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統治年間,國力強盛,秦國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逐漸在六國之中脫穎而出,軍隊戰鬥力日益強盛,戰國後期兵強馬壯,采取“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結束亂世。
最終秦朝成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王朝,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根本,就在秦始皇展望前景的時候,僅僅經曆二世,強大的秦國轟然倒塌,有些讓人猝不及防,千古一帝秦始皇暴斃而亡之後,他親手建立的王朝也随之陷入泥濘。
曆史上對于秦朝覆滅有詳細記載,不過兩千多年前發生的事情讓大秦的消亡蒙上了神秘色彩,究竟誰什麼原因動搖了王朝的根基,又是誰的責任呢?
東漢時期,史學家們一緻将秦朝滅亡歸咎于一則預言之上,這個神秘的預言又是什麼呢?
建國之後,秦始皇開始追求長生,是以一大批方士得到賞識,當時有位名叫盧生的方士,前去東方尋找神藥,傳回途中得到了一本《錄圖書》,上面記述了許多預言,其中有一處赫然寫道“亡秦者胡也”,這種大逆不道的言論沒人敢私自傳播,然而秦朝的覆滅卻恰恰驗證了這則預言。

這裡所說的“胡”,現在看來最符合的便是胡亥,是以在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之下,史學家們将王朝的滅亡歸咎于胡亥身上,事實真的是這樣嘛?翻開那段塵封已久的曆史,能清楚地發現亡秦者實際上是子嬰。
關于子嬰的記載其實并不多,在秦始皇死後才第一次出現,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暴病身亡,之後趙高串通李斯封鎖消息,并且私自僞造聖旨,逼死公子扶蘇,擁護胡亥上位。
為了更好地控制整個王朝,趙高還想設計賜死蒙恬,不過遭到子嬰阻攔,子嬰認為蒙恬威望極高,處死他會遭到更大的反對,勢必會造成邊界動蕩,然而昏庸的胡亥卻絲毫不聽,執意要除掉蒙恬。
在趙高等人的煽動之下,胡亥開始對秦始皇時期的衆多臣子進行大清洗,隻有子嬰躲過了禍患,後來趙高決定從幕後走向前台,殺死胡亥自立為帝,不過卻遭到了群臣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隻能把子嬰來出來,趙高非常清楚,子嬰不會像胡亥那樣聽話。
是以,趙高留了一個心眼,他宣稱此時六國餘孽并沒有完全清除,是以子嬰稱帝不合适,隻能稱為“秦王”,實際上是為了自己日後上位鋪路,這個打算早已被子嬰識破,他知曉趙高是一個陰謀家,自己決不能走向胡亥的老路。
子嬰一直在找機會除掉趙高,不過宮内幾乎全部都是趙高的走狗,自身都難保更别說殺死趙高了,隻能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之下等待時機。
同年九月,子嬰齋戒完畢,接過了玉玺,而後決定參拜祖先,子嬰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他找來自己的兒子和親信,幾個人密謀說道:“趙高本就想自立為帝,隻不過是怕大臣們誅殺他,這才假意讓位給我,我知道他已經和楚國結盟,趙高一定會對我下手,與其這樣還不如先發制人,祭拜時我推脫不去,他必然會來找我,到時候我們一起将他拿下。”
計劃準備完畢之後,幾個人就開始等着趙高登門,趙高知道子嬰得病之後,多次派人來請沒有結果,隻能自己親自動身前往,正好中了子嬰的計謀,等候多時的韓談帶人殺出,誅殺趙高,随後子嬰系數趙高罪狀,夷其三族。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子嬰誅殺趙高的場景在千餘年後的大明王朝也曾上演。
崇祯除掉魏忠賢卻依舊沒有阻擋明朝滅亡,子嬰殺掉趙高,同樣挽救不了岌岌可危的大秦,曆史就是這樣,在不斷的演變當中推陳出新,趙高死後不久之後,劉邦和項羽已經兵臨城下,子嬰不甘心就這樣亡國,組織僅有的兵力頑強抵抗。
然而他還是低估了劉邦軍隊的勢力,在張良等人的計謀之下,一方面劉邦用重金收買守城大将,另一方面派人從背後襲擊,輕而易舉的擊潰了秦國殘餘勢力,漢軍勢不可擋,一路北上,在藍田南部再次大敗秦軍。
占領秦地之後,劉邦下令士兵不得騷擾百姓,不得搶奪财物,得到了百姓支援藍田一戰預示着秦軍最後一支主力軍覆滅,鹹陽近在咫尺,此時的子嬰卻已經沒有再打下去的信心了。
公元前206年,劉邦屯兵灞上,鹹陽城就在不遠處,若是劉邦一聲令下,整個鹹陽将會陷入一片戰火當中,子嬰隻能選擇投降,同時下诏給各地秦國士兵,放棄抵抗,歸順劉邦。
子嬰孤身一人帶着傳國玉玺站在城門之上,靜待劉邦的到來,不可一世的大秦終于宣告覆滅,而這一天距離子嬰登上王位僅僅隻有四十六天。
子嬰的投降讓鹹陽城内的百姓免于戰火,如何處置他卻在漢軍當中引發巨大争議,以樊哙為首的武将認為,子嬰是在“助纣為虐”,應當斬首,不過劉邦不這麼想,他認為子嬰投降讓漢軍不費一兵一卒就進駐鹹陽,理應寬容,這樣才能顯示漢軍的胸襟。
随後劉邦下令将子嬰關押起來,雖然在心裡并沒有想殺死子嬰,不過亂世當中子嬰終究丢了命。
劉邦占領鹹陽之後的一個月,項羽就來了,前去接應的曹無傷謊稱劉邦在城中城中稱王,已經和子嬰聯手準備對付項羽,項羽聽聞之後勃然大怒,設下鴻門宴,卻因為優柔寡斷錯失先機。
鴻門宴之後,劉邦遠走,項羽接管城中事務,因為多位親人都死在秦軍手下,他指令捉拿秦始皇後代,處死子嬰,放縱士兵燒殺搶掠,臨走以前放火焚燒,整整三月不熄。
子嬰無疑是這場争鬥中最無能為力的人,他幾乎沒有什麼作為,也正是因為如此,史學家認為秦王朝的覆滅與其無關,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後世許多專家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他們認為子嬰對秦朝滅亡應該承擔重大責任。
現在看來,當時的子嬰并非隻有投降這一條路,他完全可以放棄鹹陽,整合兵力推手隴西地區,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完全有抵抗的餘地,隻是子嬰看到來勢洶洶的漢軍,心裡懼怕,沒有看清真正的局勢,導緻秦朝驟然滅亡。
其實,秦軍屢次戰敗也與子嬰有關,沒有做出最好的謀劃,當初子嬰繼承秦王位子時,反對秦國的起義勢力大緻已經劃分為八分部分,其中多數是先前六國貴族,他們趁亂加入到起義隊伍中,目的隻是為了恢複故土,而以劉邦為首的新型集團則是為了割據稱王。
整個聯盟看似牢不可破,實際上各懷鬼胎,等到形勢明朗之後,其内部必定會混亂不斷,此時子嬰完全可以在隴西休養生息,依靠地勢打持久戰,等到他們爆發内鬥的時候,伺機奪取中原。
不過,子嬰沒有遠見,出兵藍田讓他灰心喪氣,秦王朝最後一支精銳死傷殆盡,将秦王朝複興的希望完全打破,不過放棄鹹陽,選擇退守也不失為一個好對策,至少比起投降來說結果要更好。
這個觀點得到了許多史學家的支援,西漢賈誼更是直說秦朝滅亡歸根結底就是子嬰能力不足所緻。
史料記載,秦國國君陵墓多存在鹹陽、骊山附近,秦皇陵西側墓葬群于2003年現世,其中的一座大墓據推測就是秦國末代君王子嬰的長眠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