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是哪三戶亡了秦?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史記裡的這句話,在學術界至少能找到三種解釋

第一種說法: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廟,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曆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

第二種說法:指楚國大三姓,屈、景、昭。

第三種說法:比喻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學術界的人最喜歡第二種,因為這種說法講出來最顯得有學問,就像孔乙己知道“茴”有四種寫法。

民間大衆最喜歡第三種,把這句話當成谶語,用後來的事實反證之,有種血債血償的複仇快感,同時也給人帶來翻身做主人的希望。尤其是後來楚人得了天下,此語更有了傳播的基礎。

我想說的是,事實上确實有三戶楚人力量使秦滅亡,有人說是陳涉、項羽、劉邦。項羽和劉邦自然是外部力量滅秦的主力,無需贅言,但陳涉屬于牽強附會。其實滅秦的第一力量我認為來自楚人李斯,李斯(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法家代表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就說幾個重要事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是哪三戶亡了秦?

李斯

第一,秦滅六國後的國家體制采用統一的中央集權郡縣制,這個壞主意是李斯出的。當時的郡縣制看似遠慮,卻暗藏近禍。郡縣制在秦國施行多年,當然沒問題,但對于推行至其他六國,肯定是操之過急之舉,完全取消分封制,在天下亂起時,沒有在外面的赢氏力量回來援助中樞。這個體制在秦朝的中樞防禦上,已經置秦于孤立地位。後來的劉氏西漢采用了郡國制,也就是郡縣和諸侯國并行的一國兩制,明顯是吸取了秦的教訓。說句題外話,一國兩制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并不是從香港才有的!

第二,焚詩書的壞主意是李斯出的,這個事件不得人心,成為反秦的民意基礎,在思想上置秦于絕對孤立地位。另外在秦始皇坑術士的事件中,公子扶蘇是明确反對的,而丞相李斯沒有表态!此事同樣不得人心。焚書坑儒,現在過去兩千多年了,仍然被唾棄,可見其惡略程度。

第三,李斯變節,

公元前210年,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李斯出于私心聽從趙高計謀,秘不發喪,并矯诏書逼始皇長子

扶蘇自殺

,一并整死蒙氏兄弟。私立始皇次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矯诏逼死扶蘇這種事,沒有丞相李斯的參與,以趙高當時的地位,斷不可能成功。之後胡亥更是屠盡自己的兄弟姐妹,相當于自廢了赢氏的武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是哪三戶亡了秦?

綜上所述,三戶楚人裡應外合整死了強大的秦朝,李斯三招,從中樞防禦上孤立了秦,從思想上孤立了秦,從家族上削弱了秦,此三招當是滅秦第一奇功,最後還賠上了自家三族人的性命。項羽在外部消滅了秦的有生力量(章邯所部),最終也搭上自家小命。劉邦以精英團隊的智慧,以及不可思議的志向,成為最後的大黃雀!

當然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衆多,這裡隻說由“三戶滅秦”引起的思考……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是哪三戶亡了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