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處決犯人都在午時三刻進行?實際上,隻有明朝遵循此原則

在看一些時下熱播的曆史連續劇中,想必大多數觀衆,對于劇中問斬犯人時,公堂上喊出的那句“午時三刻問斬”,都不會感到陌生吧?那麼,古人在對罪犯進行問斬的時候,為什麼偏偏要将行刑時間,卡在如此準确的位置上呢?關于這個問題,雖然也有史料能夠解釋說明,但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被影視劇所蒙騙了。

古代處決犯人都在午時三刻進行?實際上,隻有明朝遵循此原則

在我國古代,十二時辰是用作時間計量最基本的機關,從夜裡十一時的子時開始,第二天的亥時結束,每一時辰都相當于現代人的兩個小時。而午時的時間範圍,便大緻在正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受陰陽文化的影響,古人将午時作為一天陰陽交界的分水嶺。一般來說,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便出現在午時,進而便為午時三刻。

古代處決犯人都在午時三刻進行?實際上,隻有明朝遵循此原則

那麼,作為一天中陽氣最盛的午時三刻,又和處決犯人有什麼關系呢?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中,人們還是普遍相信有神鬼存在的。一般來說,犯了罪的人在被處決後,便為化作鬼怪,在地府接受刑罰,但倘若一着不慎,問斬後的罪犯也很有可能會化作孤魂野鬼,擾亂人世。

古代處決犯人都在午時三刻進行?實際上,隻有明朝遵循此原則

是以,古人之是以選擇在午時三刻問斬,便是想借由充足的陽氣,來壓制陰氣。說白了,就是要讓十惡不赦的罪犯在被問斬後,連鬼路都走不成,斷絕其一切念想。當然了,選擇在這一時間段問斬,也是為了能夠圖個吉利,畢竟問斬在古人看來,是一件比較晦氣的事情。

古代處決犯人都在午時三刻進行?實際上,隻有明朝遵循此原則

而相對應的,倘若處決的并非重要罪犯,監斬官往往會在午時一到,便指令劊子手問斬,目的就是為了讓對方起碼還有鬼給做,下輩子投個好人家,老老實實的繼續生活便可。

不過,并非所有的朝代都存在“午時三刻”問斬的習慣哦。據史料考證,隻有明朝曾嚴格按照這一規定執行,至于其它朝代,也各有各的監斬機制。比如拿唐朝來說,在一天中處決犯人的時間,并沒有過嚴格要求,也不存在午時三刻問斬一說。但盡管如此,在處決罪犯的日子上,唐朝還是比較看重的。

古代處決犯人都在午時三刻進行?實際上,隻有明朝遵循此原則

比如每年從立春開始,一直到秋分這天,期間都是不可以處決罪犯的,這也就是“秋後問斬”的來曆。除此之外,每個月的特殊日期,如祭祀活動、皇帝誕辰、佛道經筵等日子,也是不能夠問斬犯人的。而到了宋朝,甚至還出現了倘若頭天夜裡天氣沒有放晴,第二天就不得處決罪犯,以及倘若當天下雨,也是不能夠問斬犯人的。

古代處決犯人都在午時三刻進行?實際上,隻有明朝遵循此原則

是以,許多曆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并沒有完全嚴格按照史料中的細節,對劇情進行設定,這就導緻在傳播的過程中,也使得大多數觀衆産生了誤解。是以說,午時三刻作為古代問斬犯人标準的說法,也隻是在明朝在被朝廷所重視,至于其他朝代,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和說法。包括在一些史料中,清晨或黃昏子夜處決犯人的事情,也并不罕見哦!

(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