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之後,南韓大選也正式進入到白熱化階段,目前呼聲最高的兩位總統候選人,來自執政黨被譽為文在寅接班人的李在明,以及最大在野黨推舉的尹錫悅,如今都在盡最大努力向群眾解釋自己的執政方針。
而就在本月4号,李在明召開了新年記者會,他明确指出南韓如果抱着“在美中之間二選一”的想法會非常危險,因為這種想法的本質,恰恰是毫無主見的仆從性立場,李在明認為隻有缺乏自信,完全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思想,同時他還明确表示,南韓必須以自身實際利益出發,探索一個新的選項,總之不能當中美的奴仆。

南韓輿論普遍認為,李在明的這番表态,實際上是在回應此前另一位候選人尹錫悅批評現任政府的“親華”政策的言論。當時後者在參加南韓美國商會座談會時,稱南韓應該堅持“美韓日”三方協作關系開展對華外交,還表示韓中兩國的确在各項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文在寅政府更加傾向于中國,并且試圖在美中雙方之間充當斡旋者,最終取得了的成果卻适得其反。
可是李在明卻認為,南韓并不是QUAD成員,也沒有接到美國的邀請,南韓完全可以采用實用主義路線,堂堂正正的成為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選擇的一方。
事實上,李在明對于中美關系始終有着自己的見解,他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公開表示,不加入美國“拒派外交官參加冬奧會”的決定是正确的,如果南韓政府一味看美國的臉色,很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其強調,美國從始至終就沒有正式要求過南韓配合行動,而且現任政府已經多次闡述了,南韓有特殊的原因不會配合,美方對此也表示了了解,文在寅政府的做法完全是基于國家利益考量。
不過李在明也承認,由于中美之間戰略競争态勢逐漸拉高,留給南韓回旋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但越是這種時刻,就越不能左右搖擺,因為南韓将始終面臨選邊站的壓力。
正如文在寅所說的那樣,南韓有足夠的能力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任何決定都必須以國家利益為考慮,而不能隻取決于南韓同大國之間的關系。相較于李在明頻頻在媒體面前曝光,并且民調支援率穩定上升,尹錫悅作為對手卻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據韓聯社本月3号釋出的報道稱,由于尹錫悅的各項民調均落後于李在明,是以在3号當天,他的競選團隊全體核心成員向其遞交辭呈。
根據目前的消息來看,尹錫悅還沒有明确表示接受競選團隊的辭呈,意味着事情仍有轉機。但一個事實不容辯駁,那就是尹錫悅在過去一段時間民調支援率穩定下滑,以至于他所在的南韓最大在野黨都感受到了危機。
其實尹錫悅處于這種落後态勢并非是偶然,他雖然是檢察官出身,地位在南韓的權力階層中極為超然,但是尹錫悅的政治主張卻在某種程度上和南韓的主流民意背道而馳。且不說尹錫悅極力主張配合美國對抗我們,光是他曾說出“文在寅政府刻意用二戰曆史來挑撥韓日關系”,就已經觸碰到了南韓人的民族情緒。
而處于對立面的李在明,始終堅持“南韓主體”,主張南韓人決定自己的命運,這讓數百年來困在事大主義的南韓人非常受用。不過回歸到現實層面,無論是李在明還是尹錫悅的執政主張,都離不開中美兩國的關系進展,李在明希望南韓能夠在東亞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現實情況是,中國在半島問題上的發言權其實是高于美國的。
尹錫悅則寄希望于美韓日同盟,可實際上這種利用同盟來向中國施壓的政策,過去幾年裡已經被美國試驗過無數次,最終得到的結果沒一次成功。需要說明的是,南韓希望追求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這一點不僅沒有錯,反而值得贊賞和支援,中國也希望所有國家能夠走自己的路,這樣無論雙方之間是合作還是分歧,至少可以保證不受外力幹涉,不用始終提防美國從中作梗。
南韓作為“搬不走的鄰居”,理應基于自己的實際利益和中國進行交往,推動雙邊關系朝着更加穩健、可控、積極的方向發展。事大主義困擾了半島上千年,但眼下的時間點卻是南韓甩掉這個曆史包袱的最佳時機,若是能夠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作蛻變,對于中韓兩國而言必定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