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做技術 PM 這麼難?

項目管理是商業組織的常态,越是目标性強的組織越需要項目經理。從中高層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通過項目經理能打破部門牆,快速組織内部資源,是拿到管理者設定的階段性結果最直接的方式。因為“項目”就是為傳遞一個獨特的産品或服務所做的臨時性努力。

每一個專業的PM都清楚,項目的目的就是為了“結束”。Kick Off一個項目的目的是為了Close這個項目,進入一個項目的目的是為了退出這個項目。是以PM一開始就是要深刻了解這個項目的目标,以及如何才算是完成了這個目标,以便“結束”和“退出”。這種以始為終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是組織在追求階段性結果更要經常采用的手段。反過來講,一些BU或部門在PM的任命機制和退出條件上在一開始就沒有想清楚,以至于PM最終在述職的時候也無法說清楚到底為了什麼結果負責?這更多是BU或部門負責人在目标指向性不足的展現。

為什麼做技術 PM 這麼難?

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情,PM對項目整體運作效率及結果起着最關鍵的作用。大量的調查及研究結果表明,大中型項目中有20%-30%的時間是用在了各種溝通中,在一些官僚化的組織,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40%。這裡所說的溝通,包括各種計劃、評審、讨論、彙報以及總結等。每一個環節的“有效組織、識别風險、解決沖突、達成共識、鼓舞士氣”無一不依賴于PM的專業能力。

PM的個人能力在項目的運作效率和最終取得的結果上至關重要。我看到很多技術面試官對PM的綜述就是“溝通協同能力強”,希望能橫向地跟自己以及周邊的技術Leader做比較,PM們承擔了很多主管本應該承擔的職責。且PM們Leader的是一個虛拟團隊,這個虛拟團隊中還通常有各種不同風格的“老闆”,這比主管們帶領一個實體團隊來實作一個項目目标要更難。

PM專業的表現背後需要很多專項能力的積累。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有效組織、識别風險、解決沖突、達成共識、鼓舞士氣”等,這背後需要很多專項能力的積累。

為什麼做技術 PM 這麼難?

如“識别風險”,如果是方案風險,那這背後需要很強的“技術、業務了解力”,甚至是浸淫某個行業之後的經驗判斷;如果是組織風險,那這背後是對“幹系人識别及管理”或“工作分解結構”的深入分析能力;再如“達成共識”,這個不是簡單地勸大家各退一步:你出價10HC,他要加20HC,最終在15HC達成共識。這樣看似是“共識”,其實可能是“共輸”。而真正“達成共識”的背後需要PM善于利用“First Thinking Principe”,懂得了解問題背後的問題,應用強悍的談判能力去取得的“多赢”。相對于雙11、618等項目,更難的是内部組織變革或者有争議的項目,後者更能展現PM們的專項能力積累。

PM模式也帶來一些運作弊端需要管理層補位的。如在一些大公司,大型項目在成本意識上是比較淡薄的。這些項目因為大老闆的重視,反而對PM在組織資源方面的能力要求低了。也正是因為這類項目沒有單獨的成本估算,PM們為了項目最終“成功”,能多找到資源就多投入。

再譬如,關于項目過程和結果的營運,有各種海報、各種郵件的項目未必是真的大項目和好項目。這裡需要作為管理層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适當的補位。另外不得不說,PM最終所做的事情和能力在很多時候講出來的、寫出來的,好像誰都能做。其實有很多具體過程中的膠着,很難抽象到兩三千個字去表述。就像公司内部很多人(幾乎任何崗位都有)自我調侃說“轉行去做PD,不行就做HRG”。其實無論是PD還是HRG都是非常需要專業能力的。目前的轉崗亂象正是對這個崗位的專業能力,識别、把控不足。

最後想對PM們說,PM是強專業,也是強需求,有的是大家認識不足,需要我們共同去發出聲音。我們一起努力。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8-29

本文作者:伊郎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技術瑣話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