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感覺中國身處2122年”

新年伊始,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号就帶來一組精美的圖像,其中一張環繞器與火星的“自拍照”,更是引起國内外航天愛好者們的驚歎和稱贊。

茫茫宇宙之中,是哪隻無形之手拍下了這張壯美合影?

微信公衆号“上海航天”1月4日發文介紹說,航天八院803所設計了一套由多個分離測量傳感器組成的監測系統,通過将這些“小家夥”們抛離的方式完成探測器深空“自拍”。這已經是天問一号的第二次自拍。2020年國慶期間,天問一号在奔火途中,也通過“自拍”的方式,為祖國送上的生日祝福。

海外的航天愛好者對此驚歎不已。常年關注中國航天的芬蘭記者安德魯·瓊斯(Adrew Jones)撰文稱,這是天問一号新年帶來的“巨大驚喜”。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佩德羅·萊昂(Pedro León)則感歎:“感覺中國身處2122年。”

2021年,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祝融号首次在火星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羲和号推動我國進入“探日時代”......中國航天交出了一份滿分答卷。2022年,中國航天将完成空間站的建造。而天問二号、火星取樣乃至木星探測都已經在下一步的計劃之中。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感覺中國身處2122年”

環繞器和火星的“自拍照” 中國航天圖

“中國活在2122年”

上海航天1月4日發文詳細介紹了天問一号環繞器“自拍照”的原理。原來,早在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工程立項之初,研制團隊就在思考如何做好火星探測器在軌工作狀态的可視化監測。

距離地球近4億公裡外的火星并沒有其他“遊客”可以幫忙拍照,如果用自拍的方式也沒有那麼簡單,由于環繞器自身個頭太大,需要一支長達15米的自拍杆才能實作全身照自拍,不僅資源消耗大,還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為此,八院火星環繞器工程測量分系統團隊提出了“分離式監測方案”,設計了一套由多個分離測量傳感器組成的監測系統,通過将這些“小家夥”們抛離的方式完成探測器深空“自拍”。

10月1日國慶期間,國家航天局釋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号探測器飛行圖像,圖上的五星紅旗呈現出鮮豔的中國紅。這是天問一号探測器運用這一技術,首次進行的深空“自拍”。

而這一次,分離測量傳感器在地面控制下再次實施分離監測任務, 在慢慢遠離的過程中利用自身兩側安裝的兩個廣角鏡頭,每秒拍攝一張圖像,通過wifi傳輸的方式将圖像傳回天問一号探測器,最終将北極冰蓋、環繞器局部特寫及環繞器與火星合影的畫面呈現出來。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感覺中國身處2122年”

簡單地說,就是扔出去一個小相機,拍的照片用wifi傳回來~

分離測量傳感器的研制過程中,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點很多。八院803所産品首席鄭循江介紹,分離測量傳感器是按照監視相機小衛星化理念設計的産品,需要在1kg的總品質内實作鎖定解鎖、分離釋放,分離後自供電、自動拍照、wifi通訊等功能,給研制過程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而在wifi通信上,為了驗證在高、低溫情況下通訊實際情況,團隊成員多次對産品進行大範圍溫度适應性測試,并對關鍵信号進行測量分析,拿到了實際溫度沖擊變化情況下的電路狀态資料。随後,團隊對相關電路進行了多輪疊代改進,并對軟體協定進行不斷地修改完善,最終實作了分離後飄飛過程的穩定wifi資料傳輸。

克服了種種難題後,研制團隊最終交出了這份答卷。

除了“自拍照”外,天問一号本次傳回的圖像還環繞器局部特寫、火星北極冰蓋及“祝融号”火星車拍攝火面地貌等内容。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感覺中國身處2122年”

火星北極冰蓋

這組圖一出,在國内外的航天愛好者中引起不小的轟動。常年關注中國航天的美國Space.com專欄作家安德魯·瓊斯撰寫長文,稱贊了天問一号的這一壯舉。

文章開篇寫道:“中國的天問一号火星探測器在新年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驚喜,它的一個小相機從環繞器上飛出來,為這顆紅色星球拍攝了令人驚歎的新照片。”

随後,瓊斯在文章中介紹了“自拍照”的原理,還援引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稱,這組照片展示了環繞器狀态良好。“應該說目前環繞器環繞火星飛行的狀态非常好。(圖檔中)可以看到環繞器環繞火星飛行的一個工作狀态,可以清晰看到太陽翼、定向天線,也能看到一些在軌展開的天線機構。”

他還介紹說,這些照片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強烈關注,包括其他航天局中參與火星攝影的工程師們。

行星科學博士亞馬拉·格拉普斯(Amara Graps)在推特上說,她原以為這張照片是PS過的,但其實不是。這是由環繞器放出來的小照相機拍的。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感覺中國身處2122年”

另一名航天界記者托比·李(Toby Li)介紹了一通原理後感歎:“這是多麼好的方式來圓滿完成2021年啊,大家新年快樂!”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感覺中國身處2122年”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佩德羅·萊昂說:“這是一張印象深刻的照片!由環繞器放出來的小傳感器拍攝。中國身處2122年。”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感覺中國身處2122年”

下一步,中國航天怎麼走?

“天問”“祝融”到訪火星,嫦娥五号月球樣品精彩亮相,“天和”“神舟”“天舟”組成中國自己的太空家園,“羲和号”邁出中國太陽探測新步伐……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發射次數首次突破50次,再創新高,居世界第一。

央視新聞記者1月5日從航天科技集團了解到,今年集團公司計劃安排40次以上航天發射任務,包括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其中兩次貨運飛船、兩次神舟飛船和實驗艙Ⅰ、實驗艙Ⅱ發射。在2022年,中國空間站将全面建成。此外,還将完成長征六号甲運載火箭首飛等多個重點型号的發射,開展一系列戰略戰術武器重要飛行試驗和批産傳遞等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去年12月27日,用“振奮人心”一詞點評了中國2021年載人航天事業。周建平對2022年充滿期待,他表示,明年将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建造;神舟十三号乘組傳回後,還将繼續發射貨運飛船、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以及中國空間站首個實驗艙等。

“首個實驗艙叫問天,第二個實驗艙叫做夢天,完成和核心艙的對接,形成空間站的三艙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建造。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也是中國航天的裡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火星探測任務總工程師張榮橋則在接受CGTN采訪時提到,天問二号、火星取樣、木星探測都已在計劃中。“我們的天問二号兩年前就已經開始(先期研究),關鍵技術都已經得到解決。我們要實作從近地小行星,取樣傳回,同時還要到主帶去,進行小行星的環繞探測。”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感覺中國身處2122年”

張榮橋接受采訪

他介紹說:“再之後,還有火星上取樣傳回,這項任務難度更大,目前全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從火星上取樣回來,我們有了計劃,有了信心。還有,(計劃)對木星及其衛星探測。包括火星取樣和木星探測,我們還是這個态度,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全世界的同行共同努力,來探索我們的星辰大海。”

來源:觀察者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