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樣是亡國之君,劉禅六字得已善終,孫皓因一句話4年後離奇病死

三國一直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最為脍炙人口的一段時期,然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無論再怎麼精彩,這個時代依然要落下帷幕。公元280年,随着東吳政權被西晉覆滅,輝煌的三國時代也黯然逝去。

但就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蜀漢亡國之君劉禅和東吳亡國之君孫皓的不同下場就激發了無數人的好奇心。

一、劉禅的性格和才智完全可以用弱和庸來概括,雖然他最後得了善終,但這并不能說明他聰明,反而證明了他沒有威脅

劉禅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亡國之君,不過他的一生頗為傳奇。幼年時便遭兵亂,若非猛将趙雲盡心護主,隻怕早就夭折了。成為蜀國國主後又一直有賢相諸葛亮輔助,以最弱之蜀屢攻強魏竟也一度壓制,最有意思的是,蜀國滅亡後,身為亡國之君的劉禅竟然得享善終。

同樣是亡國之君,劉禅六字得已善終,孫皓因一句話4年後離奇病死

劉禅的善始善終在今天的很多人看來是他智慧的象征,網上也一直流傳着劉禅很聰明的說法。但是如果結合史料會發現,劉禅的善始善終或許根本不是因為他的聰明,反而是因為他對晉朝政權完全無法構成威脅。

劉禅的“弱”是毋庸置疑的,劉備死後,蜀漢朝政一直是諸葛亮在把持,期間劉禅完全沒有自己做出過什麼像樣的決策。

好不容易等到諸葛亮死後,又是楊儀和魏延互相攻伐,蜀漢朝廷竟然不能制。最後還是靠着蔣琬、費祎等人之力才扳倒楊儀。

此後,蔣琬又開始做大。蔣琬欲攻上庸三郡時,劉禅甚至無法直接決定,還是派出姜維、費祎等重臣才将其“勸回”。

等到後期,劉禅又開始寵幸宦官,手中權力再次減弱。

由此可見,劉禅的“弱”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雖然他在位四十幾年,但真正掌權的時間并不長。

至于為什麼說劉禅“庸”,這其實也是根據史料記載判斷的。

首先,劉禅的确不是傳統史料所描述的“扶不起的阿鬥”,這一點從夏侯霸歸蜀一事可以看出。

公元249年正月,曹魏權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身為曹魏宗親的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此時的劉禅表現出了難得的英明,不僅立即派人前去接應。而且見到夏侯霸後還溫言安慰,在很短的時間内就讓夏侯霸歸心。

同樣是亡國之君,劉禅六字得已善終,孫皓因一句話4年後離奇病死

但是同樣的,劉禅雖然不笨,但也不聰明。很多人說劉禅的“此間樂,不思蜀”是其智謀的表現,但其實這句話是裕正讓他說的。此後,司馬昭再次問劉禅這就話是不是裕正讓他說的,他竟然直接吓得脫口而出“你怎麼知道”,由此可見,劉禅的智謀确實很平庸。

平庸而懦弱,這才是劉禅活下來的真正原因。

二、從剛剛登基時的表現來看,孫皓确實是有一定才華的,但這份才華配上他桀骜殘忍的性格反而危害重大

從某種方面來說,孫皓恰恰就是劉禅的反面。與劉禅的懦弱和平庸相比,孫皓非常強勢且聰明。

孫皓并非景帝孫休之子,能被立為皇帝,純粹是機緣巧合。吳景帝駕崩之時,膝下諸子皆年紀不大。而恰恰是那個時候,蜀漢剛剛被滅國,南邊的交趾又發生了叛亂。東吳的重臣們認為這種混亂的局勢下,國家政權實在不宜交給幼主,是以迎立了較為年長的孫皓。

同樣是亡國之君,劉禅六字得已善終,孫皓因一句話4年後離奇病死

正因如此,在孫皓剛剛登基之時,他根本沒有掌握東吳的大權。是以,他在剛登基的那段時間裡大赦天下、撫恤人民、開倉赈濟、放養珍禽,俨然一副仁君迹象。孫皓的這番苦心沒有白費,很快,他就将大權掌握在手中。

但是,孫皓在掌握權勢的同時,權勢也掌握了他。在他掌權後,很快就沉迷酒色,驕橫跋扈。而且還暴虐無常,不聽勸谏。當初迎立他的重臣張布和濮陽興,僅僅私下裡說了兩句埋怨的話,立刻就被他殺了。

此後,孫皓在濫殺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因為擔心自己的皇位坐不穩,他殺了先帝孫休最年長的兩個兒子。因為派往中原的使者徐紹稱贊中原,又立刻将其召回殺害。東吳之内,凡是不順他心意的,都難逃一死。

如果僅僅隻是好殺,東吳還不至于傷筋動骨。但此後的孫皓,越發肆無忌憚。先是不顧群臣反對強勢遷都,勞民傷财。之後又異想天開地伐晉,想一統天下,直接把吳大帝和吳景帝時期好不容易攢下的東吳的老底子都給敗完了。

同樣是亡國之君,劉禅六字得已善終,孫皓因一句話4年後離奇病死

公元280年,西晉大軍分六路大舉伐吳,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東吳的都城腳下。為了活命,孫皓隻能效仿劉禅“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向西晉乞降。

孫皓投降後,司馬炎将他安置在洛陽,并封他歸命候。但詭異的是,僅僅四年後,孫皓就離奇病死在洛陽,死時不過42歲。野史說孫皓是被司馬炎暗中毒死的,原因是司馬炎宴請孫皓時,孫皓依舊把自己當皇帝,對司馬炎毫不客氣,敬酒時甚至稱,“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讓司馬炎心中大怒。

且不論這個傳說是真是假,但劉禅的下場确實是比孫皓要好一點。不過這卻并不意味着劉禅要比孫皓聰明。

之前說過,劉禅庸弱,掌權時間并不長。是以其投降西晉後,并沒有表現出對權力的渴望,隻要自己的生活還過得去,他就沒什麼怨言。這種人對西晉完全沒有威脅。

而孫皓執掌東吳大權十幾年,殺伐由心,即便是投降了,一時半會也很難擺正自己的位置,甚至他的内心深處可能還做着東山再起的美夢。這一點是西晉統治者完全無法容忍的。

是以說,劉禅和孫皓下場的差別根本不在于兩人的聰明與否。要說聰明,劉禅拍馬都趕不上孫皓。但兩人的聰明在當時正值巅峰的西晉統治集團面前都不算什麼,真正決定兩人命運的,還是他們對西晉政權的威脅程度。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