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位三國人物的尊稱綽号和自稱,劉協憤怒,孫堅惱火,張飛很尴尬

“標頭呂布”,“石家莊趙子龍”,“駐馬店袁紹”,這些稱呼很搞笑。至于呂布是不是標頭人,趙子龍時期常山是不是石家莊,駐馬店是什麼時候命名的,已經沒有多少人在意了,因為本來就是惡搞,沒有必要較真兒。

周末即将到來,半壺老酒閑着沒事,也來跟讀者諸君聊一聊三國人物的自稱尊稱和綽号,比如三國正史和《三國演義》裡經常三個三國稱呼,就比較搞笑:漢獻帝劉協聽了會十分憤怒,孫堅聽了會十分惱火,而張飛聽了,則會十分尴尬。

三位三國人物的尊稱綽号和自稱,劉協憤怒,孫堅惱火,張飛很尴尬

熟知傳統禮儀的都知道,古代的自稱尊稱,是有很多規矩的,比如周瑜決不能管孫策叫孫策,孫策出于禮貌,也應該管周瑜叫公瑾,有身份地位的古人的名字是隻有上級、父母才可以叫的,平輩平級稱字,下屬晚輩稱号稱公。當然,像劉邦朱元璋那樣的人,一開始沒字沒号,叫劉三和朱重八都行,反正當時也沒人尊敬他們。

咱們今天要說的三國三位人物,那可都是三國時期響當當的人物,首先就是那個以仁厚著稱的大漢皇叔劉備劉玄德。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漢獻帝劉協還真查到了劉備的家譜:“1勝生陸城亭侯劉貞。2貞生沛侯劉昂。3昂生漳侯劉祿。4祿生沂水侯劉戀。5戀生欽陽侯劉英。6英生安國侯劉建。7建生廣陵侯劉哀。8哀生膠水侯劉憲。9憲生祖邑侯劉舒。10舒生祁陽侯劉誼。11誼生原澤侯劉必。12必生颍川侯劉達。13達生豐靈侯劉不疑。14不疑生濟川侯劉惠。15惠生東郡範令劉雄。16雄生劉弘。17弘不仕。18劉備乃劉弘之子也。”

三位三國人物的尊稱綽号和自稱,劉協憤怒,孫堅惱火,張飛很尴尬

之是以編上号,那就是說從劉勝開始,到劉備這兒,正好是十八代玄孫,如果罵劉備十八輩祖宗,劉勝在金縷玉衣裡耳朵也得發燒。

劉協譜系的不用現翻金冊玉牒,跟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平輩的是劉徹劉發,1劉發、2劉買、3劉外、4劉回、5劉欽、6光武帝劉秀、7明帝劉莊、8漢章帝劉炟、9河間王劉開、10解渎亭侯劉淑、11劉苌、12漢靈帝劉宏、13漢獻帝劉協。

這就是說,劉協比劉備大五輩,漢獻帝聽到劉備自稱“劉皇叔”會作何感想?那還不氣得拍案而起:“有錢的孫子大三輩,我的六世孫也敢給我當叔叔,莫非是能打的孫子大七輩?”

三位三國人物的尊稱綽号和自稱,劉協憤怒,孫堅惱火,張飛很尴尬

當然,這也就是演義小說裡說說而已,真正放在曆史當中,是沒有人會真正叫劉備為“皇叔”的,孫權的妹妹也不會為了當“皇嬸”而心甘情願地嫁給劉大叔的。劉備是年近五旬的大叔不假,但絕對不是當朝皇帝的。

是以當年劉備還有生兒育女的能力(後來又生了兩個兒子),但是跟江東送來的孫權之妹,卻沒有任何結果,很可能就是因為連花兒都沒開過:“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

劉備這個皇叔身份,即使是放在《三國演義》裡,也站不住腳,但是孫權這個“碧眼兒”綽号,卻不好丢掉,因為三國正史關于張遼的記載,也寫了孫權是一個“紫髯伯”,張遼當時不認識孫權,隻看見一個紫胡子的家夥在他面前溜掉了。

《獻帝春秋》記載:“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将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歎恨。”

三位三國人物的尊稱綽号和自稱,劉協憤怒,孫堅惱火,張飛很尴尬

不但張遼全軍歎恨,就是江東猛虎孫堅,要是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後來長成了碧眼紫髯,也會羞得無地自容。讀者諸君請看《三國演義》對孫權外貌的描寫:“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于常人。”

公元192年孫堅亡故的時候,182年出生的孫權還沒有長出紫胡子,吳夫人可以說這孩子是把眼睛餓綠了。如果孫堅看到自己親生的兒子長成碧眼紫髯的番邦大漢,還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三位三國人物的尊稱綽号和自稱,劉協憤怒,孫堅惱火,張飛很尴尬

咱們前面說了對劉備尊稱“皇叔”給孫權取綽号為“碧眼兒”,接下來咱們該說說張飛在長坂坡前那一聲大吼了:“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

在當時,張飛絕不會自稱“燕人”的,理由很簡單:燕在做地名的時候,讀作一聲而不是四聲,燕子讀一聲,人們還不得以為前方橫矛立馬的不是張飛而是張讓?

是以《三國演義》張飛那一聲大喝,一定會讓很多人感到很尴尬:“張三爺有胡子呀,生的女兒也挺漂亮,怎麼變成燕人了?”

三位三國人物的尊稱綽号和自稱,劉協憤怒,孫堅惱火,張飛很尴尬

那麼張飛要想不尴尬會怎麼自稱呢?正史《三國志》給出了答案: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讀者諸君看到了吧?正史中張飛才不會自稱燕人,就像劉協不會承認劉備是皇叔一樣,恐怕孫堅也不會承認自己有個紫胡子兒子。如果孫堅相貌正常,而孫權碧眼紫髯,那麼就隻有一種可能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