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公司技術崗實習/求職經驗(實習内推+履歷+面試+offer篇)

找工作的事基本塵埃落定了,打算把這大半年來積累的經驗寫下來,基本都是我希望當年找實習的時候自己能夠知道的東西,幫師弟師妹們消除一點資訊不平等,攢攢RP~ 不要像我當年那樣,接到電話吓成狗,沒接到電話吓成狗,一點小事就惶惶不可終日,面試完疑神疑鬼啥的……這些大部分都是像我一樣經曆過大半年實習求職經曆後就會知道的常識,但是還在學校的師弟師妹們就未必知道了,是以感覺還是有必要寫寫,給後人栽個樹好乘涼。

因為個人經曆的緣故,會多講一些阿裡相關的東西,另外有一些東西是跟其他實習生交流過之後了解到的,也一并寫下來。另外因為有一次比較特殊的實習轉正時内部轉崗的經曆,當時在網上幾乎沒找到多少相關資訊,以後有空也會寫寫過程幫助後來人了解一下。

事先寫一句:這篇東西不是什麼應聘寶典/秘籍之類的,隻是介紹一下一般在校生不了解的相關資訊而已。我一直信奉的原則是,應聘是雙向選擇的過程,現在網際網路的技術崗位對于有能力的人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是以隻要你有幹貨,技術棧有合拍的地方,自會有賞識你的人,隻要確定自己的亮點不被埋沒就好了,沒必要生捏硬造出什麼亮點出來,最後更可能坑的是自己。

關于實習招聘

進網際網路公司實習,主要途徑分為内推和校招兩種。内推也就是公司員工把你的資訊錄入到内部系統進行推薦,校招則是公司來學校開宣講會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宣傳這次招聘,然後你再去公司舉辦的招聘會(一般開在酒店)面試。

一般來說,招聘流程如下:

  • 内推:員工錄入你的資訊到公司招聘系統 -> 篩選履歷 -> 面試 -> 發 offer
  • 校招:通過宣講會或者網申等方式投遞履歷 -> 篩選履歷 -> 筆試 -> 面試 -> 發 offer

一般來說,内推可以跳過筆試,并且省去很多流程上的麻煩,而且内推一般先于校招開始,機會更多,是以能内推的最好盡量内推。這年頭内推非常容易,因為如果被推薦的人通過面試,推薦他的人會得到公司的獎勵(或者推薦量到一定程度有獎勵),是以員工大多數也比較樂意發内推。隻要你有認識的人在你感興趣的公司工作,都可以去問問。就算沒有認識的人,知乎、微網誌、V2EX、高校bbs等地都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各家公司的員工來收内推的資訊(貌似有不少人以為推薦人和被推薦人一定要認識……其實很多時候推薦人并不在意他不認識你,因為他推進去之後你的履歷還是會被篩一遍的)。

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實習内推一般在 2 月底 ~ 4 月,校招在 4 月 ~ 6 月,如果坑沒填夠還會有補錄。内推和校招的申請 deadline 一般是公司定的,過了 deadline 可能 leader 也沒有太多辦法(當然這不是絕對的,要看情況),是以最好在 3 月左右就開始多刷刷各種管道,不要誤了 deadline,生出不必要的麻煩。

關于内推

一般來說,大一點的公司會有自己的招聘系統,内推的時候員工一般會要你的履歷,然後他再将一些資訊填寫進這個招聘系統。如果你有明确想去的團隊,或者你準備去的就是推薦人所在的團隊,就會指定相關的人來負責,處理會快一些。如果沒有,那麼一般是推到一個事業群或者大部門,然後想招人的 leader 來看看,遇到感興趣的履歷就撿走,這個過程可能會稍微長一些。

注意大公司一般有很多事業群/部門,一般内推了其中一個就不能再推第二個了(舉個例子,阿裡有淘寶、天貓、阿裡雲、B2B、螞蟻金服等等多個 BU,你内推了其中一個就不能推另一個。騰訊和百度也有類似的鎖定履歷的情況),通常這是系統定死的,如果想改會很麻煩,是以内推前一定要慎重(我就被坑過……)。主要是大公司内各個團隊其實招人時處于類似競争的關系,一個團隊看中的人當然不能随便又被另一個團隊搶走。

關于履歷

看你履歷的人一般有兩種:HR 或者要招人的團隊 leader,是以在制作履歷的時候兩種人都要考慮到。對于 HR 來說,聯系方式、教育經曆比較重要。對于團隊 leader 來說,項目經驗、技能、獲獎情況比較重要(一些團隊還會看重 GitHub 之類的公開資訊)。

怎樣寫一個好的履歷已經有非常多的讨論,這裡我就不啰嗦了,隻說一些個人經驗:

  1. 通常來說面試官不會花很多時間看你的履歷,而且很多是面試的時候再看的,是以重點一定要突出。比如依照黃金三角理論,把你最想讓他看到的東西放在左上角,以及運用加粗、顔色對比、字型等方式強調你想強調的東西。根據個人經驗,放到履歷下面的東西有可能直到面試結束他都不會看一眼(T_T)。
  2. 履歷格式最好是 PDF,如果有線上履歷的話更友善傳播(GitHub Pages 什麼的弄一個很快哒),而且你還可以用 Google Analytics 之類的工具分析你的履歷浏覽情況哦~(比如你看到有很多來自杭州的通路量的時候,就知道有很大幾率被阿裡的人看到了) 另外個别公司現場面還是需要紙質履歷的,如果你不打算彩色列印但是履歷又是彩色的話,要記得考慮一下履歷轉換成黑白之後的列印效果(比如淡色背景可能打出來一片糊!= =)
  3. 履歷越早準備越好(我是春節準備的),多參考一下别人的履歷,如果對設計感興趣的可以去 dribbble 之類的地方搜搜 resume 之類的關鍵詞,看多了就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了。

另外因為參與過一次内推,說一下看到的一些雷區:

  1. 不要寫和你的崗位完全無關的經驗……雖然不是每個面試官都反感,不過如果沒什麼亮點的話他會覺得你沒有幹貨,寫這些純在湊數。
  2. 履歷的外觀和資訊排布雖然能幫助你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展現,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是你的履歷,不要本末倒置……如果沒有幹貨,履歷再好看,懂行的人也能識破的。

關于面試

如果你面的公司不在你所在的城市,一般會先電面。電面可能是打電話,也可能是 Skype、QQ(對,騰訊的……)、旺旺(阿裡的)之類。一般有兩種情況:HR打來約時間,或者是一面面試官直接打過來。後者的話可能先問問你有沒有時間直接開始,沒有的話再約(這種情況很正常,不用擔心)。

有些公司會在電面之後希望能夠現場面,需要你去他所在的城市。有些公司可能全程電面(比如阿裡的内推)。一般内推的會有電面,而走校招的一般直接現場面。電面的話來來去去約雙方有空的時間,可能整個流程會很久(兩三個星期),而現場面可能一天就都面完了……

一般來說,技術崗面試會有 2 ~ 3 面或以上。就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最常見的情況是:一面面試官通常是你進去之後的導師,二面面試官是你進去之後的直接主管,三面面試官是主管的主管。另外還可能有交叉面,也就是其他部門的 leader 來面你,重複檢驗一下你的能力。即使不是這種排序,基本來說,面試你的人也是你未來的同僚,少說也是一個大部門的,很有可能是你進去之後就工位在你方圓幾十米以内。另外這個安排不是絕對的,因為你的同僚都是幹活的程式員,可不是專職搞招聘的,可能招人的時候他們正好特别忙,會拉其他團隊的人幫手看看之類的,也就會出現傳說中的面試的時候遇到了貌似根本不懂你這個領域的面試官……

這幾面基本都是問的技術問題,一面是你的直接同僚是以會問的比較細比較基礎,二面開始就沒那麼細節了,因為主管們很多都已經不直接敲代碼而是負責架構、把握整體技術方向,是以更多是問的一些了解和經驗,主要是開放式問題。還有,由于面試官通常是你的未來同僚,是以肯定多少會注意你本人是不是特别奇葩,畢竟大家以後低頭不見擡頭見啊……另外大公司都會有 HR 面,主要是看看你性格正不正常之類的。

一般公司的 HR 隻是提供建議供面試官參考,但是阿裡的 HR 面比較特殊。阿裡有一種叫 HRG 的職位,俗稱“政委”,HR 面的時候面試官就是這個團隊的 HRG,在招人的時候是有一票否決權的。一般 HRG 主要看看你是不是有所謂的“阿裡味”,符不符合阿裡的價值觀,想知道是啥的可以搜尋“阿裡 六脈神劍”。雖然在知乎上 HRG 被描述得很恐怖,不過就個人經曆過的四個 HRG 來看,好像并沒有什麼特别的,都是正常的大哥哥大姐姐……HR 面的時候也跟其他公司的 HR 問的差不多,基本就是有什麼興趣愛好啊,家裡對工作地點有什麼看法啊,覺得自己有什麼優缺點啊,怎麼學習技術的啊之類的問題。要說有什麼特别的,大概就是我以為 HRG 不懂技術,是以回答問題的時候特意解釋得外行人比較能聽懂,結果說着說着發現貌似她很懂啊 0-0……包括後來我轉崗的時候才知道 HRG 為了能夠讓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在安排我的崗位的時候還是費了不少心思的,也為我的職業發展提了很多建議,作為一個孤身跑來杭州的家夥,發現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個溫柔的大姐姐這麼為自己着想,心裡還是很感動的。

有些公司有專門的 HR 負責流程事宜,那麼一般是 HR 來跟你約面試時間,如果面試官沒按時跟你聯絡,他會幫你解決,而且會發郵件和短信提醒你面試時間。如果沒有專門的 HR 負責(比如阿裡= =),那麼從頭到尾基本都是面試官直接跟你聯絡。但是前面也說了面試官可能就是你的未來同僚,畢竟不是專職 HR,可能組織上沒有那麼缜密,漏打電話或者開個會沒按時聯絡你也是很正常的。遇到這種情況耐心等等就行了,如果時間太長再去找人(比如内推你的人、校招客服)回報一下,免得人家是真的直接把你給忘了……

基本上所有的面試都是這種流程:自我介紹 -> 問一些基礎問題(可能沒有)-> 出題給你做(可能沒有)-> 依據你的履歷問一些你寫在上面的東西 -> 你有什麼要問我的嗎?

如果面試官沒有事先看過你的履歷,那他就會在你自我介紹的時候一邊聽一邊掃一眼履歷。自我介紹嘛,如果像我這樣中規中矩的就是說一下我叫XXX,在XXX大學讀XXX專業,現在大X,我以前在 XXX 做過 XXX,XXX 做過 XXX……當然也有人喜歡自由發揮的,不過面試官貌似一般不會特别在意你說什麼因為這段時間他們都在看履歷……

接下來基本就是面試官問,你回答,然後這樣答答答答好多輪……個人經驗是,不懂的東西不要裝懂,不然如果他越問越深你會跪的。如果他出題給你做的話,關鍵的是展示你思考的過程(是以最好不要冷場,就算沒有瞬間想出答案,也要把你内心的自言自語說出來),結果未必是最重要的(當然答出來總好過答不出)。如果他問你的東西你答不上來,也不一定要直接表示我不懂,可以說說你了解的相關的知識。

總之面試的要點就是,你不懂的沒必要硬裝,但是你懂的東西一定要盡量展現給他。說到底,隻要讓他能夠盡量全面客觀地評價你這個人就夠了,面試官自會判斷你是不是他想招的人,如果大家不合拍,你硬靠裝逼拿一個 offer 也沒什麼意思,就算不小心進去了,也可能感覺日狗……

面試的最後一個問題基本上都是“你還有什麼要問我的嗎?”(我還真沒見過最後一個問題不是這個的面試官23333),網上的面經很多是教你怎樣再借機表現一下自己的,不過個人覺得比較有用的問題是:

  1. 我進去之後會做什麼?團隊是做什麼東西的(業務是什麼)?内部項目還是外部項目?偏基礎還是偏業務(簡單粗暴地說,做基礎就是寫給程式員用的東西,做業務就是寫給使用者用的東西)?技術氛圍怎麼樣?主要用到什麼技術?有什麼開源産出嗎?你們做 code review 嗎?你們寫單元測試嗎?等等等等…… 這些問題是幫助你拿到 offer 之後決定要不要接的,如果你投的不止一家公司,而且到時候拿到的 offer 勢均力敵,這個資訊就十分有用了。
  2. 就我之前的表現來看,你覺得我的優缺點在哪裡?這個問題可以側面打探出他對你的評價,而且可以幫助你給自己查漏補缺。

 大一點的公司一般會有個外部的招聘系統,面試結果可以在上面查到。2015年阿裡招實習生的時候是可以直接看到每一面的通過情況的。

關于接 offer

一般 offer 有口頭和書面兩種。有時候要你答應了口頭 offer 才能拿到書面 offer(我遇到的騰訊 SNG 是這樣)。一般來說拿了 offer 又不去的,會在正式校招(這裡的校招指的是招聘應屆生做正式員工)的時候再聯絡并且會跳過一些流程,而接了 offer 又不去的……可能會被拉黑……是以不要随便毀約,坑公司又坑自己。

(我見過對接 offer 這事最不在意的貌似是阿裡,如果不接實習 offer 的話秋季校招的時候還可以走綠色通道直接進終試……)

對于選擇 offer,個人的一點看法是項目/團隊 > 公司。特别是在大公司裡,不同僚業群、不同團隊、不同項目,做的事情、做事風格可能天差地别。沒有在大公司呆過的同學特别容易以為,大公司裡很多東西是統一的……然而網際網路公司很多時候隔組如隔山,你聽說到的某個團隊的資訊,是不能随意套到另一個團隊的身上的,特别是在這兩個團隊所屬不同部門的時候,可能他們的技術棧和行事流程根本是兩個次元。是以面試的時候那最後一個問題就很有用了,你可以直接把自己想問的都給問了,千萬不要浪費。選擇 offer 的時候,先衡量一下到底哪個團隊才是你想進去做事,能讓你學到東西的。

待續

有空會再寫寫實習時在外租房、實習轉正、阿裡内部轉崗、正式校招、簽三方之類的相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