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裕如何以步兵破南燕騎兵?又如何以2700步兵破北魏3萬騎兵

一、遊牧民族的騎兵對農耕民族的步兵有優勢,也有弱點

隋唐以前,北方遊牧民族曾有過兩次大規模的興起。

劉裕如何以步兵破南燕騎兵?又如何以2700步兵破北魏3萬騎兵

第一次興起是在東西兩漢,這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是舉世聞名的匈奴。善于騎射的匈奴曾一度将挾戰勝楚霸王項羽餘威的劉邦圍困于大同的北登,使得雄才大略的漢高祖劉邦幾乎丢命,之後一直到文景時期,漢朝都處在匈奴騎兵的陰霾之下。

原因很簡單,因為遊牧的匈奴騎兵比農耕的漢朝步兵有極大優勢。

最終漢朝能夠戰勝匈奴,除了大批飼養戰馬,裝備騎兵外,還得益于漢朝先進的科技。漢朝先進的鐵刀、鐵箭、鐵弩,相比匈奴的青銅武器具有無以倫比的優勢,馬匹和鐵刀成了漢朝戰勝匈奴的兩件法寶。

北方遊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規模興起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中原農耕民族相比遊牧民族已經沒有了武器方面的優勢,不僅沒有優勢,甚至在軍國一體化的遊牧民族面前還居于弱勢。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由于嚴酷的軍國統治,使得武器制造成為當時各國之冠。

以步兵為主,又失去了技術優勢的農耕民族,在遊牧民族的騎兵面前無法抵擋,隻能不斷後退,期間得以以江淮為界,形成東晉南北朝。當掌握騎兵的北朝獲得了艦船技術之後,最終還是以強大的騎兵滅了南朝。

劉裕如何以步兵破南燕騎兵?又如何以2700步兵破北魏3萬騎兵

雖然農耕民族的步兵對遊牧民族的騎兵有先天的弱勢,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卻還是出現了南朝對北方的數次北伐。其原因,是遊牧民族雖然有強大的騎兵,卻也有非常明顯的弱點,而這些弱點一旦被南朝英雄抓住,就成了南朝步兵的機會。

遊牧騎兵的弱點有兩個,一是人數少;二是比較散漫。人數少就使得遊牧民族會盡量避免硬碰硬的近戰;而散漫就缺乏組織紀律性,也就無法組織複雜的戰陣配合。如此,就使得千百年來,遊牧民族的騎兵戰術一成不變:

即先以弓箭進行遠端打擊,将對手以遠端消滅,并引誘對手追擊,使得對手脫離戰陣或者大部隊,再分别予以圍殲。

這樣的戰術,從戰國時期一直到清末,都沒有改變。而東晉南北朝時期,劉裕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弱點,進而進行了戰績輝煌的北伐。

劉裕以農耕步兵,滅遊牧騎兵的南燕和後秦,又大勝北魏,他是如何做到的?

二、劉裕步兵滅南燕騎兵戰術

公元410年,劉裕北伐南燕。南燕主慕容超聽說劉裕來伐卻不以為然,因為他根深蒂固地認為,他的騎兵一出,劉裕就會敗得很慘。

劉裕如何以步兵破南燕騎兵?又如何以2700步兵破北魏3萬騎兵

南燕主慕容超知道他的騎兵優勢,劉裕當然也知道。也因為如此,氣吞萬裡如虎的劉裕不會打無把握的仗。由于南方步兵在刀箭弓弩方面對遊牧騎兵并不占優勢,又為了抵消遊牧民族騎兵的優勢,劉裕采用了戰車。

擋在劉裕面前的,是燕軍的4萬精銳步騎,另外還有1萬燕軍精銳在後方的臨朐(今濰坊附近)。

面對燕軍以騎兵為主的4萬步騎,劉裕安排了4千輛戰車布置在步兵的左右兩翼,戰車外側挂着布幔,用于阻擋箭矢,駕車人身邊有手持長槊的士兵護衛,防止燕軍騎兵的白刃攻擊,戰車的行進速度慢但是嚴整,在一定的路線上和步兵互相配合。

燕軍先以萬餘鐵騎發起了前後兩個馬隊的沖擊,燕軍戰馬帶有铠甲,氣勢洶洶又勢不可擋。可是劉裕晉軍由于有車陣在兩翼,饒是燕軍騎兵如鐵牆一般,也無法突進陣内給劉裕晉軍以殺傷。劉裕的步兵也無法殲滅燕軍騎兵。雙方呈膠着狀态。

劉裕如何以步兵破南燕騎兵?又如何以2700步兵破北魏3萬騎兵

雙方膠着對燕軍不利,因為燕軍人少,精銳主力都被拖住後,後方臨朐隻有1萬燕軍,在晉軍面前就顯得非常空虛。乘燕軍主力被牢牢拖住之計,劉裕第二支軍突襲臨朐,将燕軍打得大敗,奠定了滅南燕的基礎。

三、2700步兵大勝30000騎兵

公元417年,劉裕滅了南燕後,開始了滅後秦的北伐。

劉裕滅後秦的主力是水軍,是以必然要經過北魏的一段黃河河道,為此,劉裕拿下了北魏黃河以南的幾個縣。

對北魏來說,被劉裕占領了黃河南岸的幾個縣,就等于失去了黃河以南的緩沖,這是不能容忍的,再加之後秦的求救,就使得北魏必然要和劉裕兵戎相見。

于是,北魏的10萬步騎布置在了黃河北岸。

劉裕主力乘着艦船從泗水進入黃河後,由于不斷受到北魏軍隊的騷擾,是以劉裕決定打退北魏軍。劉裕的戰術又是以車陣對付騎兵。

劉裕如何以步兵破南燕騎兵?又如何以2700步兵破北魏3萬騎兵

劉裕派首批晉軍700人,車輛100輛登岸,這700晉軍将車輛臨河形成一個半圓形,也就是倒U型。倒U型的兩端臨河,頂端距離河岸大約100步,這樣的半圓形或者倒U型陣就是著名的“

卻月陣

”,每輛車旁配置7人。首批700晉軍将“

”布置完成後,樹立一面白毦。白毦是用白色羽毛做的旗幟。

當晉軍在布陣的時候,北魏軍不明白他們做什麼,是以一動不動,都在看稀罕。

在黃河艦船上的晉軍見北岸豎起白毦,立刻又派了第二批2000人登岸,這2000人會合首批登岸的700人,平均配置到700輛車上,每輛車27人,配一張大弩,并在車轅上樹立起大盾牌。如此,就形成了一個猶如鋼鐵城牆一般的車陣。

晉軍的車陣布置好之後,北魏軍才看明白,于是3萬北魏騎兵立刻發起攻擊,當北魏騎兵向晉軍車陣沖來時,晉軍以各種弓弩射擊。當北魏騎兵攻到近前時,被車陣大盾牌擋住了沖擊的腳步。由于騎兵的特長是野戰,并不适合攻擊車陣,于是北魏騎兵放棄馬匹,下馬攻擊。

劉裕如何以步兵破南燕騎兵?又如何以2700步兵破北魏3萬騎兵

以步兵對步兵,北魏對晉軍就沒有了優勢,再加之還要攻擊晉軍設立的車陣,北魏軍就舍己所長成了弱勢。北魏軍沖到車陣前搭起人梯試圖爬上盾牌。晉軍将長槊截短為3、4尺,架在各盾牌的縫隙中,用大錘錘擊,像釘釘子一樣刺盾牌外面的北魏軍,往往一錘下去就可以刺穿3-4名北魏軍士兵,結果北魏軍不得不潰敗,晉軍乘勝追擊,終于大敗北魏軍。

劉裕此戰,創造了南朝步兵對北朝騎兵作戰大勝的經典戰例。

四、武器是勝利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因素

車陣是劉裕以步兵戰勝騎兵的強有力戰術。

可是,正如武器是戰争勝利的一方面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一樣。劉裕的車陣能戰勝北魏騎兵,還因為他本人雄才大略,軍隊士氣旺盛,還有北府兵官兵的高超素質。

劉裕如何以步兵破南燕騎兵?又如何以2700步兵破北魏3萬騎兵

到了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同樣也進行了北伐,也同樣以車陣對付北魏騎兵,結果卻與劉裕迥異。

因為劉義隆的軍隊士氣不高,缺乏訓練,素質低下,也缺乏必勝的信心,戰術執行力比劉裕差得很遠,而北魏軍隊在太武帝拓跋焘的上司下,已經統一了北方,士氣旺盛,上下一心,軍隊戰鬥力到了鼎盛。

南朝以同樣的車陣對北朝同樣的騎兵,武器并沒有差別,可是人已經今非昔比,就有了相反的結果。南朝劉義隆的車陣不僅沒有戰勝拓跋焘的北魏騎兵,最終還被北魏騎兵長驅直入到了建康城下的瓜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