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打完仗後如何打掃戰場,由誰來負責呢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萦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铤亡群。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上面片段節選自唐朝李華寫的《吊古戰場文》,這篇文章很著名,因為它真實的描繪出了古代戰場的荒涼凄慘和戰争的殘忍血腥。古代,經常會爆發戰争,戰争也很殘酷,人們期盼着戰争的結束。而在戰争結束之後,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打掃戰場。

那麼,一般由誰來打掃呢?

如果是持久戰,雙方每次作戰之後,都會派出少量士兵,進行打掃,要不然,陣地上都是屍體,還怎麼繼續厮殺呀。而這些打掃戰場的士兵,是不能被攻擊的,這是雙方約定俗成的規定,就相當于“雙方交戰,不斬來使”一樣。

如果是遭遇戰或戰争正式結束,失敗的一方,逃跑都還來不及,肯定是沒有心思打掃戰場的。是以,戰場隻能由勝利的一方來打掃。而軍隊裡,也有專門負責打掃戰場的士兵。

古代打完仗後如何打掃戰場,由誰來負責呢

那麼,打掃戰場一般要做哪些事情呢?

一、檢查生死

首先,士兵要檢查,戰場上有沒有己方人員還活着。發現後,要把他們立刻運到軍營當中進行救治。當然了,還要仔細留意密集的叢林或者山地,這些地方都很容易隐蔽,要留意是否有敵方未死的士兵,如果碰到,直接幹掉就行了。

還需要留意,戰場上的死屍,有沒有裝束和普通士兵不一樣的,這有可能就是進階将領。到時候就可以向朝廷報功,領取更多的獎勵。

古代打完仗後如何打掃戰場,由誰來負責呢

二、繳獲物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對于戰争特别的重要。一般戰争結束後,失敗的一方往往隻顧着逃命,顧不上糧草辎重。這時候,勝利的一方,就可以把這些當做戰利品,拉到自己軍營使用。

而清點出來的公文、信函,則需要上交,因為将軍可以根據這些資訊,了解敵軍的作戰意圖,做好下一步的作戰安排。

三國時期官渡之戰開始時,曹操軍營糧食短缺,曹操曾打算退兵,還好最後堅持了下來,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收獲了大量的糧食辎重,解決了問題。

而且曹操還在袁紹軍營中,發現自己隊伍中很多人向袁紹寫信,這有通敵的嫌疑,這是重要的情報。但是,聰明的曹操,把這些信件全部燒了。

古代打完仗後如何打掃戰場,由誰來負責呢

三、回收兵器

戰争,很需要錢。古代,生産力低下,打造兵器,不僅需要錢,還很需要時間。而面對戰場上被丢棄的兵器,需要把它們撿起來運回去。那麼,如果兵器壞掉了還要嗎?也需要的。因為這些兵器,還可以交給鐵匠,重新再打造兵器,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材料。

四、處理屍體

處理屍體,也需要是打掃戰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時間久了,屍體會腐爛,不僅氣味難聞,而且有可能産生瘟疫等疾病進行傳染,造成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對于戰場上的屍體,一般會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

這是最常見的方法了,中國人也講究入土為安。但是,因為戰争,方法也很簡單。挖一個大坑,然後把屍體全部扔進去,再用土填上。

古代史書中,出現了很多“坑殺”的記錄。很多人就誤以為是活埋。其實這是不對的,具體什麼意思,下文還會講到。

古代打完仗後如何打掃戰場,由誰來負責呢

火葬

火葬處理屍體這種方式,在中國出現的也比較早,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墨子》記載:“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

火葬處理屍體,比土葬友善,也不用費太多力氣,一把火燒了完事。努爾哈赤在攻打甯遠城時,戰争進行的非常慘烈。守城的是名将袁承煥,而且城牆上還有紅夷大炮。經過後金軍數次進攻後,死傷巨大,屍橫遍野,後金軍都是踩着同伴的屍體前進。後來,士兵們不願意攻城了,努爾哈赤無奈,隻得在旁邊辦了一個火葬場,把搶回來的屍體火燒處理了。

古代打完仗後如何打掃戰場,由誰來負責呢

、橫屍于野

雖然不處理屍體,可能會産生很多問題。但是有時候,屍體是直接暴露在荒郊野外的,任由野獸撕咬,或者屍體腐爛。因為戰争結束後,作為勝利方,可能要趕時間去下一個戰場。當然了,也有一些将軍想省事,對屍體置之不理。

像三國時期,戰亂頻繁,曹操詩句“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就真實的反應了當時屍橫遍野的情況。同樣的,《吊古戰場文》中也有相關句子:“屍踣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

古代打完仗後如何打掃戰場,由誰來負責呢

、築京觀

戰争,是殘忍血腥的遊戲。勝利的一方,自然想要炫耀自己的戰功。明末張岱在《夜航船》說:“京,謂高丘也;觀,阙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

築京觀,就是把敵軍的屍體全部堆積在一起,蓋土夯實,築成土丘,也是産生于春秋時期。《左傳》中記載,楚莊王領兵打仗時,就有人向他進谏:“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可見,當時勝利者築京觀是很正常的事情。

古代打完仗後如何打掃戰場,由誰來負責呢

史書中記載的坑殺,也就是築京觀的意思。很多人了解為活埋,這是不對的。《史記》中其實寫作“阬殺”,“阬”是高大的門樓的意思,而“觀”也有門樓的意思,與“阙”相通,“阬”與“坑”音同,是以後世常寫作“坑殺”。

例如長平之戰,白起“坑殺”降軍四十萬。如果了解為活埋,這麼多士兵肯定會反抗,即使不反抗,也需要挖非常大的坑,也很費事。

網上還有很多人認為,古代打掃戰場,有時還會把屍體當做軍糧,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戰争是殘酷的,史書上有很多記載,在守城時,如果糧食吃完了,往往會殺人而食,但打掃戰場是不會的。因為戰争勝利了,如果缺少糧草,會有很多辦法解決的。

文:墨羽翩翩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夜航船》《吊古戰場文》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