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作者:秦朔朋友圈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 于盈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字數 4k+·

編者按:于盈,現任深圳科創學院副院長和創始合夥人。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曾在美國頂尖投資銀行、鳳凰衛視工作。她在鳳凰衛視主持的“領航者”節目,先後采訪過全球各界130多位成功人士

時間的列車,飛馳着開過了所有的旅程,正駛向終點。自2017年4月領航者開播以來,我們奔波于世界各地,記錄這個巨變的時代,分享對于未來的洞見,到現在告一段落。

我采訪過的全球各界130多位領航者都是世人眼中的頂級成功人士,成功究竟意味着什麼呢?在這個浮躁的加速時代,大家似乎普遍陷入成功焦慮,不僅要成功,還要快速成功。

但我們的人生真的能夠簡單地被千篇一律的标準去定義嗎?我們該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擁有金錢意味着什麼?

“金錢是一種有用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如果你隻在乎錢,那你就是一個很可悲的人。”

财富往往是許多人追求成功的最終目标。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之一凱雷投資集團的聯合創始人大衛·魯賓斯坦雖然在金融圈中享譽盛名,并擁有巨額财富,但這并沒有讓他停下自我探索的腳步,在慈善事業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新動力。

許多傳統的看法認為年輕人要先賺夠錢,有了财富、地位和影響力再去考慮做善事,但魯賓斯坦告誡他們,不快樂的人往往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認識很多富有的人,他們的靈魂受盡折磨,賺了很多錢,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通過财富衡量自我價值,但卻并沒有為社會付出。

他認為,賺錢不會使人幸福,而回饋社會的人更快樂,慈善并不僅僅意味着有錢人寫支票,付出時間、精力、想法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更難能可貴,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

“思考你的訃告上會寫些什麼。”魯賓斯坦分享道。

在19世紀80年代後期,炸藥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弟弟去世了,但當地報紙犯了一個錯誤。報紙的标題刊登出“炸藥的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死亡商人已經死了。感謝上帝,他走了”。

諾貝爾坐在早餐桌旁讀到他的死訊。他意識到去世時人們會這樣評論他,他不希望自己被視作是一個可怕的人,是以他最終創立了諾貝爾獎。

魯賓斯坦喜歡引用這個故事,來引導人們思考希望自己的訃告上會寫些什麼。“如果你對自己腦海中的畫面感到滿意,那很好,但如果你不喜歡,你就抽出時間做出改變,要趁你年輕的時候做。”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不能因為有錢就改變生活方式

從全球頂級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前主席兼總裁,到美國的前财政部部長,亨利·保爾森在商業上的成功給他帶來了财富,但他卻沒有是以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方式。

即使在成為了高盛高層後直到今天,保爾森一家仍住在1974年通過借錢在他父母家旁邊自己親自動手蓋的一個簡單的小房子。

保爾森夫婦從來不帶孩子們去過奢華的假期,隻帶他們去露營旅行,享受在大自然的美好時光。他們也決定不留太多錢給子孫,而将錢捐給環保組織。

保爾森說,通常人們都想留給自己的兒孫最好的東西,這也是他和太太想做的,他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要傳遞什麼給孩子。因為他“看到過太多出生在富裕家庭裡的孩子,一切都來得太容易了,而他們往往無法得到真正的幸福或成功”。

他和妻子嘗試身體力行去告訴孩子們,人生唯一真實且持久的快樂來源于努力工作去完成自己設定的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的目标。

父母一輩子奮力拼搏,創造并積累财富,最大動力之一是希望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獲得更成功的事業,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可結果往往反而是财富阻礙了下一代的成長,讓他們失去了人生進取的動力。這也許就是優越的代價、富裕的挑戰、我在采訪許多領航者時,同樣直接或間接地感受到他們在擁有财富後對下一代的隐隐擔憂。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不要窮得隻剩下錢

香港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說陳家的傳統是“錢不留給子孫後代”。他身兼十數職,身體力行地實踐着,錢更重要的用途是捐助公益事業,回饋社會。

陳啟宗說自己的财富觀來自于父親。他們家不以财富衡量一切,他很認可一句話:“說現在中國人,窮到一定地步了,什麼都沒了,就剩下錢了。”

陳啟宗回憶,從小他就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從爸爸那裡拿到一分錢。2014年他們家族基金會晨興基金會曾向哈佛大學捐贈創下單筆捐贈曆史記錄的3.5億美元,也是受父親的影響決定。

陳啟宗認為,錢不留給子孫後代,是他們陳家幾十年來一直堅守的傳統,“沒錢就是隻有自力更生,你有錢了就不需要,好多的富二代都是這樣。”錢更重要的用途是捐助公益事業,回饋社會,而留給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是道德标準。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錢更大的用途是回饋社會

富士康集團創始人郭台銘白手起家,至今坐擁百億美元資産,但這麼多年來,他到工廠時還會在鐵皮房工作,每天吃着便當,勤儉節約的本色不變。

約翰·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而郭台銘正是這句名言的踐行者。

他沒有興趣在“小我”領域花錢,但有興趣在“大我”領域花錢。雖然他現在每天仍然工作16個小時,但早已把90%的财富捐贈給了社會。郭台銘說自己要活到120歲,希望能為社會做多點事。

對于外界衆多聲音,他表示,從來都不去理會别人怎麼評價他。他認為自己這一輩子有熱愛的工作,并付出熱忱,就永遠不會倦怠,也并不覺得自己在付出。“我覺得誰都不欠我,倒是我欠人家很多。”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捐錢是削掉贅肉

被譽為“中國首善”的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曹德旺,個人慈善捐款累計近兩百億元人民币。在早年的時候他一貧如洗,嘗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但是他卻懷抱一顆感恩之心去回饋社會。

“我是在修行。那個基金會是我贅肉的垃圾桶,削掉更健康。”曹德旺認為财施是最小的施,隻是有錢人做的遊戲,做一些福德。但是如果能夠把你的所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大家,幫助很多人走上成功的道,這個比捐錢要好得多。而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我,忘記自己的存在,在心目當中世界的一切都高于自己。

“人生像建大廈,每塊磚都要紮實。”曹德旺認為,既然下定決心追求成功,那就要恪守諾言,堅決不走歪門邪道。因為人的一生就像碼磚建造大廈,“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大廈的一塊磚,不要因為我們今天很累或者很窮,買不到好的磚,随便拿塊磚來碼。砌進去的磚拆不下來,壘高了以後這個地方承載不了,就會倒下來。很多人輝煌時候摔下來,都是中間出問題。”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什麼是衡量“成功”的标尺?

雖然說變化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但我看到,許多領航者嘉賓身上展現出來的為商之道、為人之道和價值觀,是恒久不變的。在當今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常常面臨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如何才能不受外界變化和世俗價值取向的幹擾影響,保持内心的安定,并把握好人生方向?

金錢、名氣、權力是否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

“衡量人生的标尺是幫助多少人成為更好的人。”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裡斯坦森是世界著名的商業思想家之一。把幫助别人當作快樂的源泉,在利己主義當道的現代社會并非主流價值觀。但在他看來,想得到幸福感,最重要的是要認真思考什麼才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确标尺。

他說:“上帝衡量我的人生的尺子并不是我賺了多少錢,成就了多大的事業,而是我幫助了多少人變成更好的人。”“幸福與我們擁有多少金錢完全沒有關系。”克裡斯坦森打趣道,雖然我們很喜歡錢,但錢并不喜歡我們,它們溜走了,也完全不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以幫助我們的家庭成員和身邊的人變得更好為目的而活着,也許是對人生好的衡量方式。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每日行動是否與人生目标相符?

英特爾的CEO帕特·基辛格同樣贊同家庭的重要性,他認為隻是“工作狂”的人生無法被定義為成功。他曾經是一個每周工作80個小時、幾乎十年沒休假的工作狂,直到他31歲那年,他意識到自己在職業上的目标基本都實作了,但是在人際關系、家庭生活和人生的終極目标上,他陷入了迷茫。他重新思考人生,決定重新權衡自己生命中的優先級。

“如果我問别人,你想成功嗎?你想擁有一個很好的家庭嗎?你想擁有一個偉大的職業生涯嗎?每個人都會說,想。那現在你在做與之相符的事情嗎?”基辛格引導我去思考,如果你想要健康,那你每天早上都要起床鍛煉。如果你想要擁有良好的夫妻關系,那你必須和你的配偶去約會,要時不時幫忙去做家務。如果你想要跟孩子擁有親密的關系,那你得和孩子們花時間。如果你想在職場上晉升,那你得去投資時間學習新技能。

在中國的企業,狼性文化比比皆是,各行業都在加速内卷。基辛格對此也有自己的觀點,他常說,“如果今天的節奏要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保持,可以持續嗎?”他認為不管在做什麼,如果今天的生活方式無法持續未來十年,那麼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可能很難取得成功,因為生活将會崩潰,家人會離開你,婚姻會名存實亡,孩子可能不認識你。

他總結說,“如果你總是把工作排在前面,那家庭就變得不是優先了。如果你從不對工作說‘不’,那麼你将沒有一個好家庭。”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人生幸福健康的秘密是……

“我們不用掙了多少錢、是否成為美國總統來定義成功。我們隻用生活的幸福程度來定義。”衡量成功的終極标準也許就是健康長壽、幸福快樂,這也是人類自古以來最純粹的追求。

哈佛大學在80年前就啟動了人類曆史上對于成人生活最長和最全面的研究之一,每年追蹤724位成人的工作、家庭和健康情況,希望為人類的這一迷思找到答案。

這項研究讓人驚訝的一個發現是,溫暖的人際關系竟然比膽固醇水準對長壽更重要。

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負責人沃丁格坦言,一開始發現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時大家都感到意外。但他們從研究中得到最清晰的資訊就是,一個人和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親密程度,才是決定健康幸福程度的關鍵因素。

承諾的意義在于獲得安全感。沃丁格提到了他們對被調查者提出的一個問題:“列舉所有當你半夜生病、害怕時可以打電話的人。”有的人連一個人都列不出來,有的人的配偶甚至都不在這個名單上。“我們要努力認識到承諾的含義,就是讓你獲得一種安全感,它能夠真正改變你的身心健康狀況。”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人們應該小心,不要向青年人灌輸下面的思想,即生活的目标就是獲得習慣意義上的成功。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成功者從他的夥伴那裡獲得的東西,都遠遠超過他對他們所做的貢獻。但是,人的價值應該展現于他能給予什麼,而不在于他能獲得什麼。”

“思考工作在社會上的道德影響。”斯坦福大學校長馬克·特榭·勒溫對此深表贊同。他認為,大學的教育遠不止于幫助學生找到好的工作,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希望,不論學生學什麼專業,都能夠思考他們的工作在社會和道德層面上的影響,成為有社會參與感的公民,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價值。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精英狂妄”破壞社會共同利益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以一門課程“正義”而享負盛名,他精辟地指出,少數精英人士應改變對于成功的态度,不要過分放大自己的努力,而要感恩上天的恩賜、社會的給予,重新學習謙遜、慷慨的美德。

精英們往往自我暗示:“我能達成今天的成就,都是憑藉我自己的努力,這些回報是我應得的。”繼而看不起普通勞動人民。桑德爾把這種看法稱之為“精英狂妄”,他認為這種論調非常有害,這種态度表達的是雖然同樣生活在一個社會,但精英對其他人沒有任何責任,因為别人不如自己努力工作。這種态度形成了對弱勢群體的不體面的歧視,使得社會團結和共同目标很難實作,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破壞性甚至超越了收入不均的經濟影響。

但“(精英們)這樣的說法不全是正确的”,即使他們确實可能是靠辛勤工作獲得了成功,但有很多人都很努力工作,卻沒有獲得同樣的回報。是以成功并不隻靠個人的努力,還“與教育優勢有很大關系,與你出生的家庭有關,以及你的家庭是否強調教育和努力實踐職業道德有關。”

回顧自己的經曆,從中國到美國,從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美國頂尖投資銀行,再到鳳凰衛視、深圳科創學院,我深深地體會到,勤奮和努力是必須,但絕對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如何抱着感恩和謙卑之心繼續走下去,是所有成功人士面臨的共同考驗。我們最終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一個怎麼樣的人生,決定了我們今天用什麼樣的态度去面對生活。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 圖檔 | 視覺中國 」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采訪了130多位領航者後,重新思考什麼是成功?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