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琨:歐元二十年,穿越曆次危機一路前行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币與硬币開始發行流通,經曆兩個月的雙币流通過渡期後,正式取代各成員國本國貨币。20年後的今天,歐元區擴充至19個歐盟成員國,覆寫人口總規模超3.4億,另有7個歐盟成員國,在條件成熟時亦須履行加入歐元區義務。歐元已成為歐盟的重要标志之一。

歐元區的産生與歐洲一體化程序有着直接聯系。1960年代,随着歐洲一體化程序的深入,歐共體内部國際資本流動日益顯著,其貨币制度逐漸受到“三元悖論”挑戰,即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和各國貨币政策的獨立性三者無法兼得。鑒于資本自由流動是歐洲共同市場目标之一,而各國貨币間匯率劇烈頻繁的波動又會嚴重妨礙共同市場運作,是以建立貨币政策協調機制,即推進貨币一體化,以確定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成為歐共體各國符合經濟邏輯的必然選擇。

引入共同貨币,意味着各成員國喪失貨币政策主權,各國貨币間的匯率也将從此永久固定,這須滿足一定的前提條件,即盡量符合“最優貨币區”要求。但是,一方面,共同貨币區各成員國宏觀經濟條件千差萬别,各類經濟沖擊對各國影響也是以各不相同,無法借助共同的政策予以應對;另一方面,如果各國不能實施獨立貨币與匯率政策,又不能借助生産要素流動、靈活工資與價格機制或者統一财政政策等其他調節機制來平抑這一非對稱性沖擊,成本巨大的經濟失衡就會在共同貨币區内部出現。

胡琨:歐元二十年,穿越曆次危機一路前行

歐元資料圖

盡管當時許多研究結果表明,歐共體離“最優貨币區”要求相去甚遠,引入共同貨币的時機仍不成熟;但在德國統一等曆史機遇和強大政治意願推動下,1989年,建立歐洲貨币聯盟被寫入1992年簽署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1999年1月1日,覆寫11個歐盟成員國,作為歐洲貨币聯盟統一貨币的歐元誕生。歐元區的貨币政策由歐洲中央銀行和歐元區各國中央銀行組成的歐元體系負責,歐央行作為這一體系的核心,其獨立性得到法律保障,以確定價格穩定這一歐元區貨币政策首要目标的實作。

不符合“最優貨币區”要求這一結構性缺陷導緻歐元區内部失衡不斷積累,最終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陷入巨大困境。危機爆發後,銀行主導的歐盟金融體系受到巨大沖擊,但在離散的銀行監管體系下,各成員國銀行經營狀況千差萬别,受危機沖擊影響也各不相同,消費與投資變化出現顯著差異,疊加本已存在的失衡風險,經濟增長與就業水準差距急劇拉大,宏觀經濟失衡愈演愈烈。面對這一挑戰,歐元區統一的貨币政策束手無策,又缺乏其他調節機制,部分受到重創的成員國為應對危機啟動擴張性财政政策,導緻公共債務水準不斷攀升,進而引發外界對其财政不可持續的擔憂,最終爆發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并波及其他财政狀況良好國家。而歐盟國家債券主要被歐洲銀行持有,主權債務違約導緻銀行資産減記的恐慌開始在歐洲金融市場彌漫,最終更新為主權債務危機與銀行業危機的惡性循環,幾乎導緻歐元區的解體。

在危機逐漸平息後,歐盟在嚴肅财政紀律、堵住直接引發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制度漏洞的同時,從歐元區仍是一個“非最優貨币區”入手,引入一系列結構政策,包括銀行業聯盟、資本市場聯盟、宏觀經濟失衡程式、過度失衡程式、歐洲結構與投資基金、歐洲投資計劃、歐洲穩定機制和直接貨币交易等措施,來緩解和平抑外部沖擊對貨币聯盟的不對稱影響,化解失衡風險,推動歐元區向“最優貨币區”邁進。尤其是2020年5月27日歐盟委員會出台的“下一代歐盟”計劃,這一歐盟層面新的财政轉移支付機制,更是讓歐元區邁出通往“最優貨币區”的關鍵一步。

當然,制度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疫情沖擊和逆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經濟環境不确定性挑戰巨大,歐元區的未來任重道遠。但是,歐元區在曆次危機中的表現,讓我們有理由對歐元保有信心。我們也看到,2018年底以來,歐盟緻力于進一步增強歐元國際貨币地位,更有競争力的歐元,不但可以增強歐盟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還有助于保障國際金融與貨币體系的穩定,促進世界經濟與貿易體系更開放、更多元。(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