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原因十分複雜,有傳統王朝土地兼并的老問題,有政治制度的僵化腐朽,也有小冰河氣候的影響,甚至是鼠疫說等等。至于明朝國運和魏忠賢及宦官勢力之間的關系,我認為是聯系不大的,更不能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種沒有客觀性依據的話。

不錯,宦官勢力的崛起,确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衡東林黨,避免文官集團一家獨大的政治意義,可是靠宦官打壓文臣,造成宦官集團坐大,又何嘗不是對皇權的更大威脅呢?而且晚明時期的黨政形态已經呈現出了極端失衡,宦官勢力權傾朝野,甚至欺君罔上,玩弄皇帝于股掌之間,皇帝倒成為了宦官集團的傀儡,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派系争鬥問題了。
曆朝曆代治國當然要靠進階知識分子(文官集團)這是正常且正确的邏輯,隻要君王足夠強大,足矣駕馭好文官集團,進而走向盛世。從來沒聽過用胸無點墨的閹黨就能夠力挽狂瀾,讓明朝不會滅亡了。可惜的是明末文官集團沒有棟梁之才,沒有懂理财的能臣,也鮮有有主見、有責任心的忠臣,是以連溫體仁、魏藻德這種無才無德的小人也能混成權臣,若是換成張居正、于謙等幹吏,也許能夠為明朝續續命。
晚明的宦官集團如此窮兇極惡,并不是晚明的皇帝不知曉,而是有意放縱。
第一是因為晚明文人集團确實辦事效率太低下,而且貪腐嚴重,給國家斂财的能力不及宦官,由于明末财政入不敷出,是以晚明君主不得不倚重于宦官集團來籌措自己急需的軍費。
第二是到了天啟皇帝時,已經深刻意識到了宦官集團的權勢滔天,尤其是魏忠賢的罪大惡極,但是自己又不友善把自己提拔的人判定為奸惡之徒,是以就有意留給崇祯皇帝,讓崇祯來鏟除魏忠賢在朝廷樹立新皇威望,改變晚明病态的政治模式。
除了晚明時期内部腐朽嚴重外,外部勢力如女真人、蒙古人的再度崛起也是影響明朝國運的重要因素。即便明末沒有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的内亂,單看晚明的财政和軍力,也很難抵禦骁勇善戰的蒙古騎兵和八旗軍,隻是時間問題罷了。土木堡之變就是一個很好的映射,兩國實力之間已經有了此消彼長的變化,即便是後來的清政權,若非康熙的禦駕親征,也是差一點就被蒙古人趕出了中原,是以外部勢力也應該着重的考慮到。
是以說,明朝滅亡和鏟除閹宦勢力之間沒有太大的聯系,更多在于晚明長期以來的政治腐敗和經濟上的不健康,導緻了崇祯一朝積重難返,再加上外部勢力的壯大,單靠個人之力幾乎不可能改變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