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官則思,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待也。
——孟子
思想,無疑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最寶貴的财富。烏納穆諾曾說:當你開始按照習慣行事,你的進取精神就會是以而喪失。思想如何變得寶貴?如何跨過慢性思維這一羁絆?如何解放思想,讓思想沖破牢籠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這一夙志流傳至今,我們怎麼能做不到呢?司馬光有砸缸救人的機智,諸葛亮有空城制敵的勇謀。他們之是以變得如此出色就是因為他們跳出了慣性思維的重圍,另辟蹊徑,大膽嘗試。古人留給我們的财富是很多的,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理性、深邃地去看待問題,才能推動時代的發展。
柏格尼尼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級小提琴家,優秀作品數不勝數,名聲遠揚。可是他的一生卻遭受了許多的苦難,患過昏厥症,患過肺炎以及各種疾病。經曆過如此多的苦難,卻依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沒有将這些視為他的精神包袱,反而輕松掙脫。面對牢籠,被禁锢的人隻會意志消沉,郁郁寡歡,而像帕格尼尼一樣沖破精神的牢籠,更取決于一個人心靈的選擇。
而打破思維不僅需要一種毅力,更需要的是一種不懼世俗眼光的魄力。伽利略的比薩斜塔的實驗推動了整個實體學界的發展。在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信奉亞裡士多德的重物先落地的理念,而伽利略卻不迷信于權威,他找了兩個球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最終證明了自己的結論,打破了人們長久以來的思維定勢,擺脫了世俗的目光。
王安石用不同視角、不同思維看問題,發出了“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感歎;陸遊掙脫了失敗的禁锢,唱出“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劉禹錫掙脫了命運的束縛,吟出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未來。
籠子裡的小鳥向往自由,卻以為自己飛出了牢籠,籠子是破的,但它仍待在原地。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待也。沖破這籠子,便是萬裡晴空,解放了思想,便是萬裡晴空,讓思想沖破牢籠,飛向屬于自己的萬裡晴空!