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倪閩景:藝術的力量

倪閩景:藝術的力量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倪閩景

藝術有兩個基本特性,一個是美感,一個是創造力。離開任何一個特征,就不是藝術。藝術表現為繪畫、音樂、舞蹈、詩詞、書法、雕塑、建築等,但是藝術本質上與任何特定的事物都無關,任何事情隻要上升到美感和創造力合一,就成了藝術。也正因為如此,做菜、說話、釀酒、甚至打仗,都有可能上升到藝術性這個層面。藝術的本質在于它能将我們身邊随處可見的尋常之物表現得異乎尋常,它能充分賦予慣常所見的世界以特别打動人心的力量。是以,藝術的本質是人,而非藝術品。

藝術品是藝術狹義領域的物化,是人類藝術活動的産品,人們在觀賞藝術品的時候,是站在自身角度對藝術品所凝結的創造性活動進行再發現和再創造。

藝術家的創造性活動有時會遠遠領先于時代的了解力,這也是藝術的一個特征。梵高在他的時代裡不被欣賞,他生前沒有賣出任何一幅畫,甚至連當成禮物送人都沒有人願意接受,而同樣的畫到了現在,每一幅畫都價值上千萬。梵高為人類帶來了一個新的視野,但人們花了好長時間才慢慢感受到他畫裡的特别内涵。是以,富有創造力的人總是先于整個時代,這也是藝術給人帶來力量的原因。偉大的藝術作品之是以能夠跨越時空,其精髓在于超越藝術家個性,實作作品與欣賞者心靈間的共振。

藝術活動是文化進化的必然産物,可以推斷,如果有外星系智慧生命存在,生命的形态可能會有極大的不同,甚至生命的進化量子都不是基因和DNA,但是其标志必然是同樣存在藝術性活動,因為藝術性活動是智慧生命對于自然世界認識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超越生存本能,是尋求生命意義的橋梁。

西蒙·沙馬在《藝術的力量》一書中追問:如果藝術能讓你快樂,是否也能讓你變得善良?如果藝術能讓你狂喜或傷心落淚,是否也可以讓你成為一個傑出的公民?優秀的宗教畫可以拯救靈魂于罪惡,現代世俗畫是否同樣具有如此的扭轉性力量:拯救靈魂于自私?藝術的力量是否應該參與對權力的角逐?

當人們站在一萬多年前阿爾塔米拉洞穴的壁畫前,當人們聆聽到9000年前賈湖骨笛吹奏出的音樂,沒有人不會被其藝術的力量深深震撼。在對人類祖先的創造力形成深深共鳴的那一刻,我們感受到和他們之間的精神連接配接,是以,美感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認同。藝術就是通過形式美,來獲得人們對藝術品的關注和喜愛,進而讓自身的創造性成果得到更好的保護。對每一件藝術品來說,美感是表,創造是本,時間累積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和技術一樣,具有自由意志,它是有精神生命的。

藝術和科學之間有着十分微妙的聯系,許多科學家都有很深的藝術修養,比如愛因斯坦十分喜歡拉小提琴,錢學森十分喜歡書法和繪畫,錢學森還寫過一本《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的書,認為兩者若不結合,終不能成大器。實際上藝術和科學的相同之處都是又有美感又兼具創造力,藝術的美感是形象之美,科學的美感是邏輯之美,藝術的創造力是為了塑造我們的精神家園,科學的創造力是為了揭示我們的精神家園。

藝術本身也需要科學的支撐,如果沒有科技的進步就不會有現在的油畫,也不會有現代的鋼琴,當然也就不會有偉大的油畫作品和鋼琴曲。科學需要藝術的心靈滋潤,進而使科技朝向善和美的角度發展,避免科技力量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藝術的沖突在于你需要先學習它的種種規範、然後再徹底忘掉它們。如果你不知道藝術基本的運作方式,你無法真正深入其中;但如果你隻知道技巧,隻知道不斷地運用這些技巧而成為一個非常富有技巧的人,那麼你永遠不會是個藝術家,而是一個技師、工匠。

科學的沖突在于你需要先學習前人的科學結論和基本學術方法,然後再發現前人理論中存在的問題,并用新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是以,科研的基本方法與科技創新之間不是因果關系,而是沖突關系,同樣,藝術創作技能與偉大的藝術作品之間也不是因果關系,而是沖突關系。這種沖突越劇烈,藝術和科技的創造力越偉大。

語言并不是思維的唯一方式,美術就是一種不依靠語言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對于普通人來說創作似乎十分神秘。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完成一件雕像後,邀請商店老闆到他家裡來看他的作品。商店老闆無法相信他的眼睛,問:“你從哪裡找到這麼漂亮的大理石?”米開朗基羅說:“你難道沒有認出來嗎?它就是那塊醜陋的石頭,在你的店門口放了十二年的石頭。” 商店的老闆問:“你是怎麼辦到的?你為什麼會認為那塊醜陋的石頭能夠變成美麗的雕像?”米開朗基羅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但是我曾經夢想着要雕刻一座這樣的雕像。當我經過那塊石頭時,我突然聽到耶稣的召喚:我被困在這塊石頭裡,放我出來,幫助我脫離這塊石頭。我在那塊岩石裡看到了與這一模一樣的雕像,是以我做的工作其實是微不足道的。我隻是去除掉石頭上多餘的部分,然後耶稣與瑪利亞就從桎梏中解脫出來了。”

而畢加索《牛頭》用現成物品作材料,一個自行車座和一個車把,激發了他的想象力,而巧妙地構思出一尊“公牛”頭。

每一件偉大藝術品的誕生,都是人類文化進化的一部分。看似匪夷所思的創造,是符合進化規律的,一件藝術品的産生過程是人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充滿了不确定性。但是藝術品的産生原理卻是确定的,是人和環境的“量子效應”在發揮作用。石頭中的聖母和耶稣在米開朗基羅的大腦中形成一個完型,自行車的車把和坐墊在畢加索的大腦中形成了牛頭的完型,然後通過雕琢或者組合呈現出來。是以,人這個進化量子的量子效應,實際上就是思維的不确定性,當這種不确定性與環境之間産生作用時會形成思維閉環,進而産生新的藝術品。

單個藝術品如此,宏大的建築也是如此,隻不過我們說的宏大的設計,是許許多多人的思維形成整體閉環,是用技術化的方式來保障多個思維的總“量子效應”。一塊石頭可能在不同的大腦裡形成不同的閉環,會生成不同的作品,但是它一定是藝術家在苦苦冥思或者靈光乍現中,突然形成了一個思維完型,那個東西就在那裡。如果思維沒有形成完型,那個東西就不會出現。所謂的藝術家,就是能夠比普通人更多地在大腦中形成完型,并把它們創造出來。

美感是對美好事物的感受,是欣賞者對事物的感覺在大腦裡聚合而激發出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它讓我們感到愉悅。請注意,看到美的東西大腦會獎賞你愉悅,讓你更願意去追求美,這說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人類對美的共同價值判斷與生命進化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共同認為美的東西,往往是有利于生命生存和發展的,這在生命進化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最後演變成了一種生理機制。雖然有些美的東西對人并不友好,比如毒蘑菇。但是站在毒蘑菇的角度看,那是它利用了其他生命追求美的機制,來創造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機會,是以,美對毒蘑菇來說也是一種特别的力量。

目前,在藝術教育方面亟須研究和突破六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美育和藝術教育之間的關系;二是藝術課程和藝術素質測評之間的關系;三是培育全體學生、特長學生、藝術大師之間的關系;四是學校藝術教育、校外藝術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五是學生的基礎美育素養和每個學生藝術特殊能力之間的關系;六是傳統藝術傳承與藝術的創造創新之間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重視美育,就是因為相信美有善的力量,有創造的力量,是生命進化的力量。如果我們的孩子們失去了美的感受力,那就丢失了生命進化和文化進化的根脈。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基礎,學校環境和學科教學的内容和方法應該促進學生對美的多樣性了解,教學過程營造的自由、民主、平等、多樣的氛圍,有助于形成學生和諧的心理品質和對真善美追求的品質,美的感受力和創造力應該伴随着全部學習同步提升。

— END —

來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12月刊第4期,原标題《藝術的力量》

作者 | 倪閩景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 | 邢曉鳳

設計 | 朱強

統籌 | 周彩麗

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教育家》發起的第二屆“尋找大國良師”公益活動近日啟幕。活動分為三部曲:

1.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2.出版《大國良師的樣子》叢書

3.推選“大國良師”

活動截止至2022年底。依據評選标準及參與要求,推選出10位“2022大國良師”,授予“大國良師”稱号,每位“大國良師”将獲得主辦方提供的成長獎勵基金10萬元(稅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開展“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

征集要求:參與活動的教師,撰文講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成長故事。以第一人稱撰文,體裁為叙事散文,字數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實感人。文章擇優刊發《教育家》雜志、《教育家》雜志新媒體、學習強國等平台。

參與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尋找大國良師”專題頁面送出申報表及教師自述的“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申報表及“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需同步送出)。如僅參與“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不參與“尋找大國良師”活動),将文章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文章中注明學校、姓名、聯系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