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開國元勳中,三個謀士能頂一個諸葛亮,哪幾位堪稱五虎上将?

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這是一句根據演義小說來的俗語,但是正史中的劉基劉伯溫,卻是個一本正經的飽學鴻儒,是不搞什麼打卦算命之類的旁門左道的。要是真比曆史貢獻,劉伯溫無疑要遠勝諸葛亮,因為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出謀劃策,打下了江山,恢複了漢官威儀,而諸葛亮鞠躬盡瘁勞碌半生,基本把季漢家底打空了,也沒有恢複大漢江山。

可是反過來說,劉伯溫在大明朝廷的地位卻又遠不如諸葛亮:諸葛亮是大漢丞相兼司隸校尉、領益州牧、武鄉侯,而劉伯溫卻隻是禦史中丞、誠意伯,每天戰戰兢兢過日子,最後死得不明不白——據說是朱元璋放任胡惟庸,把劉伯溫毒死了。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大明開國元勳中,三位謀士的謀略和地位相加,可以跟諸葛亮相提并論,同時,大明也不缺乏名将勇将甚至帥才,要從大明開國将帥中評選出五虎上将,還真有些難度——武勇和功績超過季漢五虎上将、可以入選的人太多了。

大明開國元勳中,三個謀士能頂一個諸葛亮,哪幾位堪稱五虎上将?

朱元璋身邊三位重要謀士,是否勝過諸葛亮一籌?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學士朱升這短短九個字,在曆史程序中的作用,卻不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和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小。

也正是靠着這九個字,朱元璋穩紮穩打,小步快走,在不引起元朝過度重視的情況下悶聲發大财。積攢夠足夠的資本後,朱元璋亮出寶劍,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然後在與元軍的角逐中最終勝出,建立了“遠邁漢唐”的大明帝國。

朱升替朱元璋制定了戰略方針,這個方針是需要有人執行的,這時候就看出李善長的作用了:“善長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娴于辭命。太祖有所招納,辄令為書。前後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饷無乏。”

讀者諸君看《明史》對李善長的評語很眼熟吧?眼熟就對了,因為《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語,就跟這段話差不多,隻不過李善長的作用好像更大一些。

大明開國元勳中,三個謀士能頂一個諸葛亮,哪幾位堪稱五虎上将?

如果說誰是大明帝國的蕭何,那麼這個人不是劉伯溫,而是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南韓公李善長。

劉伯溫的作用,似乎更像陳平——比張良好像稍微遜色一些,因為張良跟主公的關系更密切,而且結局也更好。

李善長每年的祿米是四千石,劉伯溫隻有二百四十石,那還是因為劉伯溫隻是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跟李善長的地位,差得很遠呢。

劉伯溫的功績就不用提了,這一點讀者諸君知道的更清楚。我們要讨論的話題,是朱升李善長劉伯溫三個人加起來,是不是比諸葛亮更勝一籌?

筆者認為,如果隻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明顯是要落下風。“三個臭裨将,頂一個諸葛亮”,更何況朱升李善長劉伯溫三個人,都是當時頂尖的智者、能人……

大明開國元勳中,三個謀士能頂一個諸葛亮,哪幾位堪稱五虎上将?

徐達常遇春傅友德的武功和戰績,能否勝過關羽張飛和趙雲??

要是評選大明開國五虎上将,有兩個人是不需要争論的,那就是大明名将雙子星徐達常遇春,這兩個人比起關羽張飛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是時稱名将,必推達、遇春。兩人才勇相類,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達尤長于謀略。遇春下城邑不能無誅僇,達所至不擾,即獲壯士與諜,結以恩義,俾為己用。由此多樂附大将軍者。”

劉備稱帝後不設大将軍大司馬一職,那是因為他認為這個位置隻能屬于威震華夏的關羽關雲長,是以馬超隻能當骠騎将軍,張飛隻能做車騎将軍兼司隸校尉,這二位都沒有挂名大司馬。

徐達徐天德“長身高顴,剛毅武勇”,相貌上應該不輸于關羽關雲長,而徐達的功績,那可比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要大的多了。像水淹七軍那樣的殲滅戰,徐達至少打過五次,連一向不怎麼喜歡誇人的朱元璋,也挑不出徐達的毛病:“太祖谕諸将禦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将之體者,莫如大将軍達。”“帝嘗稱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财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将軍一人而已。”

大明開國元勳中,三個謀士能頂一個諸葛亮,哪幾位堪稱五虎上将?

徐達戰功(或許還有人品)比關羽毫不遜色,常遇春則可能比張飛還勇猛:“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沉鸷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

常遇春一生未逢一敗,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其勇悍程度,似乎更在張飛張益德之上。

大明開國五虎上将,徐達常遇春占去了兩個名額,還有一個虎威将軍趙子龍的名分,也隻能加在一個人頭上: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鬥,那是演義小說,傅友德七戰七捷橫掃北元,則是正史記載。

傅友德比趙雲更受重視:“太祖制《平西蜀文》,盛稱友德功為第一”。傅友德的官職爵位也比趙雲高,一開始是食祿一千五百石的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颍川侯,後來更是進位食祿三千石的穎國公。

但是傅友德也比趙雲不幸:趙雲兩次當衆頂撞劉備,劉備不管生不生氣,都不批評趙雲。傅友德想多要點田地(估計是跟王翦學的),但是他忘了朱元璋不是秦始皇,一向比較“節儉”的朱元璋急眼了:“祿賜不薄矣,複侵民利何居?爾不聞公儀休事耶?”

朱元璋逼死了傅友德父子,這事兒做得不漂亮,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國難思良将,又追封傅友德為麗江王,谥号“武靖”。

大明開國元勳中,三個謀士能頂一個諸葛亮,哪幾位堪稱五虎上将?

現在問題來了:大明開國名将如雲,五虎上将剩下的兩個名額給誰?

大明開國,名将如雲,可能随便拉出一個來,就能勝過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和江表十二虎臣,優中選優,這五虎上将剩下的兩個名額給誰呢?咱們按照《明史》給大明武将的排序,有以下幾個人有資格入選: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馮勝、廖永忠、康茂才、丁德興、耿炳文郭英、華雲龍、朱亮祖、周德興、藍玉……至少有二三十位封公封侯的名将,都應該名垂青史。

筆者很為難,估計讀者諸君也頭痛,因為這些名将太優秀了,可能排名末尾的那一個,戰功也不輸于黃忠馬超。

一提起黃忠馬超,咱們忽然來了靈感:找一個最老的和一個人品最差的不就行了嗎?

要說起善始善終的明朝老黃忠,那當然非湯和莫屬:“和長太祖三歲,獨奉限制甚謹,太祖甚悅之。”

朱元璋跟湯和那是真感情,可不像演義小說和某年彎月抹黑的那樣刻薄寡恩,連清朝人修《明史》,也對朱元璋與湯和的發小友誼不吝筆墨:“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興。帝思見之,诏以安車入觐,手拊摩之,與叙裡闬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瓯王,谥襄武。”

大明開國元勳中,三個謀士能頂一個諸葛亮,哪幾位堪稱五虎上将?

馬超在演義裡是個忠臣孝子,在正史中卻是坑死馬騰馬休馬鐵的始作俑者,而且還跟父親的仇人韓遂結成了同盟,并對韓遂表示:“今超棄父,以将軍為父,将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

那麼大明開國之初戰功極大而又人品極差的名将是誰呢?這個讀者諸君都知道,是“長身赪面,饒勇略,有大将才”的太子太傅、涼國公藍玉:“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禦史按問,玉怒,逐禦史。北征還,夜扣喜峰關。關吏不時納,縱兵毀關入。帝聞之不樂。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慚自經死……”

急眼了連自己的關隘都敢打,皇帝的欽差也不放在他眼裡,元朝皇帝的妃子,朱元璋都不好意動,他卻敢動手動腳,讀者諸君請想想看,藍玉是不是有點馬超馬孟起的風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