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葉赫那拉氏慈禧

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葉赫那拉氏慈禧
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葉赫那拉氏慈禧
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葉赫那拉氏慈禧
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葉赫那拉氏慈禧

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葉赫那拉氏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鹹豐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歲),葉赫那拉氏被選秀入宮,賜号蘭貴人。

鹹豐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歲),晉封懿嫔。

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鹹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晉封懿妃。

鹹豐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歲),晉封懿貴妃。

鹹豐帝體弱多病,兼之當時的大清北有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國反清農民運動,正值内憂外患之際,讓他心力憔悴。懿貴妃工于書法,于是鹹豐帝時常口授并讓其代筆批閱奏章,并且允許懿貴妃發表自己的意見,因而大臣們多對葉赫那拉氏不滿。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葉赫那拉氏随鹹豐帝逃往熱河。

1861年8月鹹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載淳處理朝政;又給皇後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貴妃代管)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互相牽制。

鹹豐帝死後,皇子載淳即位,定年号“祺祥”。葉赫那拉氏與皇後鈕祜祿氏(當時的中宮皇後慈安)并尊為皇太後。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于是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鹹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利用帝後和鹹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奕訢被封為議政王。

1861年12月2日,改年号“同治”,兩宮太後禦養心殿,垂簾聽政。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援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撚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這一時期,國内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争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欲,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慈禧不得已為他選後,次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但同治帝親政後仍難擺脫慈禧的幹預。慈禧為了享樂,授意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此機會讓太後離宮居住以擺脫慈禧幹預朝政,然而當時财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重,修複耗資甚巨,同治帝堅持開工,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對,同治帝竟将他們全部革職。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決定。

慈禧的一生,經曆了從1840年至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5次戰争。第一次鴉片戰争,她還是一個5歲的孩子。第二次鴉片戰争,她已是鹹豐皇帝的懿貴妃。以後的中法戰争、中日甲午戰争、八國聯軍入侵,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從慈禧的主戰與求和,可以看出慈禧與帝國主義關系的變化。

1860年9月21日,清軍在八裡橋之戰中遭到失敗,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決定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當鹹豐 即将出發的時候,懿貴妃極力谏阻,請求鹹豐留在北京,繼續抵抗。為此,她觸怒了鹹豐,差一點引來殺身之禍。奕䜣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勸鹹豐廢約再戰。因為鹹豐病危,隻好作罷。

中法戰争爆發後,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争非常激烈。慈禧将清軍的接連失利歸罪于奕䜣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其他4位軍機大臣也全部罷免。但是,清政府内部的和戰之争并未停止。1884年8月23日,法國軍艦向福建水師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慈禧谕令對法宣戰,并将繼續堅持和議的張蔭桓等6位總理衙門大臣革職。1885年2月,法軍攻占諒山,慈禧轉向主和。鎮南關的失守,慈禧更喪失了對戰争勝利的信心。授權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的英國人金登幹到巴黎與法國外交部秘密議和。1885年4月4日,授權金登幹與法國政府簽訂《巴黎停戰協定》。6月9日,又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中法新約》。

民間傳說或影視作品,一般稱慈禧太後為蘭兒或玉蘭。可能是因為慈禧進宮後的第一個封号為“蘭貴人”,很多小說筆記誤以為“蘭兒”是她的乳名,實則不然。據慈禧家族後人葉赫那拉·根正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當時家中庭院種有幾顆白杏樹,由此,慈禧的爺爺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至于鹹豐皇帝初封杏貞姑娘為蘭貴人,大概是因為鹹豐最喜歡玉蘭花,是以給她這樣一個封号,以表示自己對杏貞的愛慕之意。 說法一:光緒初年,慈禧太後剛滿40歲,她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于朝中有人反對,終日心中不樂。心腹太監李蓮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佛。

建成之後,李蓮英速去禀告慈禧,說:“聽說萬壽寺大雄寶殿常常有雙佛顯光,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請太後駕臨前往觀看。” 慈禧聽罷感到十分驚奇,便起駕出宮。出西直門下高梁橋,坐上皇船,沿長河,直到萬壽寺(今北京藝術博物館)。慈禧上了碼頭,進了山門,直奔大雄寶殿而來。進得殿來,見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 那個時候,奴才欺騙主子是要殺頭的,但李蓮英心中有數,忙說:“太後息怒,請您後殿禦覽。”

慈禧太後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還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這裡。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 慈禧見狀明白了一半兒,但她故作不解問道:“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蓮英他們答道:“就是迎接太後您老佛爺呀!”“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啊!”“如今先皇晏駕,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後老佛爺”。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

據說這個觀世音是李蓮英讓人按慈禧的模樣塑造的,後來慈禧來萬壽寺焚香禮佛,蔔簽求壽,由于對此觀世音非常賞識,還穿上了寺裡方丈為她準備的觀音衣服,李蓮英扮作護法神韋馱,雙手合十,橫杵于腕上,倆人還在這個佛像前照了張像,曾經有人見到過此照片。

說法二:中國曆史上曆代帝王除了有“廟号”、“谥号”和“尊稱”以外,有些帝王還有“特稱”。如宋代皇帝的“特稱”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稱”叫“老爺”,而清代皇帝的“特稱”則叫“老佛爺”。在有些曆史小說,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後稱作“老佛爺”。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清朝帝王之是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号“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滿清建國後,将“滿柱”漢譯為“佛爺”,并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一般認為慈禧為滿洲鑲藍旗人,玉牒明确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據葉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記載,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但也有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慈禧太後很有可能是漢族人。

1989年6月,長治市郊區(原屬長治縣)下秦村77歲的村民趙發旺帶着他和上秦村宋雙花、宋六則、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聯名信,找到長治市地方志辦公室。趙發旺說,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禧太後的五輩外甥,宋雙花、宋六則等人是慈禧的五輩侄孫。他們要求政府幫助澄情。從此,劉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佐證材料的不斷豐富,愈加增強了劉奇的信心,有關著述也頗見報端。2012年 4月,在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主持召開的“共和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五十年研讨會”上,劉奇撰寫的《揭開慈禧童年之謎》,獲得一等獎。這篇7000餘字的論文,集中闡述了慈禧的身世問題。

據劉奇考證,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長治縣西坡村一個貧窮的漢族農民家庭,取名“王小慊”。4歲時,被賣給本縣上秦村宋四元為女,改名“宋齡娥”12歲時,又被賣給潞安府知府惠征為婢,改名“玉蘭”(蘭兒),并在衙西花園專設書房中獲精心培養。鹹豐二年( 1852年),以葉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應選入宮,平步青雲,直至皇太後。

清代民間,慈禧太後的金銀首飾是數不勝數,有這麼一對“翡翠西瓜”,慈禧太後的掌上寶貝。相傳慈禧死後,兩個“翡翠西瓜”被陪葬在慈禧墓中,1928年,孫殿英盜掘了東陵後,這兩個“西瓜”就杳無蹤迹了。

慈禧太後采購美國碧玺大部分都是通過馳名世界的蒂凡尼公司進行的,碧玺寶石也大部經過了蒂凡尼公司的寶石學家J·L·坦綸博姆的鑒定。翡翠西瓜所特有的雙色組合當時幾乎隻有聖地亞哥的碧玺礦才具備。是以毫無疑問,慈禧太後的翡翠西瓜來自美國聖地亞哥。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梅薩平原的伊巴拉雅碧玺礦,在19世紀末期即已聞名于世。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巴拉雅礦開采出來的大部分碧玺都出口到了中國,供慈禧太後的宮廷享用。随着滿清王朝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王朝的奢侈生活也到此畫上了句号。其結果是伊巴拉雅礦的碧玺産品因為中國市場告吹而滞銷,該礦被迫關閉。一直到2012年12月,該礦才被重新開發。

1904年是慈禧太後的70大壽,很多官員想盡一切辦法來張羅禮品,其中有一款櫃式留聲機深得慈禧的賞識,那就是美國維克多公司生産的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樣品機)。

慈禧太後一生享盡榮華富貴,生活時尚超前,在發達的西方工業面前,也是滴滴不漏,占盡先機。照相、電燈、洋車、櫃式留聲機,應有盡有,這台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擺放在她的寝宮裡,時常傳出悅耳動聽的旋律,唱片的内容有中國的小曲、有國外的華爾茲舞曲。

1904年維克多設計并且試制了一批數量非常稀少的櫃機樣品,并且這台櫃式留聲機有幸成為慈禧太後1904年70大壽的禮物。

梁誠1903年到1908年初是大清國以三品卿的資格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為了大清國奔波于多個國家。梁誠廣州市人,早年受過西方文化的教育,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喜歡留聲機。在美國期間,做了很多有利于國家的大事。

1904年維克多推出了第一批櫃式留聲機的樣品,由于不是商品機,美國也隻有一些政府高層官員才有機會使用這樣高檔留聲機,當年美國官員把這台留聲機送給梁誠,梁誠又把這台留聲機送給老佛爺慈禧太後,作為慈禧太後的70大壽的禮物。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曾說:“慈禧比我強多了,我隻是一個既不偉大,也不渺小的人。”1904年,曾經視洋人如猛獸的慈禧太後迷上了西方的馬戲、華爾茲舞和照相。這段時間,宮女們經常聽到,有悠揚的華爾茲舞曲從慈禧的寝宮裡傳來,那是她那台巨大的外國留聲機發出的聲音。有一次,慈禧太後在午餐時,還特别要求德齡、容齡兩位公主跳華爾茲舞,她乜斜着眼睛,定神地觀看。等她們跳完,慈禧高興地說,這是很美麗的舞蹈。你們這樣反複地轉圓圈,難道不感到頭暈目眩?

據《德齡公主回憶錄》記載,慈禧太後對着我們說“你們在我吃飯的時候跳舞吧!”我們把整個的曲譜都翻完了,才找到一支華爾茲,那是合适我們的音樂,而其他的大多是些中國小曲。

看過電影《垂簾聽政》的讀者一定對電影裡慈禧殘酷迫害鹹豐帝的另一個妃子麗妃的情節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慈禧與麗妃是一對情敵。

麗妃千嬌百媚,能歌善舞,深受鹹豐的寵愛,根本不把慈禧放在眼裡。一心想要承寵、費盡心機往上爬的慈禧對她妒恨不已。鹹豐皇帝死後,慈禧成功發動辛酉政變,實作垂簾聽政,成了大清皇朝的實際統治者。她在鏟除了政治對手,肅清了敵對勢力後,回過頭來整治昔日與她争寵的麗妃。慈禧效法漢代呂後迫害戚夫人的方法,将麗妃的手腳悉數砍去,裝在一個壇子裡,對她極盡侮辱之能事。這段情節,在影片中陰森恐怖,盡力将慈禧塑造成了一個刻薄寡恩、睚眦必報的惡毒婦人形象。那麼,曆史上是否真有麗妃這樣一個人,她與慈禧的關系真的像影片描繪的那樣嗎?慈禧真的以那樣殘酷的手段迫害過她嗎?

據史書和清宮檔案記載,麗妃是主事慶海的女兒,他他拉氏。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二十七日生,比鹹豐帝小6歲,比慈禧小2歲,與慈安同歲。鹹豐元年(1851)參選秀女時,麗妃和慈禧同被選中。麗妃被封為麗貴人,

慈禧被封為蘭貴人。鹹豐二年(1852),二人同時入宮。鹹豐四年(1854),麗妃被封為麗嫔,慈禧被封為懿嫔。鹹豐五年(1855)五月初七日,麗妃為鹹豐帝産下了皇長女,三天後就晉封為麗妃。鹹豐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慈禧生下了皇長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當天就晉升為懿妃。鹹豐帝死後不到3個月,慈禧就以同治帝的名義,以“麗妃侍奉皇考有年,誕育大公主”,晉封她為麗皇貴妃,越過了貴妃這一級,一次升了兩級。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慈禧又降懿旨,尊封麗皇貴妃為麗皇貴太妃,地位僅低于皇太後。

多年來,麗妃體弱多病,經常吃藥,于光緒十六年(1890)十一月十五日病逝,享年54歲。她死後第三天,光緒帝親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禮。她的金棺暫安于田村殡宮。光緒十九年(1893)四月十八日,麗妃金棺葬入清東陵的定陵妃園寝。這座妃園寝的後院建有15座寶頂,共分三排。麗妃的寶頂位于第一排的正中之位,處于這座園寝的最尊貴的位置。

麗妃所生的女兒是鹹豐帝惟一的女兒,是以備受鹹豐帝和衆妃嫔的喜愛,同治九年(1870)被封為榮安固倫公主。清朝制度:隻有皇後生的女兒才能封為固倫公主,妃嫔生的隻能封和碩公主。按此規定,麗妃生的這個女兒應封和碩公主,可是慈禧卻破例封她為榮安固倫公主。

以上史實表明,麗妃不僅未受到慈禧的迫害,反而受到了慈禧的格外關照和一系列禮遇,表明麗妃與慈禧的關系是十分融洽的。由此看來,經常以專橫跋扈、陰狠刻毒面目示人的慈禧也還有溫情、恤下的一面。也可能是因為麗妃本人比較溫順聽話,而且在慈禧牢牢掌握了國家、後宮大權之後,麗妃對她不構成任何威脅,是以才對她如此禮遇有加。而一旦有人膽敢忤逆她的旨意,挑戰她的權威,慈禧流露的就是另一副面孔了。這從她對兒媳的态度上可見一斑。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改年号為“光緒”,兩宮太後再次垂簾聽政。

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5年,慈禧采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于1878年1月收複新疆;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後暴崩,卒年45歲,官方說法為腦溢血,民間野史認為是慈禧所害。

1883年—1885年,中法戰争爆發,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

1884年4月8日,慈禧發動甲申易樞朝局之變,将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開始西宮獨裁。

1889年2月,光緒大婚,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訓政結束後,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緒帝)事太後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

1894年,醇親王借慈禧六十壽辰拟“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内至園,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是年,适逢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争。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将令彼終生不歡”之語。後來,清軍在北韓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幹涉,盡快結束戰争。她支援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借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由于形勢日益緊張,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她無法再一意孤行,大擺排場,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劃,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甯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次年2月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台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陸兩個戰場均遭失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北韓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強幹涉下,後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台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

甲午戰争失敗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産階級改良派發起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對于變法,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援,但她随後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緒釋出帝“明定國是上谕”(即《明定國是诏》),實行變法。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滿洲舊勢力貴族和衆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變法,當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圍園殺後,殺死榮祿時,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拘禁光緒皇帝,并處死了譚嗣同等六人。

戊戌政變後,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展并進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撫并用,差別對待義和團,但列強要求清政府完全剿滅義和團,并且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慈禧素來對洋人不滿,于是産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對列強宣戰(并未下宣戰诏書)。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滅義和團,并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将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别緻國書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并将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并沒有停止進攻。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淩晨,攻紫禁城東華門,慈禧帶着光緒帝、皇後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争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1901年2月14日準許《議和大綱》,并釋出上谕,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同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醜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内賠款9.8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台等。 同年10月6日,慈禧發卒數萬人,帶行李車3000輛,從西安出發,出潼關經河南、直隸,曆時三月于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

為了維持統治,改變自身守舊無能形象,慈禧太後在“西狩”期間宣布實行“新政”,進行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争,戰場正是在中國東北,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戰争的結果是日本戰勝了沙俄。國内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于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與此同時,國内革命運動也愈發高漲。為了維持統治,慈禧作出要立憲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内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君上大權”。

1908年,由于慈禧通過照片外交,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庚子賠款一千多萬美元,主要用于支援中國官派留美學生;之後,英、法、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相繼;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對興辦教育事業頗有效果,應當肯定。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大行皇帝無嗣,經她命,由醇親王載沣為攝政王,其子溥儀為帝,年号宣統,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後。

1908年11月15日17點(未正三刻),葉赫那拉氏于中南海儀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葬于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東陵,定徽号“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太皇太後”,谥号“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簡稱“孝欽顯皇後”,谥号共22字,谥号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後孝慈、本朝孝德、孝貞兩位正宮皇後,為清代及中國曆代皇後之最。

慈禧太後是中國曆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系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内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曆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争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援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系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并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隻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後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個人的人格方面,慈禧從宮廷鬥争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1861年,鹹豐皇帝駕崩于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後的葉赫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并将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系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後對于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亦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争中赢得鎮南關大捷,并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争。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醜和約等之締結,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于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系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争結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争以及中日甲午戰争都是繼續戰争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争的結果雖然會擊敗當時國内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将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台。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者,拒絕取消維持了300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展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醜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财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

陵寝名為菩陀峪定東陵。華北出版的《時事白話》中有一起記載了這麼一件事,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并盜挖慈禧臨終時口含大如雞蛋的一粒夜明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