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劍氣縱橫三萬裡,一劍光寒十九州。”“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本本精彩絕倫的武俠小說描幕着一個又一個起伏跌宕的故事,在世人眼前呈現出全然不同的另一世界。

而故事當中一個個有血有肉豪情幹雲的角色令人心神往之,是以才有小時候拎上一柄木刀木劍漫山遍野的撒歡,“蹂躏”那些花花草草。

關于武俠小說,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那些故事當中的大俠在一餐酒足飯飽之後,随手抛在桌上一把銀子,而後潇灑提劍轉身便走,留下一句“不用找了!”店小二匆匆上前看也不看便将銀子一把揣入懷中高聲道,“客官慢走。”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古代吃飯

難道古人吃完飯就是直接放下銀子,不問這一餐酒水美食到底用去多少銀子,而店小二也不數錢,就此随意給點就好?

當然并非如此,這一幕隻存在于小說以及影視之中,畢竟一篇故事的時間跨度很大而且還要掌握好節奏,在有限的空間内填充上更多的實質性内容,使得劇情更加飽滿,是以一些繁瑣的過程難免會有所簡化。

同時古人吃飯用銀子結賬不僅沒有那麼随意,而且頗為繁瑣。

如果在小說抑或是影視劇當中長篇贅述的話難免會令人心生厭倦,而省去這一麻煩的同時更能呈現一種大俠的潇灑與不拘小節,另外還能讓看客平添一種頗為向往的代入感,何樂而不為呢?

是以大可不必糾結于這一現象,隻是故事當中一種常見的描幕手法而已。而實際上古人無論吃飯還是其餘花錢的地方,如果使用銀子結賬的話是頗為麻煩不便的。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古代貨币制度

中國古代貨币作為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貨币之一源遠流長,迄今為止已然曆經三四千年的發展,形成了極具東方色彩的中國貨币體系,各個朝代的貨币制度也很不一緻。

即使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也有種種變化和差別,叙述起來不勝枚舉。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全國統一的貨币形成于秦國一統之初。

在此之前因為國家衆多的緣故,各式各樣的貨币雜亂無章,使得不同貨币難以用作日常用度,而秦國一統六國之後貨币才得以統一,人不人之間的交易也是以更為便捷。

而作為古代三大基礎貨币之一,銀子的使用始于漢代盛行于明清兩代。

關于古代的影視劇與小說當中也時常出現一種混肴視聽令人疑惑的荒誕景象,一兩白銀用來買兩個饅頭一碗面條,一位富家子弟花前月下一夜用去銀子幾十萬兩眼也不眨……諸如此類層出不窮。

例如清朝時期5兩銀子便抵上一個貧民一年的花銷,倘若一家四口人加起來則需要二十餘兩。

然而實質上這些貧農一年的收入不過就在20兩左右,這還是建立在自家田地的基礎上。若是租地,便隻有8兩,9兩左右,難以糊口。

若是以銀子直接進行交易,根本難以實作。

而金銀銅闆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一兩銀子一般相當于一貫銅錢即一千文,一兩黃金則相當于10兩白銀,不過也會因朝代不同随着物價增減而發生變化。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銀價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生活離不開利之一字,自然也離不開貨币。

不同朝代銀兩的價值也都有所不同,是以現在一般推算任何一種貨币的價值都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計算,對中國人而言千年不變的流通商品就是大米。

是以對于各類貨币的價值計算時常以和平年間的米價作為推算的一項重要依據。

當然米價也會随着當年的收成狀況上下波動,因而作為推算标準并不能做到準确無誤。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例如唐代貞觀年間物資富庶,一鬥米隻需要5文錢,一貫銅錢折一兩銀子可以買上200鬥米即20石米。當時一石為59公斤,即一兩銀子相當于118公斤大米。

而到了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隻能買兩石米,當時一石為94公斤,即一兩銀子隻能買188公斤大米。

是以,在無論哪一個朝代,一兩銀子的數目以及價值雖然有所波動但價值皆非一餐一飯可以用盡的。

銀價最為混亂的時期還要當數宋朝,因為宋朝“錢法”很亂,有銅錢、鐵錢還有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況,錢的大小不一、成分不一、價值多變,“随時立制”,非常混亂。

而且當時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導緻銀價不斷上漲。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至于之後到了明朝銀子的價值急劇下跌,也是有一定的曆史原因的。

自明代鄭和下西洋開始,我國打開了世界貿易以及與歐美國家貿易的開端。

在當時單論物資豐饒,西歐美洲國家根本無法與明朝政府匹敵,但明朝擁有貨币價值的金銀,對于他們而言不過隻是普通的礦石。

是以以往,大批的金銀湧入導緻明政府經濟崩潰,百姓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大批的物資被西方國家卷走,以至于物價飛速上漲。

屆時金銀開始成為一大流通貨币,畢竟任何物品的價值取決于它的稀缺程度,是以随着金銀總量的提高,銀子貶值在所難免。

之後,到了清朝,割地賠款令人齒寒而且數目極大,動辄就是數以億計,正是明朝時流入的大量白銀,但也沒有經得起清朝末期的大肆揮霍,彼時一兩銀子就相當于三千銅闆。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支付流程

明清之前的日常生活交易多是以銅币為主,那時候金銀尚且沒有成為流通貨币。

即便是到了明清時期,金銀用于日常交易也是少數,畢竟一餐飯,一壺水不過幾十個銅闆,如此就用銀子來交易的話就像是現在買一件幾毛錢的東西掏出一張百元大鈔一般,而且要更為麻煩。

因為銀子也有好壞之分,即紋銀與底銀。古代以銀子進行小額支付時也普遍用的是碎銀子,紋銀多是用于大額支付。相較之下碎銀相當于零花錢。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而碎銀的使用也特别的麻煩,因為碎銀并沒有固定的價值,而且形狀不一,大小各異,作為貨币使用的時候還要上稱,而後根據重量以及成色進行估價,極其浪費時間與精力。

同時又因為銀子的價值頗高,稱量的時候還需要極其精确,不能有絲毫差錯。

而且古代也存在假币現象,譬如在銀子當中摻雜其它譬如錫,鉛之類的不易發覺的金屬,一旦店家察覺不對還要先報官,而後到鑒定機構驗明。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總而言之其中的麻煩程度超乎想象,無論買賣雙方為了避免都會盡量選擇用銅闆來進行買賣。

至于小說與影視作品當中的随手放下銀子扭頭就走,店小二也不加查驗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縱然買主慷慨大方,小二也要多看上幾眼查驗一番,不敢稍有差池。

縱觀古今,貨币的使用是非常嚴謹的,畢竟經濟決定着人民的生活,而百姓的生活決定着時局的動蕩與否。細數多少朝代便是因經濟崩盤繼而導緻民怨四起,走向覆滅。

是以大可不必憧憬那種吃完飯随手抛下銀子潇灑轉身的荒誕劇情,相較以往我國現行的貨币制度是非常完善的。

當然,如果想要感受一番那種豪邁姿态,大可以在買賣時嘗試一下,隻要錢給夠扯開嗓子說聲“不用找了”也無可厚非,可要是沒給夠的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