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近日,由湖南日報社、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博物館學會主辦的“慶祝中國考古百年”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暨百件出土文物精品推介活動頒獎典禮在長沙舉行。“湖南省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結果出爐,“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同時獲頒獎牌證書。

湖湘文明漫漫50萬年曆史,它們為何能脫穎而出?為此,活動專家評審組的兩位專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郭偉民和湖南青銅器研究專家熊建華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涵蓋有人類活動以來湖南曆史全過程

“舉辦此次推介活動,是想讓大家從文物考古的角度認識湖南的曆史和文化。我們評選出的這十大考古發現和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基本涵蓋了自有人類活動以來湖南曆史的全過程。”郭偉民總結道。

本次活動集結了湖南全省一流的文物考古專家,他們經過反複研讨,評選出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和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為:道縣玉蟾岩遺址、澧縣城頭山遺址、裡耶古城遺址、長沙馬王堆漢墓,以及洪江高廟遺址、甯鄉炭河裡遺址、嶽陽羅城遺址、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牍、長沙銅官窯遺址、中國土司遺址·永順老司城。其中,前4項獲評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強調“出土”二字,而非傳世文物。“就像一個人,我們知道他出生成長的地點、家庭環境等,才能較為準确地了解他。”熊建華生動地解釋道。他說,文物出土的地點、所在的土層、一同出土的遺存,對于判斷文物資訊非常重要。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 中國青銅“四大天王”,均出土于湖南。

在考古工作者眼裡,文物殘片、腐朽的痕迹,以及與之相關的土壤都是寶貝。他們從中尋找蛛絲馬迹,力求重構出真實的人類曆史。

在長達50萬年的曆史長河中,湖南的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筚路藍縷、披荊斬棘,創造了輝煌璀璨的湖湘文化。從事考古工作數十年的郭偉民表示:“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湖南考古70年。湖南的考古工作重建了湖南的遠古曆史,以實物遺存證明了湖南在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國統一多民族的曆史程序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國的湖南,世界的湖南

你我眼中被補了好多“更新檔”的“破”陶釜,是湖南第一件能複原的陶器。它出土于道縣玉蟾岩遺址,距今約1.8萬年。

郭偉民說,它是中國早期陶器中為數不多能複原的幾件,功能和炊煮食物有關,煮的很可能是谷物。是以,這件陶釜成為漁獵采集經濟向農業起源過度、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度的标志性器具。距今約1.4萬年前的水稻、距今約1.8萬年前的陶器,讓玉蟾岩遺址具有了全球範圍内劃時代的意義。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 舊石器時代末期陶釜

“玉蟾岩的陶器和水稻、彭頭山的村落、高廟的白陶、城頭山的城牆和護城河,裡耶秦簡、馬王堆漢墓、走馬樓吳簡、長沙銅官窯彩瓷、老司城土司文化遺存……它們不僅屬于湖南,更屬于中國,乃至世界。”郭偉民說。

長沙馬王堆漢墓,漢初曆史文明的标杆,可媲美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陵。這裡出土的多組文物入選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

T形帛畫中,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三界”。郭偉民說,很多白陶上也有這“三界”。帛畫上的蟾蜍,與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的玉蟾蜍幾乎一模一樣。陶寺遺址有銅蟾蜍,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有蟾蜍,蟾蜍寓意多子多福。以它為代表,中國的很多文化傳統都能上溯到史前。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 T形帛畫

“為什麼說中華文明很特别?就在于它的古今一體。”他感慨地說,很多5000多年前的文化至今在民間都能找到,這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之處。

高廟遺址的白陶及其紋飾所代表的文化浪潮,被學術界譽為中國史前的第一次藝術浪潮。

“中國最早的城”澧縣城頭山遺址,開啟了中國史前的第一波城池化的浪潮。

湖南世界文化遺産“零的突破”中國土司遺址·永順老司城,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象征,反映了東方高度發達的政治智慧。

長沙銅官窯開創了中國新的彩瓷工藝——釉下彩。這裡燒制的瓷器是中國最著名的外銷瓷之一,通過它可以解讀大唐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湖南因子。

它們帶我們看,史書未記載的家鄉

一端尖銳,一端厚鈍。這塊名為“大尖狀器”的石頭,出土于常德津市虎爪山遺址。這個遺址将湖南的曆史向上拓展到距今約50萬年以上。

湖南,被誤讀為“蠻荒之地”多年。實際上,除了光輝燦爛的史前文明,它與中原的交流很早,至少在6000年前就開始了。

中原的西陰文化彩陶傳遍大半個中國,出土于澧縣城頭山遺址的西陰紋彩陶缽,是目前西陰文化唯一傳到長江以南的一件。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 西陰紋彩陶缽

商周時期,雙方交流更深更廣,湖南出土的多件青銅器是明證。

有“中國南方青銅器之鄉”美譽的甯鄉出土了商青銅四羊方尊、商青銅人面紋方鼎等多件著名的青銅器。

“甯鄉出土的商青銅人面紋方鼎最值得關注的點,是中原文化和湖南本土文化的融合。”熊建華說,方鼎一般隻從王和王後的高等級墓葬中出土。人面紋方鼎的形制和功能源自中原,展現了中原的政治制度;“人面”及其額角邊的角、下巴邊的爪組成的紋飾則具有湖南地方文化的特點。二者的結合展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 商青銅人面紋方鼎

2021年11月16日,嶽陽汨羅的一位村民在山上修路時挖出了一件國寶級文物: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熊建華說,汨羅江流域也是我省出土青銅器的重要地區。

這一區域出土的商青銅豕磬,也入選了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青銅磬雖在宋代金石著作中有著錄,但考古發現的青銅磬,目前隻見于湖北的長陽與湖南的湘陰、汨羅。磬,在商周禮樂制度中,使用者的等級很高。”經過多年的研究,熊建華堅信,在汨羅必有一個與甯鄉炭河裡古城等級相當的古城,隻是尚未被發現。

▲ 商青銅豕磬

早在戰國時期,湖南就與域外交流頻繁,長沙、益陽、常德、湘潭等地楚墓中,常常出土一種有南亞風格的玻璃珠。專家們多認為它們來自南亞,顯示了兩地高水準的交流。這種交流,影響了楚時期湖南本地的玻璃鑄造業,仿制的玻璃珠、創制的玻璃璧等在戰國時期的湖南大量湧現。這些玻璃作品,通過考古人的手又為今天的我們所認識。這次評選出的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中,有多件玻璃器。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 谷紋玻璃璧

考古,不創造曆史,而是用實實在在的物證改寫曆史、填補曆史的空白。

湘西裡耶秦簡,填補史書未記載秦朝“蒼梧郡”“洞庭郡”之空白。

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二世诏書上的文字,強調了秦二世是奉遺诏即位,輕徭薄賦,善待吏民。

出土于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長沙國南部地形圖》上描繪的永州水系,至今還能找到。其中的九嶷山位置,有9根柱子和“帝舜”二字,是舜帝廟的象征。這說明西漢初期,人們就已對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傳說深信不疑。

文化中國丨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出爐,它們為50萬年湖湘文明代言

▲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

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牍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的活标本;宋元龍泉窯花瓶透露了宋元時期,人們對藝術品有了一定的需求,湖南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

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和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可以讓你透過曆史迷霧,看見50萬年的湖湘。

監制/任帥

主編/谌偉春

編輯/李蕾蕾 趙浩天(實習)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