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封建曆史上,一共出現了493位皇帝,但是能夠稱之為“千古一帝”的卻隻有人,他便是秦始皇嬴政了。原因無他,因為他本身就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的大業,他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是以以三皇中的“皇”、五帝中的“帝”構成了“皇帝”的稱号。

秦始皇稱帝後還幹了很多的時期,甚至可以說很多人的事情都是秦始皇在稱帝之後幹的,比較正面的有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以及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等等。
負面的就有所謂的“焚書坑儒”,《史記·卷121·儒林列傳》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是以秦始皇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暴君”。
比較具有争議性的就是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了,這四大工程分别是阿房宮、萬裡長城、秦直道、秦始皇陵。
這四大工程中萬裡長城、秦直道是軍事工程,雖然耗費了巨大的勞力和财力但卻在中國曆史上的發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都是“功在千秋”的事情。而阿房宮純粹是秦始皇為了個人享樂建造的,後來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
這最後要說的就是秦始皇陵了,這座皇陵是秦始皇的陵寝,如今也是中國文化的隗寶。比如說曾在1973年震驚世界的兵馬俑就是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如今已為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那麼為何秦始皇陵的主體地宮卻不發掘呢?
原來在秦始皇的陵墓中專家探測到其中有着“海量”的水銀,預估有100噸左右,這是什麼概念?至少要要116噸丹砂提煉而成,這些水銀的由來一直都是一個謎,《史記》中記載,在巴蜀有一個寡婦,他們家世代開辦汞礦,他們家的“公館汞礦”是一座長達百餘裡的特大汞銻礦床,但數十年的開采的水銀也隻夠秦陵很小一部分的使用。是以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幾乎是采集了當時能采集的所有量。
除了量大之外,領面還精心設計了機械攪動着水銀,使其奔流不息,讓墓内彌漫着高濃度的汞蒸氣以保持秦始皇屍身的長久不腐,這一點《史記》也有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我們知道水銀是有劇毒的,上百噸的水銀在墓中翻湧迸發高濃度的汞蒸氣,導緻附近土壤中的汞含量超标,是以附近的老百姓都不敢去采摘附近的植物。與此同時專家們便曾采摘過生長在秦始皇陵的石榴化驗,果然顯示其中的汞含量超标。
是以為了保護公共環境,同時也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在秦始皇陵旅遊的遊客千萬不要貿然采摘附近的果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