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一段波瀾壯闊,極具傳奇色彩的的曆史,其中湧現了無數英雄豪傑,他們的聲名知道今天依然被人傳頌。而在這些英雄豪傑之中,關羽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他義薄雲天,于萬軍中取上将首級如同探囊取物,實乃萬衆無一的人傑。然而,
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讓關二爺的一生附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

死在呂蒙手中讓很多人為關二爺感到惋惜,而劉備更是震怒,不聽諸葛亮勸告非要讨伐孫權,結果大财而歸,蜀國國力空前下降,這也是蜀國後期國力衰弱的根本原因。
不過對于關二爺的死很多人還是心存疑問的,當時關羽被殺的地方距離益州隻不過二十裡的路程,騎馬都用不了多久,為什麼沒有人救援呢?而且關羽逃走的路線很多地方都可以救援,為什麼到最後隻看到關羽孤軍奮戰,無人救援的景象呢?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記載''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将軍,假節钺。是歲,羽率衆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将軍龐德。梁、郏、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号,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
但是巅峰過後便是低谷,關羽敗走麥城起碼有三個原因。
漢中動蕩,無兵可用
雖然關羽逃走的路線有很多地方可以被救,但是當時劉備一心正在漢中,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和精力去管自己的二弟。漢中雖然已經被拿下來但是動蕩不安,劉備人手不夠,而且得到的消息也不夠快捷和準确導緻救援指令遲遲沒有下達。
而且關羽在前期一直是節節勝利,突然聽到敗退的消息讓劉備措手不及,劉備一時間也沒有任何辦法。而且當時吳國的軍隊已經大舉進攻荊州,劉備如果不去救援荊州,吳國的軍隊就會威脅到自己的大學營。除此之外,劉備就算是想去救關羽也是無力回天,自己下達指令的時間恐怕還沒到益州關羽已經沒了。
關羽樹敵太多
後世很多評論關羽丢失荊州時,會批評關羽,身上存在各種缺點,關羽之是以敗走麥城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都是自找的。在關羽守荊州的時候諸葛亮曾經勸告過關羽,要想守住荊州,需要記住這幾個字。結孫權,拒曹操。
不過顯然關羽把這句話當耳旁風了。其實孫權之前是找過關羽和親的,不過關羽太過傲氣,看不起孫權,還把孫權羞辱了一番,《三國志》評價關羽''
剛而自矜
''。孫權想要聯姻,關羽竟然很傲慢的拒絕,并且說
:虎女焉能嫁犬子?
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都不會這樣說話。
這明顯是罵孫權是狗。這也導緻了孫權怒不可遏,決定和曹操聯合攻打蜀國,結果就是敗走麥城。也正是關羽這種目中無人的态度導緻了自己生命的葬送。可以說就算劉備能救下關羽,也遲早死在自己的高傲之中。
關羽對待自己人,也沒有想過内部團結。馬超剛歸附,關羽想和他比武。劉備封黃忠為後将軍,關羽憤怒的說: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為伍!
這種傲慢的性格,在平時還好,一遇到緊急情況,就會顯現出問題。果然,駐守荊州南郡的糜芳、傅士仁,因為關羽一直輕視自己,便心生不滿。兩人又因供應糧草出問題,被關羽訓斥。最後,兩人降吳,讓關羽無路可走。
救援有詐,意在滅蜀
其實按照現在來看關羽敗走麥城之是以沒有人救援是很明智的。當時敵情複雜,根本不知道敵人有什麼想法。而關羽當時的部隊基本上被消滅殆盡,就算救了關羽也挽留不回來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關羽敗走麥城很有可能是吳國的埋伏,以關羽為誘餌。
他們認為劉備不會放任自己的兄弟被殺害,肯定會派兵相救,是以隻要埋伏好,就能再一次消滅蜀國主力,再順勢進攻蜀國大學營,搶占地盤和魏國平起平坐。不過吳國的好算盤顯然落空了,他們沒想到劉備果真沒有出兵,損失關羽儲存實力,日後複仇。
對于關二爺敗走麥城除了痛心之外更多的是惋惜,一代名将沒在一場大戰中了解自己,卻掉進了敵人的陷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于關二爺敗走路上無人救援的現象我想更多原因還是他自身樹敵太多,其實不止是他和孫權的沖突,和蜀國内部人士也有很大分歧,這才導緻了沒人願意救,無人救的窘迫局面。
曆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曆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