家Brian Lovell也認為,基于大型資料庫的資料所運作的人臉識别系統識别準确率已經高達99%,特别是在檢查護照時,這已經超過了人類可以達到的準确度。此外,David White的研究成果還顯示,專業人員雖然在人臉識别上的表現仍然優于機器,但将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取得幾乎完美的結果。

【小雲評論】臉部識别的準确率對公共安全問題意義重大,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确定違法犯罪涉案人員的案件中,臉部識别方面的判斷往往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既能夠為受害者伸張正義,也在避免錯案、冤案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基于先進算法所建立的AI人臉識别與最專業的鑒定人員的組合所帶來的高精度、高準确度的臉部識别,決定了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安全公正的社會中。在今年4月第五屆首都網絡安全日活動現場,阿裡巴巴安全部圖靈實驗室展示了人臉識别技術3.0版:1:1人臉驗證技術可以在毫秒級時間内,快速識破假人臉認證,展現了驚人的人臉識别能力。

7、Mary Meeker正式公布2018年《網際網路趨勢》報告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5月31日,被稱為“網際網路女皇”的KPCB合夥人Mary Meeker正式公布了2018年《網際網路趨勢》報告,該報告全面概括了2017年全球網際網路發展趨勢,其中分析了包括使用者、網際網路應用、電子商務與廣告、資料收集與優化等内的網際網路趨勢,并深度分析了中國網際網路市場的變化與競争。報告指出,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網際網路巨頭中心,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小雲評論】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聚集和網際網路科技創新的中心,與美國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差距逐漸縮小。5年前,中國僅占據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網際網路公司中的2家,美國則占據9家,如今除美國占據11家之外,其餘9家公司全部來自中國,這背後既有中國7.53億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所帶來的巨大使用者紅利,也有中國雲計算服務提供商所提供的雲計算、大資料與人工智能技術及服務,所帶來的巨大帶動效應與堅實的支撐作用。阿裡雲的雲計算服務正支撐和服務于超過三分之二的科技獨角獸企業。

8、摩根大通報告披露ASML有能力支撐1.5納米制程工藝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摩根大通在報告中披露,荷蘭光刻企業ASML在進入3納米節點後,将更新EUV技術采用的NA高數值孔徑的光學系統,預計其技術藍圖将在2030年實作1.5納米制程工藝,這一振奮半導體業界的消息,證明EUV光刻機技術将會持續支援摩爾定律的發展,摩爾定律至少還有超過十年的生命周期。此外,台積電跨入後端封測布局、FinFET 技術的開發、三星提出環繞式閘極半導體 GAA 架構等舉措,都将持續推動全球5000億美元産值的半導體産業延續。

【小雲評論】摩爾定律的效應正在逐漸趨緩,從過去每18-24個月進入新的半導體制程技術世代,減緩到目前大約3-5年的時間間隔,而即使是為了保持這一本已放緩的更疊速度,業界領先廠商也需要在EUV光刻機的光學系統技術、半導體技術、封裝測試技術等多個技術領域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持續探索。這對于中國半導體業界具有非常強的教育意義。半導體行業是一個非常複雜、難度極大的産業,即使是産業巨頭也正在面臨嚴峻的挑戰,中國半導體廠商不能有任何懈怠,要具備全局視角才能緊追國際領先半導體廠商。此外,針對“整個産業發展放緩,中國半導體廠商迎來大好機會”的觀點必須指出,所謂的産業發展放緩、摩爾定律失效的背後,是半導體制程工藝提高的難度越來越大,而想要取得突破,對半導體廠商在技術儲備、資金投入和創造性前沿構想方面的要求變得更苛刻,這恰恰會讓中國半導體廠商越發難以取得國際領先的技術突破,“道阻且長,行則将至”,中國半導體廠商要“耐得住取得成績之前長久的寂寞”。

9、城市大腦預計将成為城市基礎設施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在5月27日舉辦的雲栖2050新生科技大會上,杭州市資料資源管理局綜合協調處(政策研究處)副處長黃雪峰表示,“城市大腦的職責是集合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資料,通過人工智能、大資料的方法,對資料進行融合計算,打造智能平台,實作城市生命體征感覺,并最終實作對城市病的治理。”黃雪峰認為,建設城市大腦的最終目标,就是将城市大腦打造成為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成為跟城市道路、橋梁等等一樣的基礎設施。

【小雲評論】城市大腦通過資料來優化城市公共資源,通過資料來推動城市治理模式的提升,更通過資料開放推動産業發展,繼而為城市中的企業和産業賦能,逐漸演變成為以城市為基礎,依托城市資料,利用人工智能、大資料技術,服務于城市、城市中企業和産業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讓“城市生命體”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夠得到人工智能、大資料技術的賦能,分享城市資料資源紅利,也正因如此,城市大腦将不僅僅是一個平台,它将成為城市的一種基礎設施,就像城市的供電網絡、供水網絡一樣,城市大腦成為城市供給資料資源、大資料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新一代城市基礎設施。

10、全球最大三文魚養殖公司應用機器人和雷射器技術

雲栖科技評論第61期:建造可以“思考”的城市

【新聞摘要】 最大的三文魚漁業公司Marine Harvest正在使用一種名為Stingray的裝置,幫助養殖漁場對抗對三文魚養殖影響巨大的海虱,避免三文魚因為感染大量的海虱死亡給養殖場造成巨額損失。這款名為Stingray的裝置由來自深海石油工業領域的工程師設計制造,通過實時視訊饋送來“觀察”養殖的三文魚,并使用類似于iPhone上面部識别軟體背後的人工智能程式發現魚鱗上的顔色和紋理異常,進而辨識海虱。當檢測到有海虱存在時,機器人會用一個手術二極管向海虱發射雷射束,将海虱炸開飄走,而魚因為鱗片的反射則不會受到傷害。

【小雲評論】雖然目前Stingray機器人雷射器的應用還有一些局限性,暫時被作為一項預防性技術,對原有投放清潔魚類的方式進行有效補充,但是Stingray及其背後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和提升傳統三文魚養殖業乃至海洋養殖業應對病害時的思維方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解決傳統産業的頑固問題時,能夠創造出新的方法,而由此也能夠看出,新一代資訊技術既能幫助傳統産業實作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開展營運,更能夠結合其他技術,解決傳統産業中的特定生産問題,這顯示出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對傳統産業所存在的空前的滲透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