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賬舊賬一起算
1950年爆發的北韓戰争舉世矚目,不懷好意參與其中的美國,在向北韓半島發兵時,還不忘以所謂的“聯合國軍”為名,召集了其他15個國家參戰。
其中,為了緊緊追随美國,英國派出了為數不少的兵力,并将自家大名鼎鼎的3支王牌軍也派了出來。他們代表着英國的最強戰力,除了響應美國的号召,他們還帶着宣揚國威的目的。
而當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得知了這英軍三支王牌軍參戰的消息後,立刻拍案表示:“太好了!這次就讓我們跟英軍新賬舊賬一起算吧!”

那麼,彭老總所說的“新賬舊賬”都指什麼?
志願軍又是如何與英國三支王牌軍算總賬的呢?
英軍三大王牌軍
中國與英軍的舊賬,還要從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争說起。
當年英國将目光鎖定中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第一次鴉片戰争,用炮火強行沖開了中國的大門,由此開始了中國長達百年之久的屈辱曆史,中國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圖:鴉片戰争中的英國艦隊
然而事後,掠奪成性的英國并未就此滿足。
他們先是在1856年夥同法國發起第二次鴉片戰争,一路攻進北京,洗劫圓明園,将這裡付諸一炬。後來,他們又在1900年與其他8個國家一起再度攻進北京,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堪忍受的痛苦,也讓中國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解放戰争期間,英國也沒閑着,無視解放軍的警告,公然将兩艘軍艦紫英石号和倫敦号駛入長江下遊水域,闖入了解放軍事先準備渡江的江段,認準了解放軍不敢向他們的軍艦開炮。
這些由英國造成的傷害,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雖然中國人民并未挂在嘴邊,但始終沒有忘卻。有些舊賬補償提前,并非因為忘記了或者釋懷了,而是算賬的時候還沒到來。
兩次鴉片戰争雖然都未取勝,但至少在英國軍艦闖入長江時,解放軍憑着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定決心和莫大的勇氣,向紫英石号開炮,最後使得紫英石号不得不趁夜逃跑,這一事件也标志着西方國家“炮艦外交”的終結。
圖:英艦紫石英号
陳年舊賬還未翻篇,英國又參與到了對中國的挑釁之中。
在北韓戰争中,英國一共派出了3個旅,共計1.4萬人參戰,雖然總體人數不多,卻個個都是精銳。
曾有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兵回憶,在北韓戰場上,美軍其實不是最可怕的,因為隻要出現傷亡,他們就會潰退。英國士兵才是最難纏的,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參加過二戰,是身經百戰的大胡子兵,而且同樣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
英國派出的三支王牌部隊分别是皇家來複槍團,皇家重坦克營,以及格洛斯特營,每一支部隊都是英軍中的“明星”。就連當時“聯合國軍”的總指揮官李奇微,都對這三支王牌部隊充滿信心。
圖:李奇微
然而就是這樣在國外有着赫赫威名的三支部隊,當他們參戰的消息傳到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的耳中,他非但沒有是以感到畏懼,反而鬥志昂揚,拍案而起:“太好了!他們既然敢來,那這次就讓我們跟英軍新賬舊賬一起算吧!”
“中國式葬禮”
最先與志願軍展開交鋒的英國軍隊,是皇家來複槍團。
這支部隊屬于英軍第29旅,最高指揮官是曾經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英國名将蒙哥馬利,而英軍29旅作為英國的首批參戰部隊,在1950年的11月便來到了北韓戰場。
皇家來複槍團曆史悠久,組建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對每一個所屬士兵的個人能力要求極高,個個槍法精準,堪稱“人均狙擊手”。他們的團長阿爾斯特非常驕傲,從一開始就沒把志願軍放在眼裡,還叫嚣着:“我們一個團就能打中國一個師或一個軍!”
顯然,阿爾斯特認為中國軍隊的實力還停留在當年鴉片戰争時期,卻并不清楚,經過前前後後長達二十多年的戰争洗禮,由中國軍人組成的這支部隊遠比他想象中實力強悍,而且頑強不屈。
1950年12月31日,在志願軍發起的第三次戰役中,在臨津江一帶的美軍被志願軍打得潰不成軍,隻能選擇倉皇撤退。但是想撤退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志願軍緊追在後,美軍隻得叫來英軍的皇家來複槍團支援。
在1951年1月3日,志願軍116師347團在追擊敵軍時,從當地老鄉那裡得知有支敵軍部隊駐紮在前面的釜谷裡小鎮。鑒于釜谷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347團在得知情報後,立刻做出決定,一定要消滅駐紮在小鎮裡的敵軍。
隻是因為翻譯問題,團長等人誤将他說的“聯隊”聽成了“連隊”,以為前面敵人隻有一個連,于是就指令1營的副營長傅學軍帶上3連,向釜谷裡發起進攻。但是等到傅學軍帶人前去開火後,很快就意識到這裡敵人的數量遠比一個連隊要多得多。
傅學軍趕緊叫人偵察一下,結果發現守在這裡的是英軍,差不多有一個團的兵力。此時傅學軍帶來的3連已經有了不小的傷亡,但傅學軍在得知真相後的第一反應卻是:這塊肥肉可不能叫它跑了!
于是傅學軍不顧自身安危,從3連占領的陣地上跑下來,拔腿就朝着347團的指揮部跑。英軍發現他的舉動後,将槍口對準了他。傅學軍就帶着受傷的胳膊和腿,一瘸一拐回到了團指揮部,将消息報告了團長。
之後,7連被派去增援,硬是頂住了處于優勢的英軍發起的6次進攻,一直打到彈藥用盡,陣地上還剩下7名志願軍戰士,依然沒有後退一步,死死守着陣地,等待部隊增援。
在連長也犧牲後,隻有19歲的通訊員鄭起接下了陣地上的指揮權,他耐心地帶着其他戰士們守在陣地上,等到英軍再次發起沖鋒時,戰士們紛紛端起刺刀,而鄭起舉起軍号,帶着最後一次的心理準備,用盡最後的力氣吹起了響亮的号角。
圖:鄭起與毛主席的簽名
就在這時,聽到沖鋒号角的英軍竟然掉頭就跑,而且不是一兩個人,而是英軍全體成員。這讓幸存的7連戰士們都十分意外。
原來英軍這支皇家來複槍團雖然個個槍法精準,但卻十分畏懼近戰,而志願軍恰恰最擅長近戰和肉搏戰。英軍在沖上陣地後,一聽到沖鋒号角,還以為志願軍要發起沖鋒,于是就被吓得撤退了。
一聲号角不僅吓退了英軍,也為增援部隊赢得了時間,最後志願軍大部隊趕來後幹掉了英軍皇家來複槍團第一營,剩下的英軍士兵隻得倉皇逃跑。
後來幸存的英軍士兵回憶起此事,還心有餘悸,甚至将那一聲号角稱為皇家來複槍團的“中國式葬禮”。
圖:鄭起所吹的小号
洗雪恥辱
就在皇家來複槍團第一營被志願軍殲滅後不久,英軍皇家坦克營也遭遇了志願軍部隊。
這支英軍皇家坦克營曾經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等大型戰役,使用着曾讓德軍都畏懼的“百人隊長式”坦克,一來到北韓戰場,他們的氣焰便十分嚣張。
當時的中國軍隊裝備武器十分落後,大部分部隊隻擁有輕武器。但是先後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戰士們都非常聰明,在面對敵人的重型坦克時,果斷采用了炸藥包和爆破筒作為爆破敵人坦克的武器。
炸藥包跟爆破筒對坦克堅硬的鐵皮效果不大,但是通過合理利用炸藥包和爆破筒的起爆時間,志願軍成功地炸掉了英軍坦克的履帶。
在将近3個小時的激戰中,英軍皇家重坦克營有31輛坦克車,炸毀的坦克在前面堵住了路,後面的坦克無法撤離,就這樣被志願軍圍在一起殲滅了。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先後拿下了英軍三支王牌軍中的兩支,得知消息的彭老總也十分高興。
而同樣的消息傳到英軍第29旅旅長布羅迪耶準将耳中時,他的心中充滿了憂慮。布羅迪耶身上沒有英國軍人特有的傲慢作風,他很快認識到了中國軍隊作戰勇猛,戰術娴熟的特點,對中國軍隊充滿了尊敬。
是以,在收到志願軍可能會發動第五次戰役的消息後,他立刻指令部隊轉入防禦,在臨近江畔做好嚴密布局,依托江畔有利地形,構成了堅固的防禦陣地。
但是就算如此,布羅迪耶準将心中的憂慮依舊沒有減少,他隻得借助宗教信仰,來緩解這份憂思。
1951年4月23日,這一天是基督教的聖喬治日,信徒們需要虔誠做禮拜的日子。布羅迪耶就在部隊中準備了隆重的儀式,以此祈求神靈的庇佑。
這些虛無缥缈的祈求當然沒有讓他們如願以償。
英軍的三支王牌軍如今就剩了一支格洛斯特營,這支部隊同樣曆史悠久,不僅随蒙哥馬利征戰北非,先後在一戰和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甚至在更早的時候,還曾入侵過中國、印度和埃及,是全體英國軍民的驕傲。
就算是這樣一支強悍的部隊,依然在志願軍面前敗下陣來。
早在4月21日晚上,擅長夜間行軍的志願軍63軍已經來到了臨近江畔,美軍的偵察機對此毫不知情。等到23日淩晨時分,志願軍63軍跨過臨近江,對英軍發起了正面進攻,很快就将格洛斯特營就陷入了志願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得知英軍被圍的消息,其他“聯合國軍”紛紛前來救援,時任總指揮官的李奇微都趕緊趕到聯軍的大學營坐鎮指揮,還表示不管付出怎樣的代價,一定要讓格洛斯特營安然撤離。
第一個趕到救援的是菲律賓軍隊,但是還沒到跟前,他們的軍隊就被志願軍打退。之後趕到的比利時等國家的部隊也是還未與英軍碰面,就已經被志願軍攔下了。
格洛斯特營苦苦堅持,卻怎麼也等不到友軍救援,無奈之下隻得自救。他們的指揮官決定帶兵強行突圍。
而聯軍不知道的是,志願軍早在與其他增援敵軍激戰的時候,派出194師581團趁夜悄悄摸進附近的森林裡,隻有團長一人拿着手電筒時不時檢視指南針和地圖,就在敵人的眼皮底下,繞到了英軍背後。
此時格洛斯特營隻剩下300人左右,當他們拼命進行突圍時,前有志願軍187師作為主攻,後面又有悄悄摸過來的581團包抄,除了最後強行突圍的30來個人,格洛斯特營的大部分士兵都交代在了這裡,這支足有150年曆史的部隊也是以“壽終正寝”。
截至此時,英軍的三支王牌軍都在志願軍手下吃了敗仗。戰後,英軍還差點與美軍鬧翻臉。
而對于全體中國人來說,這是揚眉吐氣的一刻,過往的新賬舊賬加在一起,讓志願軍一口氣全都打了回去,百年前在英國人那裡遭遇的恥辱自此徹底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