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翔批評孫曉雲不會用筆

新任中國書協主席孫曉雲明确反對将書法視為純藝術,引起了書法創新一派的不滿,他們對其進行含沙射影的批評。如果是有理有據、有的放矢的建設性批評,自然是無可厚非,但多數都是戴着西洋美術“有色眼鏡”來看待。比如以吼書出名的曾翔,就批評新任主席孫曉雲不懂筆法。

曾翔批評孫曉雲不會用筆

曾翔在最近一則視訊中,含沙射影地批評孫曉雲不懂筆法,他稱:“新任書協主席,用手腕寫字,手腕一挑一挑。而他們則是篆籀筆法,如蕩槳,用的是整個胳膊的力量。”

而實際上,這恰恰是曾翔在筆法理論領域的短闆,孫曉雲是在運腕,寫小字就需要運腕,不需要動整個胳膊。運腕還是運臂完全看寫字的實際需要,并不是運臂就是所謂的篆籀筆法,運腕就要低一級。而且從實際的書寫效果來看,曾翔即使是用上了他自認為的篆籀筆法,也并沒有寫出傳統書法應有的韻緻來,與古代經典技法、流脈尤其是審美理論,相去甚遠。

曾翔批評孫曉雲不會用筆

曾翔作品

曾翔批評孫曉雲不會用筆

說到筆法,創新派書法家對于堅持傳統并饒有建樹的書法家的批評,對于書壇發展并不具有建設性,比如曾翔更是完全颠覆了傳統筆法,宣稱“寫字要從筆尖用到筆根,這樣線條才豐富。”創新派的書法家普遍以小筆寫大字為榮,這樣的颠覆性的創新角度,對于傳統運筆運腕合理與否是沒有理論依據的。

曾翔批評孫曉雲不會用筆

孫曉雲

筆法是傳統書法的核心,在傳統書法角度看來,書法水準的高低很大程度取決于對筆法的掌握,而且筆法具有一貫的穩定性,并不會随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書法不斷變化的是點劃和結體。傳統書法變和不變的因素古人早有論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他的《蘭亭十三跋》裡就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如果把不變的變了,那就會動搖書法的根基。實際上,創新書法就将不該變的筆法給變了,從沈鵬提倡書法創新以來,體制内的創新書家為了讓書法與西洋美術接軌,美其名曰拓展毛筆的表現力,将古人謹守的三分筆理論完全抛棄,代之以畫畫式的塗、抹、擦,從筆尖一直用到筆根,這種蠻力塗抹寫出來的字充其量叫美術字,他們自己稱書法藝術或者藝術書法,實際是在畫字。

曾翔批評孫曉雲不會用筆
曾翔批評孫曉雲不會用筆

孫曉雲作品

擅長乒乓球的朋友都知道,乒乓球不能用蠻力打的,一定是球拍與球的精準、巧妙的摩擦發力打出旋轉與弧度才能制敵。有時很輕的力量也能令對手難以琢磨。如果隻是用蠻力,很容易被對手扳回,自然打不好乒乓球。

同樣,蠻力在書法技法中也沒有太大意義。

傳統書法嚴格遵循“用筆三分”原則,所謂的三分筆,指的是将毛筆的筆毫分為筆根、筆肚、筆尖三個部分,從筆尖到筆肚又分為三個部分,依次叫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一支筆在寫書法的時候,頂多用到三分筆。越往上用盡隻剩下蠻力,展現的不是筆力,沒有筆力的點劃漂浮在紙面,點劃根本就沒有厚度。創新書家的字普遍點劃單薄,缺乏厚度就是最好的證明。

本文轉自網絡,代表原文作者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