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針灸銅人流落日本?專家得知前去調查,看完說:白高興一場!

引言

提及中醫,就不能不提到針灸療法。《扁鵲心書》中記載:“醫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針艾故也。世有百餘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表明了我們的祖輩很早以前就采用刺激穴位的方法來治療各種疑難雜症。

01

針灸之法曆來對于醫者的考驗極大,光是人體各個穴位脈絡就磅礴複雜,還得考慮病患所得之病以及結症所在,方能對症下針。于是古代的醫生們為了學習針灸之術,制造出了“針灸銅人。”據考究,最早的針灸銅人出自宋朝天聖五年(1027),當時學習針灸技術完全是靠前世流傳的醫學書籍,不過這些醫學書籍有的錯漏百出,有的殘缺不全,極易引起誤導,輕則氣血不暢,重則緻人癱瘓死亡。

宋朝針灸銅人流落日本?專家得知前去調查,看完說:白高興一場!

▲中醫針灸用的針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宋仁宗指令太醫院針灸專家王惟一主持建造了兩個針灸銅人。一個放在皇宮供宋仁宗鑒賞,一個放在太醫館供人學習使用。據史料記載,銅人大小與真人無異,赤身全裸,體内裝配有五髒六腑,四肢内髒皆可拆除。在銅人的外面還刻有三百五十四個穴位,每個穴位旁邊都用金字标明名稱。

宋朝針灸銅人流落日本?專家得知前去調查,看完說:白高興一場!

▲宋仁宗畫像

據說,銅人體内還被注入了水,穴位用黃臘封好,用針插穴位,如果插對了,裡面的水就會流出來,如果錯了,針就刺不進去。這具銅人在當時成為了考核針灸醫生技術能力的重要道具,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們的醫術能力,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之高明。而這兩具銅人也被當作了醫學界的傳家寶,被世代傳承以供人學習。

不過可惜的是,因為中國久經戰争,這兩具銅人也随着戰亂而流失不見。直到近代才傳出消息,其中一具“針灸銅人”流落在日本一博物館。

02

1952年,一位中國的老中醫應邀前往日本參加一場醫學博覽大會,無意中發現了一座展出的針灸銅人。據老人描述,這座銅人正是由中國流出的古代銅人模型。為了搞清楚這座銅人究竟是不是北宋時期的“天聖銅人”,三十多年後一位叫做陳存仁的中醫在日本博物館對這座銅人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回到中國以後,陳存仁在發表的文章中指出,日本的針灸銅人正是失傳多年的“天聖銅人。”

宋朝針灸銅人流落日本?專家得知前去調查,看完說:白高興一場!

▲中醫把脈看診

陳存仁的文章在中國中醫界掀起了滔天巨浪,一時間無數醫學界專家們對這座銅人是不是真實的“天聖銅人”議論紛紛,如果是,這樣的國寶又是怎麼到了日本的呢?為了更加嚴謹的判斷,197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組成了一支專家考察隊伍前往日本考察學習,然而他們此行的目地,就是為了前去調查日本博物館裡的銅人。

宋朝針灸銅人流落日本?專家得知前去調查,看完說:白高興一場!

▲針灸銅人

專家們到達日本後,便馬不停蹄的趕往日本博物館。他們通過《齊東野語》中對銅人模樣的描述,發現這裡的銅人和《齊東野語》中描述的銅人非常相似。于是他們又拿出王惟一的《銅人圖經》和銅人身上的穴位一一對比,發現書中記載的大部分穴位位置和走穴方法幾乎都相同。由此,專家們推斷日本博物館裡的這具銅人正是中國最早的銅人“天聖銅人”。那麼,天聖銅人是如何流傳到日本的呢?

03

根據著名醫學史專家馬繼興老先生的推斷,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都城汴京被破,金人入城之後搶奪了這座針灸銅人,在16世紀時,這座銅人再一次遺失于北韓,幾十年後豐臣秀吉發動北韓戰争,這座銅像也随着軍隊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

宋朝針灸銅人流落日本?專家得知前去調查,看完說:白高興一場!

▲日本東京夜景

然而,随着對日本這座針灸銅人的深入考察,專家們卻發現了一系列疑惑點,讓這具銅人的身份又一次變得撲朔離迷。首先是這座銅人的左手擺出了一個掌心向後,拇指中指扣成環形的動作,專家們一下子就認出來這是中醫裡的“中指同身寸”。然而“中指同身寸”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明代,由明代大醫徐鳳提出來的。

宋朝針灸銅人流落日本?專家得知前去調查,看完說:白高興一場!

再一個就是這具銅人比《齊東野語》中記載的銅人還要多出來十一個穴位。且專家們認為《齊東野語》畢竟是野史,缺乏真實性,但一些人還是堅信這座銅人就是天聖銅人,于是國内一大批專家對于銅人的身份争吵不休。

直到1962年,專家才根據各種資料研究明白日本的銅人并非“銅人”,并回應:這而是江戶時代日本人自己造的針灸銅人,白高興一場。天聖銅人的謎底被解開了,人們自豪于中國的針灸之術流傳到日本,同時也傷感那些流落在外的國寶文物們。

結語

中醫的發展經過了數千年,這其中很多技術早已遺落流失,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裡,如今的醫學家們隻能依靠翻遍古籍,用現代的手段來尋找中醫裡的隐藏着的瑰寶。我們期望中醫能夠再一次在世界醫學史上發出燦爛的光芒,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不朽的功勞。

參考資料:

《扁鵲心書》

《齊東野語》

《銅人圖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